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在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的介绍后,才跑来翻看这部电影的。这部被设置为是基于量子理论的假设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试图告诉我们其实由不确定组成的世界本来也就没有我们一直认为的确定,而控制可能性发展的,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主观意识——你的思想。且跳开唯物主义的哲学框架,也暂且不去细究在他由量子理论最后导出那个结论的过程中存不存在一些推理细节上的误导,导致了结果可性度的降低(这个估计只有学物理的人才能解释明白,俺是学文科的哈哈……),如果只把它作为一种观点的表达来看,至少可以从一些我们不曾想到过的角度给已经有了“刻板印象”的思维一些启发。看完之后总体的感觉是基本与《遇见未知的自己》所介绍的思想一致,强调对自己的关注和信任,但不知为何,看完之后却没有看完《遇见》时有的那种开朗和舒畅的感觉,反而在看的时候不自主的打了几个冷颤,也许是科学的肢解让这种原本让人兴奋的力量突然显得强大的有点恐怖了吧……故虽然有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片,我仍然不觉得可以把它归入励志一类。

片子的一开始,一个我以观察者的角色出现,另两个我则在同一时间,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片中认为基于量子理论,其实事物的本来就可能有多个“存在”,是你的意识的介入最终锁定了那一种发生了的也被我们称为唯一的“存在”。看着那么多个篮球同时在那里闪啊闪,我也开始问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多个同一时间的存在?我高中所有科目物理最弱,进了大学高数考的最烂,可我还是想用我那一点很烂的理科知识来阐述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数学当中有一个“极限”的概念,里面提到了“无限趋近”,例如我们可以认为一段曲线在经过无限次分割之后其每一小段是可以被认为无限趋近于直线的。(如果我记错了理科达人们不要打我……)基于此,如果认为,在面对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性的问题的时候,在你选择的那一瞬间发生之前,几种不同的选择在下一个时刻都有发生的可能,如果将这些平行共存的“可能”推进并使之无限趋近你选择发生的那一瞬,甚至乎可以被认为就是那一瞬,是不是就意味着,他确实是有共存的可能的?当然这也仅仅是针对存在可供大脑有“选择”可能性的问题而言,或者整一段就是一个完全什么都不懂的人的胡说八道,那各位看官看过笑过,直接忽略掉就好了~

当哥伦布首次发现新大陆的时候,那片“新大陆”上的人们竟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看到了海面异样的波纹,却长期看不到船的存在。我不知道如此的体验是不是真的可以在视觉,或者说其他感觉上有如此直观的存在,却让我想起了张德芬很经典的那一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我们确实是无法建立起具体的独特的形象或者感觉的,即使说可以“想象”,那些想象中的零部件,仍然来自你已知的外部事件,从这一点上说,这个说法貌似和“物质决定意识”还是一致的。与后面的某科学家提到的“大脑无法判断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因为他们在你大脑中产生的是同样的反应”这一点结合起来看,其实想告诉我们的也许就是“你在用你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但你的经验和感觉从来就未必是对的。”运用于个人生活,也许就是在做人做事时,很多问题本来就不需要想那么复杂,简单些只看表面也未必是坏事,再想深一些,就是“三人成虎”,如果当年牛顿告诉我们苹果是往上掉的,看着看着看多了,大家也就真的看到苹果就这么往上飞了?我不了解当年文革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是这样一场在我们今天被认为完全错误的灾难却整整持续了十年,人们无理性的疯狂背后,是不是其实也就是错误的过分信任?

电影里曾经提到一句话,大意是,好坏这样的判断其实才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没有好,也就根本无所谓坏。曾经在历史二专课堂上讨论“自由的所以然”,讨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讨论满清“汉化”等等时,都曾提到过“标准”的问题。同样是谈“自由”,东方社会认为那是有界限的自由,与“集体主义”相对,不能应个人的“小我”而侵犯集体的“大我”,而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自由是基础,是根本,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界定的的“所以然”;同样讨论汉化,有人以联系、管辖为基准,也有人以非汉文明与汉文明的对比为基础,但其实,我们用的,却都是同一个词,不同的只是标准。工业文明的发展向我们设定了GDP、工业化程度、人均收入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展的“好”的标准,于是我们将这种统一的标准运用进了自己的建设;社会向我们设定了“三高”才是在这个社会中发展的“好”,活得“好”的标准,于是大家竞相“人往‘高’处走”,争抢那原本就不多的一点点或职位、或薪资、或名誉等等等等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些标准呢?事实上,那也从来都只是别人对你的标准,从不是你的标准,也从不是不可改变,所谓的“标准”,也许本来就可以是多样化的。

电影在最后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因为其实你的未来本来就存在在你的大脑里,一切的发展,到最后都由你操控。对于这样已经深及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去接受显然很有难度,但是就像在影片中对于人的“肽”、“下丘脑”作用模式及其引发的“上瘾”症一段的描述中曾经提到的,其实我们都会对在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收,就像传播学模式里,信源到达信宿中少不了信道,也肯定会遇到“噪音”一样,只是每个人习惯了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最后接收到的信息也就不同了,而你最习惯处理的那种方式,也许也就是片中所说的“addiction”。想到最后,发现再说的,还是“事情并不完全是你想象的那样”,所以,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并不相信人真的可以改变客观的存在,却绝对相信信念的力量可以转化成实际的动力,也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面对客观存在时的心态,寻得自身的平衡。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2004)

又名:关于宇宙你知道个X / What the #$*! Do We (K)now!? / Sacred Science

上映日期:2004-04-23片长:109分钟

主演:玛丽·玛特琳 / 伊莲·亨德里克斯 / 约翰·罗斯·鲍伊 / Robert Bailey Jr. / 巴瑞·纽曼 / 拉里·布兰登伯格 / 

导演:William Arntz / Betsy Chasse / Mark Vicente / 编剧:William Arntz/Betsy Chasse/Matthew Hoffman/Mark Vicente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相关影评

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