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本片所要讲述的故事主题并没有抓住我。影片一开始,战机中弹行将坠毁时大卫尼文扮演的英国飞行员与塔台美国女通讯员之间的爱的呼唤,放在今天的电影当中很可能会引发出一段浪漫爱情往事的闪回。可是在本片中它只不过就是传统叙事的引子而已。至始至终我们不知道男女主人公因何擦出爱的火花,进而也就无法对后面时空凝结时女主人公的眼泪,和她最后关头舍身为爱的行为投入更多的同情。后面的重头戏——天庭听证会,似乎也没有在制造移情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其核心议题颇为诡异地从男女主人公的横跨大西洋的结合是否可以美满持久,变成了关于英美两代帝国地位更迭的口舌之争。而控辩双方的律师也转而成为捍卫各自国家文化传统、民主理念的代言人。

然而剧情方面的些许问题却不影响本人对于此片的推崇,因为它制造出了影史上最具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之一——天梯。坠机后没有能打开降落伞的大卫尼文却奇迹般生还,且毫发无伤。原来是天堂方面出现了数百年才一遇的技术故障。既然是故障,就必须要被纠正。只不过人性化的上苍没有粗暴行使生杀予夺的大权,而是派一名特使与“死者”进行沟通。在经历了与使者两次离奇遭遇后,尼文终于了解到自己目前的危机状况。他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极其有限时间内找一位能够在天堂替自己争取生的权利的律师。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天梯之上。

艾伯特在他的影评中说,“今天的电影沉迷于特技效果,但通常它们只是去制造一些人们容易想像到的东西:诸如撞车、爆炸、太空大战之类。而‘天梯’中的特效却是创造出了本片问世前根本就不曾有过的世界。惊世奇观源于它的独创性!”

而这种观点在他《浮士德》的影评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像所有默片导演一样,茂瑙钟情于那种非写实化的特级效果。黑暗天使那庞硕羽翼遮蔽下的小镇明显就是个模型。角色们在陡峭的街道上爬行,棱角分明的屋舍以及后面的轮廓都不够真实。但奇怪地是,此种方式所营造出的效果反而要比追求真实来的更好。我常常觉得,在一个被CGI专家所主宰的时代,人们看到太多的脱离了艺术灵感和想象力而单纯依赖于技术的东西。《浮士德》所要展现的不是真实世界,而是一种噩梦中的奇景。”

人们看到太多的脱离了艺术灵感和想象力而单纯依赖于技术的东西。确实如此!我们在评论电影特效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实际情况呢,大量好莱坞电影中特效仅仅停留在“大家都想的到,只是我能做出来”的层面上。比如大白鲨里的鲨鱼,侏罗纪中的恐龙,视觉效果上的确都够震撼。可这些东西在斯皮尔伯格电影问世之前,在我们的脑海里就应该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呀!它们只是受限于技术而没法更早地呈现在荧幕上罢了。再比如,1997版本的哥斯拉肆虐纽约的场景为什么比奥特曼里震撼的多?是美国人比日本人更具想象力吗?恐怕仅仅是因为前者拥有着更雄厚的资金更先进的电脑特效技术将那怪兽做的更大更逼真吧!

尽管讲述的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故事,但本片从风格上看却比P&P的很多其他作品都要轻松许多。而这主要来源与导演对天堂的别开生面的描绘。例如开场部分阵亡将士签到的天堂登记处的设计,便是一种英国式戏谑崇高神圣的幽默。而随后出现的那位操着怪异的英语发音的法国裔天堂的特使,更为影片后半段越发沉重的故事融入不少的喜剧氛围。

本片虽然这不是一部以逻辑推理为核心的惊悚电影,但却依然具有相当严谨的叙事。乡村大夫最终成为大卫尼文的天堂律师是因为一场雨夜车祸,而这场车祸的发生并不是凭空而来。影片早早就对通过此人的飙车嗜好——他驾驶摩托车风驰电掣同时也是险象环生地超越一辆军用吉普车——进行了铺垫。反观一些新片,即使与影片核心情节密切相关的行为动机逻辑关系都不能交代清楚,常常还要靠依靠一些铁杆粉丝拥趸去帮其自圆其说。编剧当到这个份上也太舒服了吧?

平步青云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1946)

又名:太虛幻境(台) / 生死判决 / 生死攸关 / 生死缘 / Stairway to Heaven

上映日期:1946-12-25片长:104分钟

主演:大卫·尼文 / 金·亨特 / 罗伯托·库特 / 凯思琳·拜荣 / 理查德·阿滕伯勒 /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 编剧:Michael Powell/Emeric Pressbu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