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钟表匠》
年代:1974年
国家:法国
导演:贝特朗·塔维涅
主演:菲利普·努瓦雷、让·雷谢夫、雅克·德尼
适宜人群:小众片爱好者、文艺青年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在法国里昂,钟表匠迪斯科比思过着平淡的生活,偶尔在小酒馆,趁着酒兴发点政治的牢骚,拿时局和时事下酒。
谁料有一天,迪斯科比思获知儿子卷入一场谋杀案,他自己也被牵扯进来。
随着事态的发展,事件的真相逐渐明朗,而迪斯科比思与儿子僵化的父子关系,也显现冰释消融的迹象。
有人把这部电影划分到“黑色电影”的范畴里,这或许是因为它根据乔治·西姆农的推理小说改编。
不过,被改编成了电影之后,推理成分却被稀释得极其淡薄,已经很难再称之为侦探片了。
因为影片核心事件的引发者兼当事人——迪斯科比思的儿子,直到影片2/3处才登场。
调查这件事的警察,其存在也只是提供信息推动剧情,跟传统推理电影里寻找真相的侦探截然不同。




正如片名所示,影片以钟表匠的视角展开情节,作为时间和信息的受力方,钟表匠的一系列心理衍变才是导演的着力点。
从最开始对儿子的不了解,到后来逐渐接纳儿子,甚至赞同儿子杀死那个人,钟表匠的内心在发生着变化,导演也始终把浓墨落在父子关系的审视上。
从表面看,影片似乎不具备黑色电影的典型特征,比如夜景很少,没有阴影。
但是远景的运用,把白天也拍出了空旷清冷的氛围,而政治背景也隐藏在影片的脉络里,强化了压抑的气氛。
我们此前曾经推荐过贝特朗·塔维涅的《法官和杀人犯》《午夜旋律》等电影,都可以看出他不注重刻画情节,而重心理描摹和气氛渲染,所以看惯情节剧的观众可能会不太喜欢他的电影。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1
第9分钟,影片摄影上的一大特点,就是移动镜头特别多。
比如电影开头这段表现迪斯科比思早上日常生活的场景,摄影机就一直跟随着迪斯科,在他的房间里移动。
在迪斯科穿过房间之后,摄影机还尾随着他,走出楼栋,来到大街上,整个过程一刀未剪,构成了一个跟拍长镜头,使得现场感非常强烈。



亮点2
第20分钟,迪斯科比思在最初知晓儿子涉及谋杀案时,脸上并没有展现出惊讶的神色,也不急于质疑真伪,而是很平静。
但是当他从现场回来,一路上才开始慢慢浮现出自己的疑虑,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要求别人给他让个座。
等到他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若有所思地躺在儿子的床上。
钟表匠的反应延迟,是由于他对儿子的状况茫然无知。


圣保罗的钟表匠L'horloger de Saint-Paul(1974)

又名:制钟人 / 圣保罗钟表匠 / The Clockmaker of St. Paul

上映日期:1974-01-16片长:105分钟

主演:Philippe Noiret/Jean Rochefort/Jacques Denis

导演:Bertrand Tavernier编剧:Bertrand Tavernier/Jean Auren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