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此http://www.kinokultura.com/2007/18r-izgnanie.shtml 。姑且粗糙地译了几段。

《放逐》是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电影。继2003年《回归》在威尼斯首映后获得轰动性成功后,2007年5月《放逐》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为演员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Konstantin Lavroneko)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这部电影大致是根据威廉·萨洛扬William Saroyan1954年出版的小说《笑料》 The Laughing Matter,改编的。它讲述了大学英语教授埃文·纳扎伦斯(Evan Nazarenus)与妻子斯旺(Swan)和孩子瑞德(Red)、伊娃(Eva)一起来到他哥哥戴德为家人建造的乡村庄园的故事。戴德是个赌徒,他的家人离开了他。埃文的家人探索了周围的葡萄园、河流、火车站和附近的克洛维斯镇,并认识了沃尔兹一家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当斯旺告诉埃文她怀了孩子,但“不是我们的孩子”时,纳扎伦斯家庭的危机就出现了。斯旺和埃文都想让家庭团聚,埃文决定她应该堕胎,堕胎由戴德在弗雷斯诺找到的一位医生进行。当斯旺在堕胎后死亡时,埃文愤怒地射杀戴德至重伤。戴德安排了葬礼,在从墓地回来的路上离世,带着斯旺留下的纸条里的秘密。纸条上解释说她是用医生留给她的止痛药自杀的。戴德还向埃文隐瞒了医生的证词,即斯旺性格不稳定,有自杀倾向。埃文回到家中,发现他怀疑与斯旺有外遇的同事实际上是被他妻子追求的。埃文在回孩子们家的路上死于车祸。萨洛扬的叙述构建巧妙,叙述者采用孩子瑞德的视角,以天真、好奇和探寻的眼光看待乡村。与成年人相反,孩子们确切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这部电影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保留了许多细节(比如一个女孩的倒立或瑞德的嗅觉),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无花果树变成了一棵孤独的胡桃树;或者,机车上的驱动器被参观工厂所取代。这部电影也放弃了叙述者对他所遇世界的孩童般的率真,以及对亚美尼亚语的迷恋,这是戴德和埃文所说的话,埃文开始教他的孩子们语言。在小说中,埃文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但在电影中他是一个野蛮的角色,风格类似于少言寡语、情感冷漠、似乎漠不上心的《回归》之父,他只能命令孩子们四处走动,而没有太多了解他们世界的愿望:他的话语仅限于简短而迅速的命令——“安静” 、“必须完成” 和“走吧” 。他对孩子们没有好话,不像小说中的埃文,他总是问孩子们想做什么,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电影中的角色也没有帮助邻居的儿子在船上找到工作。此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被描绘成圣人,而斯旺则是一个心理不平衡、优柔寡断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有一个固有的缺陷,这可能是她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长大的结果,考虑到家庭的概念是萨洛扬小说的核心,这一点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回归》中,角色的这种变化特别有趣,两个女人(孩子的母亲和祖母)被描绘成玛丽亚和抹大拉的玛丽亚,没有心理深度,但被刻画为沉思和奉献的对象(作为圣母)和父亲的安静仆人。最后,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在小说中,埃文愤怒地射杀了戴德,而在电影中,这位兄弟患了心脏病。埃文的脾气和他天生的暴力在电影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他对妻子的殴打,他对孩子们的固执和漠不关心的行为,他缺乏情感(他只笑过一次)。虽然电影把女人描绘成圣人,把丈夫描绘成野兽,但小说却没有详细讲述埃文有暴力行为:他是一个有爱心、仁慈的人,乐于帮助他人,能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尽管他也很愤怒。斯旺的自杀是由于她脆弱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她丈夫听不见。

影片中一家人离开了位于工业城市的家:城市场景是在比利时矿业小镇查勒洛伊拍摄的,它有典型的黑色砖房和涂有海报式工人的混凝土墙。农村的房子、山坡上的小教堂和山顶上的墓地,以及横跨深渊的木桥都是在卡霍尔附近的摩尔多瓦专门修建的。

画面参引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天使报喜》(1472-1475)——孩子们玩的拼图。最后的场景则是模仿彼得· 勃鲁盖尔 的《收获者》(1565)。

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的沼泽地中枯树的景观在这里被转换成了夏季景观,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成年人在这些树和树桩之间散步。使用镜子让角色探索自己或避免直视对方也呼应了塔可夫斯基对镜子的使用,特别是《乡愁》(1983)和《镜子》(1975)。水既是净化的来源,又是投影的镜面,这一说法也源于塔可夫斯基。《放逐》中一个长长的推拉镜头里,一条干涸的小溪突然变成了一条湍急的水流,流入一个突出的人工池塘。

如在《回归》中一样,萨金塞夫坚持名字的重要性:伊凡和安德烈是指门徒,而在《放逐》中,他将斯拉夫和基督教的名字并列在一起,选择维拉(信仰)和亚历克斯(安德尔),斯拉夫代表男孩,伊娃代表女孩。邻居的女孩们读了《圣经》中的一段话,是保罗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指出“爱永不止息”,这进一步突出了宗教主题: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它不坚持自己的方式;它不是易怒或怨恨;它不以做错事为乐,而以真理为乐。它包容一切,相信一切,希望一切,忍受一切。 爱从未间断过。至于预言,它们将结束;为母语,它们将停止;为知识,它们将结束。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我们只预言一部分;但当完整的时候,部分将会结束。(13:4-10)

阿尔沃·帕特(Arvo Pärt)的合唱音乐(“Kanon Pokojanen”,1997年;“Alina”,1976年)以及赛林乐队演奏的安德烈·德加切夫(Andrei Dergachev)(“Kyrie”)的作品预示着家庭、自然和文化的即将随生活毁灭:马克带着枪伤来到亚历克斯镇上的房子;参观教堂和墓地(期待维拉的安息之地);维拉告诉亚历克斯她怀孕的那一幕之后的沉默。

《放逐》的故事与《回归》不同。后者:如果父亲的爱直到父亲去世后才被伊万和安德烈承认,那么父亲的爱是失败的。前者:他不信任妻子,也不承认她作为圣洁的圣母玛利亚,将为他再生一个孩子。《回归》讲述了基督在未被承认的情况下回归的故事,《放逐》否认了基督再次降临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在一个强大的自然意象下,没有受到文明的干扰和影响,只提供了绝望和毁灭。

《放逐》无疑会吸引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就像《回归》一样。对于萨金塞夫的创作发展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意味着向一个新的方向或任何方向的变化。这至多是第一部电影的一个更黑暗、更阴郁的版本。也许通过他的第三部电影,萨金塞夫将能摆脱电影的同质化趋向,摆脱传教士角色,转而用叙事和视觉讲述自己的故事。



将爱放逐Изгнание(2007)

又名:Izgnanie / Le Bannissement / The Banishment / Zapakh kamnya / 將愛放逐 / 放逐 / 驱逐

上映日期:2007-11-23片长:157分钟

主演:Aleksandr Baluyev/Maria Bonnevie/Konstantin Lavronenko/Dmitri Ulyanov/Maksim Shibayev

导演:Andrei Zvyagintsev编剧:Artyom Melkumian/Oleg Negin

将爱放逐相关影评

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