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先解释一下三摩地是什么,这样便于理解这支视频到底在说什么。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了心不散乱的状态。三摩地是禅定的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觉知升起,打开心中的秘藏。

看完这支纪录片,觉得很不错。它从理论层面说了一些关于毗婆舍那、奢摩他、三摩地的一些事情。开篇的时候,就开始论述「放下任何目标」的重要性,这里再三强调,放下任何目标,包括「成佛」这个目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开悟,那么在这里就不会有禅定。

在字面意思来说,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执着」就能达成目的。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实践层面而言,就很难理解了。如果我不抱着目的去做事情,那么我在做什么呢?在这里有一些延展的训练,比如「无意义」、「无为」的训练方式。比如打击你所谓的「成功目的」,打击毁灭它的存在,让你失去对目的的信心。比如转移至「当下」,观察呼吸,观察脑海中的形象。诸如此类,因人而异。

我们的心在当下的社会受到了强烈的干扰和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希望、恐惧、嫉妒、想要的一切、恨、出名的欲望、渴望心灵的解脱、瑜伽冥想让自己活得更好、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需求控制了我们的心。我们无法做自己的主人,无法控制自己。

那么「三摩地」在某个层面和意义上,就是让我们摆脱这一切,做自己的主人。

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在这个层面,思想就会受到巨大的抗拒和阻碍。纪录片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然而事实比这个远远复杂的多。大体上,我会分成人为设计与自然设计两大类。

首先第一个层面就是标签、文字、语言的阻碍。我们会被各种标签困扰,刚入职时候的新人标签,学生标签,为人父母的标签,儿子女儿的标签,等等,各式各样的评价,和社会功能性的标签。我们受困这些标签。这些标签我会用人为设计去形容它们。他们也是比较容易脱困的。仔细思维,是容易明白身份认同、身份切换背后隐藏着很多社会学原理。比如资本主义、组织结构稳定性、身份稳定、民族性、国家性等等。

当你摆脱了标签、文字、语言阻碍之后,那么会来到第二层。这个时候你的禅定状态会轻松很多,摆脱了初级的困惑,那么来到了第二层的困惑。“如果我不做,那么事情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不做饭,就要饿死”,“事物的推动到底是什么”,“我就这样坐着,事情会怎么发展?”

在这里初步显现的称之为「僵化」、「执迷」。为什么一定?也就是说,事物为什么一定会按照我思维的那样去发展?电话响起,我不接又会如何,我一定要去接吗?如果下一秒死了,世界会如何?这种因僵化、执迷思维方式所延伸出来的思考,会阻碍、影响你的禅定状态。

就理论而言,我们应该回到「三摩地」中描述的呼吸。很多大师也已经提过,不要增强它、不要劝阻它、不要和它辩论、什么都不要做。但是这个什么都不要做的状态是什么状态?

在这里要推荐一本我曾经读过的书籍《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其中就有提过各种人他们成就的历程,也就是他们进入「三摩地」的经历。这本书是十分有启发的。它站在了一个不分教派、宗派见解的高度讲述了人们如何进入到「三摩地」,这其中不免看出,是需要一些天赋、机缘的。

诚然在文字描述中,“什么都不要做”,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然而具体,详尽的描述,只能让更多的人误入歧途,他们会自证或者自我判断自己是否进入了「三摩地」,这样的情况要比怀疑来得更糟糕。所以当你开始「什么都不要做」的时候,我希望你可以停下来,看看《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当你来到第二层的末端时,轮回及三摩地哪个重要,开始冲击着你的自我幻象。这是极为严重的时刻。我们设想最坏的情况,当地震来临时,你正巧在禅定,这个时候,你是选择逃跑,还是选择留在那边禅定?

当然,这个问题是我们作为第三方思考设计的假象。当你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时,我不确定你脑海中闪现的是什么样的念头。逃跑还是继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危机关头,自我的幻象是否被你冲破?或者说,所谓的魔,它的显现是否阻碍了你「三摩地」成就?

假设这样最坏的情况下,幻象往往会占据上风,因为我们在最初时刻,对幻象了解的不够充分,对人为设计世界了解的不够贴切,所以才会让「魔」占据上风。在众多的修行体系中,有很多更极端的修行方法,比如CHO,断法修行等,这些极端的方法就是对自我幻象的考验。

为了便于了解「自我幻象」是什么,这支片子讲述了很多。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洞穴游戏,到笛卡尔、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故事。这个讲了很多,也很好。

“我们的自我思考剥夺了我们感受生命的深刻与神圣,体会生命之光,以及体悟完全不同层次的觉知能力。”“你的生命体验并不取决于千变万化的外界现象,纬度或人的视角,只不过是一种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的习惯,不再有自我介入或执着于某种特定的视角。”“当思维和感官成为你的主人时,它们将会创造无止尽的痛苦,无止尽的渴望和厌恶,把我们牢牢地锁在思维的矩阵中。当所有的标签被放下时,才有可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样子。”“你告诉一个孩子,什么是鸟时,如果它们相信了,那么他们就再也看不到鸟了,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想法。”

这些语言很智慧,但我们实践中无法做到这些。因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对你而言对方的气味是美好的,动作是可爱的,这很完美,也很正常,然而你变心了,不爱这个人的时候,对方的气味、动作变得不再让人喜欢,成为了讨厌的味道。所以要定义一个事情,很难。一开始情绪染污了我们的心情,然而这些情绪是最难控制的,它像一座监狱,锁住了我们。我们一开始要和它做对抗,随后我们要和更深层次的自然设计做对抗,之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法执等等,直至“什么都不做”。

「三摩地」,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什么都不做”。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去做,打坐坐着,然后差点被饿死;或者有的人开始真的什么都不做,然后眼睁睁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被人打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什么都不做”,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去做,也不是等待,更不是“不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清楚“什么都不做”这个事情的话,要让一切的形式都具足。要剃头、要乞讨、要布施、要持戒、要抄经……,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不正常的世界」所需要的行为、“做”。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以此借着这些“做”,来得到、达成“什么都不做”。

第二层之后,有几个阶段,有机会在说吧。

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从前在寺院中,有一个小徒弟,就问师父,如何能开悟。师父说,你抄1000遍金刚经。然后小徒弟很快抄完了1000遍金刚经,赶忙问师父,“师父,师父,我开悟了吗?”师父说,你再去那边的转经轮走1000遍。小徒弟听后没日没夜的去转经,然后很快完成了1000遍,去问师父,“师父师父,我开悟了吗?”师父说,你还差1000座YOGA(一种修法),然后徒弟特别心切,没日没夜打坐。很快修完了1000座。问师父。师父说,“你一直执着在开悟上,所以没有开悟呢。”小徒弟,就边思考边走路,一下子摔倒在地上,然后突然他说,我明白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说抄经、转经、打坐观想等修法是没有用的。这个故事说的是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来达成“什么都不做”,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是一个梯子,没有这个梯子,上不去。有了这个梯子,也不能执着。

内在明觉、本具开悟的纯净自性,
自始即为佛性。
心如虚空:开阔、无碍、非真、不生亦不灭。
了解万象的单一实相,
并如是保任,
于真正禅定中,自然安住、无修而入。

愿观者一切具足。



三摩地 第一部 玛雅,自我的幻象Samadhi(2017)

又名:三摩地 / 三昧

片长:60分钟

主演:Tanya Mahar / 勒内·笛卡尔 / 阿尔贝·加缪 / 唐纳德·特朗普 /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 

导演:Daniel Schmidt / 编剧:Daniel Schm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