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圈套无非是希望所有的观者都可以设身处地地权衡信念和真相。无伤大雅。但倘或一定要给这部电影立下定义,必是无关乎爱情,也不是宗教。
西方社会深受宗教的渲染,每个人出生是就受到强大的约束力,天主教学校等等组织油然而生。社会操守和文明价值似乎成为血液中无从流矢之物。老修女不过是这套体制中最健全的产物,与其“质疑”她的“质疑”正当与否,不如让自己身处于她的位置权衡一切。
真相,太多人讨论和追问“虐童”到底成立与否,一段黄昏忘年恋已经够凄决动人,再加上种族和性别的藩篱,观者可以大喊“大爱永恒”。但是当这动人的恋情被附至于禁锢之中又会成为什么呢?虐恋,畸恋……等等等等。老修女无疑在一开始便对新神父深恶痛绝,他挑战着纯明的宗教境界,却往往用高人一等的宗教头衔凌驾于老修女所秉承的价值观念。
那一段三人在办公室中的对话便可初现如此端倪。神父是革新的代表,无论这之后掩藏着怎么的欲望企图,他或许代表了社会思变的潮流。而老修女则恪守教育的忠贞,她企图打造完美的人格而不容有误。
正是这样的信念偏差,在权衡真相之重量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对立。
可以大胆假设,其实新神父什么也没有做,他或许只是单纯地关心miler罢了,他也是以清白之身来到了新教区。但他无疑不堪老修女的重负,他不能够企及自己改革的目标便潇洒离去。这种假设中,他竟是无尚伟大,而会秉承这样“信念”的观者,无非同他一般坚信“新型”恋情和教会改革。
而下一个假设便是,一切皆被老修女“猜”中,她用强悍的谈判技法迫使教父耻于自己的行为,而摒弃宗教赋予他的权责,离开了自己的岗位。如此一般,修女是坚决的捍卫者,而恰恰又在如此之假设中,宗教成为单纯的信念——将人带向彼岸,但彼岸未必是真相。

影片一开始的布道之中,教父便以无比庄重的形象宣传doubt的存在。倘或利用中国人的做贼心虚观点,他应当是一个不存在doubt的人,至少至于教义是无比坚贞。而老修女在饭桌上的谈话却暗示着她对事物的怀疑,她不能坚信一个对的人被赋予了正确的职务,她可以枉然辩驳,教父言不由衷,心存芥蒂。
而故事似乎根本不想去追寻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只得看到一个奇怪的天平在真相和信念之间游走,没有目的。人总是固执的动物,倘或加上宗教的牵绊,并无人怀疑真相会被摧毁殆尽。而所有人也将带着这个谜题看完整部电影,欣赏着各个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诠释这样左右倾斜之下微现曙光的真相。

倘或我们只是为求得一个故事的圆满,那么观影无疑于是梦里看花。但若我们只是为了体验信念的游移,你便或许能够在片终老修女的哭泣中体会人生“莫须有”的艰辛。

虐童疑云Doubt(2008)

又名:诱·惑(台) / 圣诉(港) / 怀疑

上映日期:2008-12-25片长:104分钟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艾米·亚当斯 / 维奥拉·戴维斯 / 

导演: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 编剧:John Patrick Shanley

虐童疑云相关影评

Dub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