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不是我看过最闷的,不过一涉及西方人的宗教问题,我就很容易被郁闷到了。

就像无法理解《故园风雨后》的英国人,教堂里的美国人同样令我费解。有些本土人才能懂得的文化,在当地人的演绎之下很容易就变得隐晦,本土人一点就通的事情,在太平洋对面居民这里就常常引起Doubt了。
看这片子,我就是被美式含蓄搞得很糊涂。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猜测,不知是否理解对了剧本。

第一:神父和孩子到底有没有JQ
既然整个虐童疑云都是老修女毫无证据地臆测,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凭神父信誓旦旦的证词认为两人是没有不正当关系的,至少在管区那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神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描述得非常可信(我真是极其不理解,为什么两个修女从始至终谁都没去问过Mcg先生到底神父是否撒谎了),就算真的他想对孩子下手,也犯不着趁孩子在上课的时候那么高调地打电话给老师叫孩子立刻过去吧~

第二:神父和孩子是否有另类的取向
这一点,我认为不仅神父有,孩子也是有的。
老修女质问过神父,之前为什么三次被调职,神父哑然。从后来神父问老修女一生中是否犯过重大过错之类的话以及老修女告诉小修女神父临走前辞职信中的告解等等,可以看出,神父确实有恋童倾向,甚至之前有过前科。但这并不能证明神父对这个事件中的黑孩子有好感,就算有,也不能证明他们一起做过什么。实际上,我们从片中可以看到,神父对孩子更多的也许还是同情和关怀。
至于孩子呢,就要好好研究下老修女与孩子母亲那一番对话了。我看的版本翻译得不算好,以我个人的英语水平,大概理解的结论是,孩子母亲知道孩子是有gay倾向的,而这也是孩子父亲责打孩子的主因。孩子母亲不确定神父跟孩子是否搞上了,与其担心这个,她更怕孩子因此被校方退学或孩子父亲知道后把孩子往死里打。
也许孩子对神父有一种感激,崇拜(影片开始,孩子说想要像神父一样成为一个神父)进而产生出依赖和恋慕,但这一次,神父对这个孩子明显没有下手的欲望。也许那次在管制区,神父曾经婉拒过孩子的请求,这可能就是神父对老修女陈述时有所保留的部分。

第三:关于衬衫,绳子,和其他的疑问
即使神父在这次的事件中完全无辜,他对老修女坦白的事实,还是不能解释衬衫的来历。如果只是普通的谈心,为什么孩子的衬衫会遗留在神父那里?我们可以假设是孩子刚被父亲揍过,于是神父叫孩子过去安慰安慰,顺手让孩子换件衣服?这样说来还是有不通的地方。假如像老修女怀疑的那样两人发生了关系,那衬衫的问题就完全可以解释了,但这显然不是事实真相。于是这是我不解的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应该算是文化差异的疑惑。小修女忐忑不安地向老修女汇报自己疑虑的时候,手上握着的绳子算是什么意思。。。是想说神父把孩子SM了么--b
问题之三,神父第一次布道完毕,黑人孩子抬头望向屋顶的小鸟是什么意思~是隐喻孩子就像教堂里的小鸟一样不得自由吗?

本片整体格调比较沉闷,场景也相对简单,还有大段大段大段的纯谈话。而所有的冲突都在纯粹的谈话中被推向高潮,最后留给中国观众这么多的揣测和想法,真是令人赞叹。这其中当然有很大部分源于两位老戏骨精彩的表演,以及这个普利策奖小说基础上的剧本,很深刻。本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却能让我极不情愿地忍不住看完,还写了这么大段的东西出来,实在很厉害。以我浅薄的思想估计是看不透剧本全部的内涵,但我不能否认这是好片,就好像美国人不能理解的《色戒》其实是一部堪称完美的鸿篇巨制。有时候,这种必须对外国文化有深刻见地才能明白的影片是有必要看的,它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不同人不同的价值观,并学会尊重和接受。看完本片,即使不能明白它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至少也应知道警惕老修女那种狭窄的、不能理解就一棒子打死的处事方式,懂得了这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也算是没白看了这部美国影片。

虐童疑云Doubt(2008)

又名:诱·惑(台) / 圣诉(港) / 怀疑

上映日期:2008-12-25片长:104分钟

主演:Meryl Streep/Philip Seymour Hoffman/Amy Adams/Viola Davis

导演:John Patrick Shanley编剧:John Patrick Shanley

虐童疑云相关影评

Dub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