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买了好久,才看。应该是盗版。总之能在碟贩子手里买到,应该可以说明地下摇滚在十年之后也从土里钻出了头。

封面真的很悚动,红不拉叽的,让我一眼就联想到“满清十大酷刑”和“食人族大揭密”之类的B级片合辑。果不其然,左上角真有“中国禁播电影”字样。还有,请问左边蹲在马桶上和中间被链住的帅哥是谁啊?右边弹吉他的我也不认识。搞几张吴吞高虎天笑的玉照不比这强?

对于拍摄和剪辑手法,个人认为属于比业余稍强级别。不该抖的画面抖,画质太一般,光圈总是开太大(估计大都调的自动),镜头也没擦干净。号称广播级,我没看出来。很多解说词式的字幕加的不痛不痒,必要性和可看性不大,其实可以用配音代替的。出场人物不少,但大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如果能利用镜头后提问者的提问制造递进关系或展现乐手的各个方面,那会使影片更有层次。当然,散点平铺也是种手法,导演有自己的选择。转场显得业余,条纹交叉啥的,花哨,乃一般初学剪辑者多用。不推荐。

内容方面,当作新世纪之交的北京地下摇滚记录,加上早期的迷笛音乐节(真正乌托邦式的)现场,也算有文献片的价值。一些老乐队的现场我也没看过,现在也看不到了。树村也没了。

对于不了解的人,这些苦逼青年的生活可能会引起好奇或惊讶,有猎奇效果;对于铁托,片中不少的演出画面也会引发当年看现场的兴奋。(很多老乐队都没了,活下来的都牛了)不过张扬罗拉虽然进驻树村,但总觉不够深入。人物有点多,杂,形象不突出。虽然有对秋虫和麦子等较为深入的采访拍摄,但总感觉少点什么。同样是苦,从躺在床上的嘴里说出来,不如晚上跟出去上趟公共茅厕更能给人印象。而且都是死磕,都是苦逼。有顺拐的感觉。
片中,树村房东大嫂那一段是亮点:
“你瞅你那个嘴都扎上,那吃饭不疼啊?”——“不疼...”
“我看你们都不敢瞅你们。我一到吃饭时就害怕,瞅他瞅的。”
“本来都倍儿好看,一戴上那玩意就不好看了...他认为好看,我们不是文艺工作者,一瞅那个就害怕。”...
“哎,你们都成名以后哦,我打开电视机一看,哎呀!这些小孩都在我们家住过,多好!”——“嘿嘿嘿...”
老百姓的语言最朴实,让人听得明白。不像现在豆瓣里的评论,都不说人话就以为自己高深。在村民眼里,这些看上去疼的摇滚小青年是能吃苦的文艺工作者。
还有二表是亮点,够搞够幽默,不过真有些疯癫。“相见时难,操一回更他妈难。封建社会的大傻逼,就知道过分缠绵。”“性解放,真他妈好!性生活可以充分享受到。”看看,多么牛逼闪闪的歌词;他跳起狂癫舞来,多么忘我的境界!围观观众有人说“太牛逼了,再来一个!”“组个乐队吧!”多么真实可爱的一个人。
同样亮点的还有麦子的行为艺术,扛着一袋漏米,米夹杂着钢镚往下掉。菜市场的老百姓纷纷回头:“米掉了!”麦子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太行为,太艺术了。这让我想起了07年昆明那个背砖离校的大学生,当然麦子的这个在先。
秋虫牛犇也是亮点,也很搞。尤其模仿街上看见女人那一段,影帝的眼神!

不过回过神,这写的是所谓“影评”,不是乐评和演员分析。片子好不好,还是要看跟谁比。若比《金属精神》,那简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和《北京浪花》比,似乎也逊色一点点。但作为国内不多的真心介绍和传播地下摇滚的影像作品,当然还是要支持的。它用影像记录了那些很重要的话,和说那些话的人。麦子说:“地上就是灰尘,地下就是土壤。”吴吞说:“摇滚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自己!”

再八卦一下,这个张扬也就是凌迟之痒乐队的那个主唱(吉他?),还做过唐朝的助理,嚎叫唱片的封面设计师。
最后感慨一句,拍这题材,能出DVD,还能被盗版,咋运作的也告诉兄弟我一声呗?改天咱也做一部牛逼摇滚片!

后革命时代(2005)

又名:Post Revolutionary Era

上映日期:2005片长:96分钟

主演:中国乐队 / 

导演:张扬 / 

后革命时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