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斯宾德诸多电影中,《恐惧吞噬灵魂》(Angst essen Seele auf)仅仅花费了2个星期的拍摄时间,初衷更是为了之后所要拍摄的《玛尔塔》(Martha)与《寂寞芳心》(Effi Briest)作一次电影制作技法的试练,但万万没想到,此片成为了法斯宾德又一部杰作。
  法斯宾德采用一系列的布局展现外界给予这一对忘年异国恋的难堪,并从侧面表现战后德国人民对于外籍劳工的歧视。他不失时机地以面部表情特写来表达旁观者对于这对恋人的冷漠的态度,这样产生的画面,在力度上比起谩骂更为强烈。
  他也延续着一贯疏离的笔调,刻意地在镜头与镜头间留下静默的停滞,以此来制造电影与现实在时间度量上的不对等,使观影者产生压抑与不适,夸大疏离造成的心理效果。
  镜子的意象也反复在影片中出现,不但在此片内,甚至在法斯宾德绝大多数的影片中,他往往以摄影机来捕捉镜子中的人物,以此来造成空间与现实的错位,增加疏离的意境。甚至可以这么说,通过镜子这一道具,使得法斯宾德电影中的人物同自身都存有隔阂,更别说人与人之间了。
  然而,在法斯宾德的影片中,人与人的关系永远脆弱不堪,这一理念造成了疏离的产生,同时也使得剧中的人物永远在背叛、欺骗中徘徊。纯良而憨直的阿里,即使笑颜如阳光般温暖,还是背弃了艾米,与其他女人上了床。法斯宾德有意将外遇时男女的裸体镜头,往后拉伸,带入门框,形成完整的构图,就如同先前在意大利参观中,吃着牛排时的艾米与阿里一样,形成鲜明的反差,表达着无声的嘲讽。
  法斯宾德对于男性雄性象征的态度,格外的冷静。在他的影片中,不太见到肉身相搏的激情,但他也绝非善类,他乐意给剧中的男性制造赤裸相对的机会,镜头不加修饰的将雄性象征扫入。可能是因为双性恋身份的关系,法斯宾德对于男性肉体表现得并不如同性恋身份的帕索里尼那般——追寻着自然主义的雄性之美,也绝不会直接给予阳具特写,来展示对雄性的仰慕。在法斯宾德的类似场景中,他的态度总是暧昧不清的。
  法斯宾德对于自己的演员,几近玩弄,他往往明知道演员想要得到某一角色,却让最终有意让其失望。对于电影中的人物,更是如此。法斯宾德一面扮演着造物主的角色,给电影中的人物制造着种种戏剧性的悲剧,一面有时时在影片中客串,以路人甲的姿态参与世人的生活,欣赏着自己所制造的杰作,而最终以死亡了解一切。
  影片《恐惧吞噬灵魂》中,法斯宾德对原影片中的人物身份,情节设置,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并非是为与瑟克影片区别,而是由法斯宾德个人表达的状态需求所决定的
[编辑本段]《恐惧吞噬灵魂》-评价
熟悉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人可能知道,这位世界电影史上的大师级导演叙事手法相对晦涩,偏爱采用隐喻,色调灰暗沉重,带着绝望的气息。这部名为《恐惧吞噬灵魂》(Angst essen die Seele auf)的影片名字虽然听上去保持了法斯宾德一贯的灰调,但其实这部影片是法斯宾德难得的温情之作。叙事方面明朗易懂,形式通俗而完满,第一部分甚至温暖感人,充满了人性关怀。
  可是,《恐惧吞噬灵魂》这个导演的作品以残酷著称,所谓美丽,也是令人近乎窒息的哀伤。画面上丑陋的面孔,眼神里的冰凉和恐惧,心里无限的压抑却无法释放。
  影片中,年老的清洁工爱弥和外籍劳工阿里的社会底层身份,使人物的社会属性状态减少了因身份地位所具有的虚赘成分,因而也避免了过多的内心顾忌挣扎可能。这使人物更具状态的单纯性和韧度,这无形中强化了两人关系发展的情感本能性。因此,爱弥和阿里从相遇到相爱的过程不用更多笔墨而简洁自然。很显然,具有社会地位而内心复杂的人不可能如此。
  影片中,法斯宾德有意将细节的重点赋予两个人结合过程以及这份情感摆脱周围压力之后。一份不被认可的情感所要面临的种种:亲人,邻居,商店老板,爱弥的同事等等有形与无形压力在影片中都被清晰而真切的呈现。法斯宾德更用细节呈现了这一切压力最终溃败消散时的状态,其本质的虚伪性和虚弱性因此随之显露。法斯宾德用细节的力量将整个过程自然完整的呈现,让生活的真实本身表达了自己所想诉说。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法斯宾德对情节超强的控制力。如影片中,爱弥和阿里的外出旅行,是情感压力溃散的转折点,也同时成为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显现的开始点,两者实现了自然的交替,在法斯宾德的处理中显得干净而自然有致。避免了叙述拖沓和凌乱。
  法斯宾德用各种手段,自然地简化人物情感生发的过程,强化了在两个人结合过程中因个体具有的社会属性所遇到的压力。如此设计,使影片中当这份不被世俗接受的情感所面临的一切外在压力都渐渐淡化后,这份情感中来自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对这份来之不易情感的吞噬,以及他们此刻面对这一切的无力感,也因此更加凸显。这份情感,因他们最初结合时爱的本能性存在,因他们曾经压力时的艰辛和勇气,因情感的本质问题凸显出的致命性,此刻,直抵幽暗的本质深处。
  法斯宾德对情感、生活本质状态的清晰把握,以及他所拥有的掌控人物和情节状态以及电影语言使之为其表达服务的能力,使法斯宾德能使他的影片从更本质处切入生活,在最贴近事物的本质层面,实现自己的表达需求。但生活在法斯宾德这里并没有被简化,他只是更贴近,用自己的手段和方法贴近它,甚至挤压它,使它自己将其本质显现出来。影片〈恐惧吞噬灵魂〉中,生活并未因为切入的底层性状态状态而失真。一切真实的存在着,社会的阶层性即使在最底层也依然存在着,人的工作,情感,皮肤,甚至国籍都可以成为划分的因素。当人们跟随爱弥的视线,注视那个孤独地坐在爱弥不久前坐过的楼梯位置上的新来的外籍女工时,生活因这注视,而格外的冰冷真切。
  对于清洁工爱弥和外籍劳工阿里这份情感来自各方的压力,爱弥无法找出更合适的原因,她只能认为一切是出于“忌妒”。亲人,邻居,商店老板,爱弥的同事甚至餐馆的服务生,人们也许并不会单纯因为妒忌一个清洁工人和一个比她年轻的外籍劳工之间的情感而抱有如此统一性敌意。即使他们再怎样幸福。影片中,正是因为对排斥者们的暧昧状态的展现,揭示出生活的暧昧本质,生活对违反其惯性统治的一切就是这样从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生发排斥,不会有任何具体的原因,如果有,那也只是因为不同。
  影片中,周围压力的淡化原因也许并不能只用“爱弥对其他人的可利用性”解释。原因是复杂的:时间,情感的支撑,楔入的坚持等等,包括人物所具有的可利用性所起到的中和作用,但这显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可如果贴近,你就会发现,它虽然并不是最主要的,但却会是最明显的。因为生活中“有用”是社会对个体最本质的需求。而当社会表示对个体的接受时,也必然会从其“有用”状态开始。在展现压力淡化的过程中,法斯宾德抓住了人的这一社会性特质所具有的显现性,作为影片中压力消散淡化的呈现手段,但影片中从法斯宾德对商店老板,对儿子态度变化的展现过程中你可以感觉出,这变化只是因时间、因需要而作出的一种妥协,排斥依然存在。生活正是如此。
  影片《恐惧吞噬灵魂》中,爱弥和阿里情感裂缝开始显现,阿里茫然来到酒吧女主人家里,当阿里在昏暗中慢慢脱掉衣服,女人走过去,两人在昏暗中上床,此刻,镜头和人物的距离,门的轮廓对屋里空间的挤迫,光线,以及人物的动作状态,准确地揭示出阿里此刻的内心:他感觉到和爱弥情感裂痕出现的烦闷和茫然。而情感吞噬的茫然性此刻也同时被准确清晰的显现。
  影片中,这些因其切入生活的准确及因法斯宾德的把握其贴近本质状态的准确自然,使影片处处显露出其准确真实之美。影片《恐惧吞噬灵魂》中,爱弥和阿里最终并没有分开,这虽然是法斯宾德有意的安排,恐惧因此而存在,因为,茫然依旧会存在,而吞噬也仍会继续。但这本就是生活的真实状态,而法斯宾德只不过是让它自己呈现出了它的真实面目。对于真正爱着的两个人来说,来自外界的任何压力都并不是其情感的致命所在,恐惧来自相爱着的两个人之间,因为它来自“爱”本身。
  但其实客观来说,这一切存在于电影之后的评价与分析,全是枉然。法斯宾德很难被理性定义归类,也无法用固定的方式方法去定义法斯宾德任何一部电影,或许这也正是法斯宾德的天才之处。


“越自由越解放则越美丽”:法斯宾德自称浪漫的无政府主义者,喜欢独辟蹊径,追求尖锐、强烈的效果,“以血、以泪、以暴力、憎恨、死亡与爱”不断向观众挑衅,赢得了在美学和社会学上的奥义,从而以电影解放了人们的心智,给予了“人们激动做梦”的自由。我们都是自己内心的审讯者。你难以逃逸这个时代种种不安而可悚的现象。你甚至感觉到现实世界比虚构作品更有戏剧性。可是更多时候我们宽恕了现实,变得有限制。事实上真正的艺术家都想写一部自由之书,他们崇尚天马行空的灵感及荒诞不经的奇思异想、腐坏神经系统中的愤怒与冷酷无情的狂喜。法斯宾德也是一个孤独的大男孩:他喜怒无常、无耐性、报复心重、生活混乱,经常无理取闹:“惟有存在于艺术家腐坏神经系统中的愤怒与冷酷无情的狂喜,才是艺术创作真正的灵感泉源。艺术家必须成为非人与超人;他必须与我们全人类保持一种陌生而疏离的关系。”  
 “没有爱情,只有爱的可能”:法斯宾德多选择了女性作为银幕上的主角。但是女性在他的影片中,只不过是一个载体,在他的眼里,再也不会找到比女性对于他那幅无爱的图画更具有那么强烈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段。爱情不再存在,它演变成一种“经过美化的剥削形式”、一种“最恰当、最阴险、最有效的社会压迫手段”,它激发着人类潜意识里的兽性,把历史的进程变为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相互折磨、相互撕咬最终相互吞噬的过程,它是“魔镜”打碎后一堆反射着尘世幻象的残片。法斯宾德,用电影的方式完成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遗愿,那就是“希望人类认识到自己的缺陷:缺少爱”。


法斯-宾德的四部经典作品
《恐惧吞噬灵魂》
《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女性视觉的最终章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水手奎莱尔》:同性爱的恋歌


法斯宾德电影作品年表
  爱比死更冷 / Liebe ist Kalter als der Tod 1969
  外籍工人 /Katzelmacher 1969
  丧心病 /Warum lauft Herr R.Amok 1969
  黑死病的神像 /Gotter der Pest 1969
  美国大兵 /Der Amerikanische Soldat 1970
  旅程 / Die Niklashauser Fahrt 1970
  死之河 / Rio Das Mortes 1970
  咖啡屋 / The Coffee House 1970
  一点点 / Whitey 1970
  当心圣妓 / Beware of the Holy Whore 1970
  艾高史特的先锋 / Pionees in Ingolstadt 1970
  佩特拉·冯·康特的辛酸泪 / Die Bittere Tranen der Petra von Kant 1972
  四季商人 / 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1972
  鹿群交会点 / Deer Crossing 1972
  八小时不是一天 / Eight Hours Don’t Make a Day 1972
  布莱梅的自由 / Bremen Freedom 1972
  野蛮游戏 / Wild Games 1972
  恐惧吞噬灵魂 / Ali:Fear Eats the Soul 1973
  玛塔 / Martha 1973
  铁丝上的世界 / World on a Wire 1973
  诺玛·海曼 / Nora Helmer 1973
  自由武士 / Fist-Right of Freedom 1974
  艾菲·布里斯特 / Effi Briest 1974
  福克斯和他的朋友 / Fox and His Friend 1974
  卡然达婆婆上天堂 / Mother Kusters Goes to Heaven 1975
  恐惧中的恐惧 / Fear of Fear 1975
  中国轮盘赌 / Chinese Roulette 1976
  绝望 / Despair 1977
  德国之秋 / Germany in Autumn 1978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
  一年十三个月 / In a Year with Moons 1978
  第三代 / Die Dritte Generation 1979
  柏利亚历山大广场(15小时电视片) / Berlin Alexander Platz(MS) 1980
  莉莉·玛莲 / Lili Marlene 1981
  罗拉 / Lola 1982
  维洛尼卡·佛斯的欲望 / Die Sehnsucht der Veronika Voss 1982
  雾港水手 / Querelle 1983






恐惧吞噬灵魂Angst essen Seele auf(1974)

又名:恐惧蚀人生 / 恐惧吞噬心灵 / Ali: Fear Eats the Soul

上映日期:1974-03-05(慕尼黑首映)片长:93分钟

主演:Brigitte Mira/El Hedi ben Salem/Barbara Valentin/Irm Hermann

导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编剧: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恐惧吞噬灵魂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