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好多平时没有时间看的电影。

为什么说平时没有时间看,因为每一部的时间都是3-5小时,这一部也不例外,

在电影院看到的剧场版是三个小时,在瑞典百姓电视机里看到的是tv版是五个小时。

加上英格尔伯格曼天生的缓慢叙事(这部算是很好的了),你不得不承认,是挺消耗时间的。

宏大的篇章里,总共介绍了三个生活的空间,就是电影里说的“小世界”。

伯格曼很奇特的把空间间隔开了,就像是在同一个世界里,不同的区间里,

打个比方吧,就像是你从小搬了个家,因为地域的不同,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可能是很微小的改变,也可能是很巨大的改变。

当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的时候都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样子了,小到一张沙发,一个窗帘,大到身边的人,身边的邻居,甚至整个家里的氛围。



就像是一个小世界,在新的世界里,当回忆起当年,你甚至已经无法确定以前的一切一切是否是真实的,是否就只是自己的其中一个梦,那种已经和过去断开了一切联系的感觉,有时让人悲伤,有时也会让人愉悦。

记忆这种东西,就像是糊弄人的老爷机,世界隔得越久,记忆本身的信息越是模糊,有时候让人记住的甚至只是一种情绪,就好像我很讨厌这个人,可是具体发生什么事情,却已经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到底怎么回事都已经忘了。有时那是童年的想象也会弄得你无所适从,那时候想得多了,到底当年是不是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连自己都模糊了。

小时候,我很想要一个遥控汽车,上学的时候经常路过一家卖玩具的商店,进去问过价钱,满怀壮志的准备拿利是钱去买,后来我就再也没有经过那一家店,绕着路走了,可能是因为那时候信誓旦旦地跟售货员小姐说买,可是最后到头来没有买,很愧疚,而且也真的很想买,但是最神奇的是,我的大脑里却有很完整的,我买了的影像,我就觉得很奇怪,当年明明没有买,那为什么会有交钱买了的影像,可是后来就再也没有自己玩那个遥控汽车的影像了,估计当时老是希望自己买了,想得多了,现在自己也给弄糊涂了。

老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伯格曼对于小时候的记忆,加上了幻想的部分也是,估计就是现在老了,想起当年的那些奇妙幻想的时候,已经分不清当时只是孩童的奇妙幻想,还是说真的存在这种神奇的事情。整部影片里,借用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只是《芬妮与亚历山大》里的哈姆雷特,没有哈姆雷特那样思想的斗争中犹豫不前,多得是亚历山大满脑子的神奇世界。





有人说,这就是瑞典版的《红楼梦》,很抱歉的是本人一直坚持看《红楼梦》,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正式地看完。所以自然也没有任何说话权利。但是我唯一能说的是,我在《红楼梦》里没有引起我的丝毫共鸣,就觉得是离我很远很远的一个家族故事,而《芬妮与亚历山大》却让我感觉到了那一阵阵的熟悉感。

《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在一开始极力地叙述了一个美好温暖而又世俗的家庭,就算里面有很不争气的男人,和非常承担、大度的女人,美好的场景会为你带来阵阵温暖。这是一个上世纪资产阶级上层人员的丰裕生活,奢华的家庭,美丽的装饰,温暖之中带有浓郁的世俗气息。然而,亚历山大继父的世界是冰冷的,严酷的,家里没有任何的装饰,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冰冷冷的色调,就是个清教徒的家庭。继父总是凭借自己是主教的特权,找着办法来惩罚“恶人”,幻想着大家都喜欢他,他没有情感,只有规矩。压抑,无奈,因为一时迷茫而被表象迷惑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得不忍受着这一切。这不跟《哈姆雷特》里的母后一样吗?虽然剧场版里妈妈还是对着亚历山大说,你不是哈姆雷特,我不是母后。

最后一个场景是,犹太商人的家,那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里面有任何的东西,日本木偶,欧洲木偶,各种玻璃器皿,各种亮丽却又封尘的古董等等,最要命的是还有一具闪闪发光的木乃伊,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还有一个神奇的人,让亚历山大见证了继父的死去。在这里,亚历山大将以前对于宗教,神的一切努力反抗有了一个结局,他害怕上帝的,可是他也是讨厌上帝的,伯格曼自己都说表达过如果真的存在上帝的话,我真想狠狠打他一顿。他讨厌神,却又会想让父亲回到上帝的身边,让上帝杀死继父,伯格曼不是不相信有神,而是讨厌神的不公、讨厌神玩弄了他一生。



我老是认为,会毒打孩子的并不是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通过打孩子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而且往往这些不满并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社会上的压力,在外面受到了气就发泄在孩子的身上。就像那个主教,从一开始就有暴力倾向,他就很想惩罚亚历山大,就连一开始的见面,他表面上是抚摸亚历山大的脖颈,其实你能感觉到,他恨不得狠狠地掐下去,终于在后来给他找到了机会,给他重重毒打亚历山大的机会。他的目的不在于教育亚历山大,而在于折磨他,将他从一直以来希望惩罚别人的欲望好好地发泄出来。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人,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了一个没有毒打的家庭,我爸永远都是把手悬在半空中,怎么都打不下来的状态,实在受不了了就说一句“如果你是男孩子,早扇你了。”挨打只会让人的内心充满仇恨,愤怒,让整个人的心态非常不好,产生的不是真正的改错,而是畏惧,以后你不在的时候照犯不误。



如果说,有什么电影牵引着你一直看下去的话,这就是伯格曼的电影,看完了,往往你都会很沉重,但是返回来又会越来越有味道的好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又想起了意大利的一部史诗性电影《灿烂人生》,现在回味,越来越有味道,真的很怀念当年坐在电脑前的那五个小时,看完一部电影,一天也就完了,现在也会是不是想起里面的片段,有时甚至说不上来是哪一部电影,可是这种感觉却从来没有消失。

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

又名:芬妮与亚力山大 / Fanny and Alexander / Fanny & Alexander

上映日期:1982-12-17片长:188分钟

主演: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 伯杰·阿斯特 / 佩妮娜·奥威 / 克里斯蒂安·阿尔姆格伦 / 卡尔·比尔奎斯特 / 阿克塞尔·迪贝里 / 艾伦·埃德渥 / 茜芙·埃里克斯 / 阿娃·弗洛灵 / Patricia Gélin / 迈丽丝·格兰隆德 / Maria Granlund / 贝蒂尔·古韦 / 埃娃·冯·汉诺 / 索妮娅·赫登布拉特 /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 编剧:Ingmar Bergman

芬妮与亚历山大相关影评

Clyde
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