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朱虽是我首次现场观剧的剧目,但热情并没有对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那么高涨,抱着对莎翁剧及音乐的信心,结果并没有让我失望。
在开场之前一星期,为了能在现场观剧时有更好的理解和体验,我翻看了莎翁剧本及官摄视频,对人物、故事情节、曲目都有了大概了解,为现场能够聚精会神欣赏歌舞及理解莎翁剧高深立意做足了准备。
罗朱因为窗台示爱那一幕被演烂了,让我对这部剧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是音乐的力量将我带回正途,重新耐心翻读莎翁剧本,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其欲表达的立意不是平面的,而是多维立体的,是能够穿越时空的人类永恒面临的课题。对这部剧的理解,我暂时没有看其他分析,仅从自己的领悟记录一下。
观影后,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课题,不是剧中的爱情,这也是多数人对这部剧的感官认识,而是爱情镜面:仇恨,包括两大家族之间的仇恨,还有我认为剧中最悲情的人物:提伯尔特 Tybalt对社会、亲人、所爱之人的恨。莎翁借助在维洛那Verona这个地方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古家族世怨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剧中没有明确交待仇恨的源头,我理解推测与权力、金钱有关,这个话题之后再提),以罗朱爱情为主线,刻画剧中每一位在这种大漩涡中挣扎撕裂的百态。
在看剧本的时候,我对提伯尔特无感,最大的印象是他好起争端,也是故事中第二个死的人,但通过音乐剧对该人物的演绎,这个人物立体化了。之所以称他为最悲情的人物,是因为他即非主角(看完之后可能也不大能记得住他的名字),也不像班伏里奥在剧中是一个剧情穿线的人物,而且性格暴戾,估计颜值也不是很高,否则可能没罗什么戏份了。但他是凯普莱特族长的侄儿,是朱的表哥,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但凯普莱特家长制,提伯尔特没有话语权不被真正的关心和认可,这就造成这样提伯尔特因得不到朱爱产生自卑继而将怒怨发在蒙太古家族造成悲剧,这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仇恨充斥在整个维洛那大地,同时也烙印在成长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的心里,仇恨通过暴力宣泄,与其说生命是暴力的代价,不如说心理的自卑、虚无、不被理解才是仇恨的最终毒果。试想这种心理状态曾经是否也发生在自己身上,渴望得到认可、理解、被爱,结果社会是另一套评价标准,于是狂躁、暴力的种子发芽、长大从而占据内心,如果不发跳脱出来看,便无法体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与爱,只会被情绪牵引行事,这是一种自我毁灭,也是在社会群体价值观、情绪牵引下的牺牲品。提伯尔特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只懂哭闹,在其死亡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真正需求,悲剧。
还有凯普莱特夫人、朱丽叶为代表的被男权、父权压制的群体,凯普莱特夫人在提伯尔特死亡之时是情绪的一个爆发点,她怒斥凯普莱特对家人的冷漠、压制,揭示两个家族的世怨就是在父权、男权、金钱、权利欲望下衍生出来的,但她无力改变,她也是牺牲品,这是依附男权这一群体的愤恨,相比提伯尔特外在暴怒更加内化,但就像压制已久待喷薄的火山,更加悲剧的罗朱之死必然发生。
但无论仇恨借由什么产生,它终究是丑陋的,使人的嘴脸变的狰狞,偏执而忘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做去满足愿望,任由自己变成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所以莎翁以罗朱的爱情为主线化解世仇,完美展示了爱与恨的戏剧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 Juliette: De la haine à l'amour(2002)

上映日期:2002-02-06(法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达米安·萨格 / 希西莉亚·卡拉 / 葛里高利·巴奎特 / 

导演:Redha / Gilles Amado /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Gérard Presgur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