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Vampir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8982223/


“35年前,我们发行了《颤栗》这首歌曲,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首歌!他们不知道这首歌真正的意义所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段由罗德·坦伯顿创作的极具爱伦坡风格的经典旁白,这段旁白由文森特·普莱斯录制,讲述了40000年以来的恐惧。即使是在一年半以后,我们在MTV放出了那部由约翰·兰迪斯导演的经典音乐录影,人们也依旧没有明白这首歌的真实含义。时过境迁,如今这首歌已经成为了每年万圣节主题歌曲,在音乐历史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当我们刚刚看到2018年格莱美的提名时,我不禁回忆起了1983年那个格莱美之夜。那一个夜晚,我们斩获了年度唱片《Beat It》、年度专辑《Thriller》、最佳儿童录音《E.T.The Extra-Terrestrial》、年度制作人(非古典类),除此之外,还有最佳R&B表演《Billie Jean》、最佳R&B新曲《P.Y.T (Pretty Young Thing)》的提名,后者是我和英格拉姆一起写的。那真的是改变人生的时刻,而且我真的很幸运能够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创作出大众喜爱的歌曲。我每天都在想念迈克尔和罗德,我很自豪我的人生中有他们的参与。总之,恭喜2018格莱美奖所有的提名者,但是不要忘记,永远都要怀着一颗谦逊的心来对待你的创造力和成功。”
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





有幸我生在MJ时代。
——爱MJ的人



其实这并非一篇粉丝向的文章,
但作为一个卑微的个体,
我无法避免在行文措字时流露出我主观的审美倾向,
尽管我竭力在避免这一情况。
我会尽可能客观的,
在《颤栗》35周年之际,
去叙述我想表达的意思。

写在前面的话:
文中所使用到的MJ(Michael Jackson)音乐MV
是一个涵盖众多人、事、物的统称词。
其中暗含了MV制作团队所有人员的艺术创作与付出。
“MJ”在此处是一个符号化的代表,代表了所有Michael Jackson音乐作品的背后工作人员,
也尤其代表了他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技巧。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




<图片2>

MV音乐作品的优劣高下,既取决于创作者深层次心理结构是否丰富、充实、健康,又取决于创作人把它外化成表层结构的能力的强大与否。
有的创作者有足够端正的三观和学院派教育背景,甚至也有足够的经验技巧,却依然无法企及理想中完美的创作水平。其原因在于,主体与作品(材料、技巧等)是否能融合。当然,我不想把事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听起来玄之又玄,所以点到为止。





MV可谓是十分之特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MV是诞生于电视媒体发展进程中独立出来的一种音乐节目,他不是演奏会,不是影视剧。绝大多数MV是关于歌曲的,它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推销歌曲专辑。这一商业产物在时代发展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它既要遵循“音乐本位”的创作原则,又要追求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在音乐的基础上追求画面的表现性。

非音乐元素的介入(如文字/歌词等),让画面的塑造变得有迹可循。而文字作为语言符号系统,是对现实的抽象化、概念化,具有特定的意义,具有现实的联想之物,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想象,给一首没有标题的纯音乐拍摄MV的景象。与此同时,电视传媒技术的发展则为MV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可能。

<图片3>




“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Thriller》的音乐录影带,意义非凡,成功开启了有剧情的MV时代。”MJ 的《Thriller》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至今看来它仍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艺术价值,这价值并非简单的来自于技术问题。正如一开始所说:MV的优劣高下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在《Thriller》中,我们能看到MJ的灵感来源(有说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能看到那个时代背景下流行的电影符号(《美国狼人在纽约》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 1981 在专辑前一年上映),能看到MJ对神秘诡谲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童话着迷等等。而诸如此类的东西,皆来自于MV中的非音乐元素,即MJ通过作品表达的对现实参照物的反射。倘使没有任何非音乐元素的介入,只有纯音乐给我们展示的音乐形象。那全球受众还能一致的想象到MV中那让人惊诧不已、肾上腺素激增又回味无穷的(故事感的)画面吗?
<图片4>

特别的题材和体裁,造成了MV拥有了自己殊而不同的音画关系/视听语言。画面是依据音乐本身并被赋予了创作者本人对现实的映射,音画之间的张力追寻着极致。这并非简单的附和于音乐就可以,画面也极大化的挥洒着对情感的表现。

这与纯音乐有着极大的不同。
<图片5>

如果不是非音乐元素的介入,我们还能想象到《Beat It》的音乐形象(纯音乐)在讲述那个夜晚,街头上所发生的事情吗?
至于MJ为何要如此呈现《Beat It》的画面,我们通过观看后的体验便可对他的深刻思想窥见一二。在此我无权做定论,因为每个人的文化审美和个人背景决定了其理解的不同。




<图片6>

当然,在MJ众多的作品中,也并不是所有的MV都像前面提到作品一样有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性。比如《History》中那段“剧情”,至今都有人在争论其含义。事实上,这种争论毫无意义,它来自于旧美学造成的审美弊端——音乐是画面的配乐或是补充,画面一定是在讲述故事。这个想法在影视艺术上是有极大缺陷的,在MV这里更是狗屁不通,一文不值。




音乐是诗意的代表,是想象力的完美游戏。音乐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这完全不同于多数时候我们持有的辩证想法。如果说文字符号是我们抽象的概念产物,那音乐就是最具情感和形式感的艺术。音乐具有人类的原始性,想象力。在非纯音乐作品中,音乐依然是占据主要地位的。MV为了音乐,必然要充分地去表达情感,纪实必然会被舍弃。即使是MJ最具故事性的MV,我们也不能确凿无疑地说他的意思就是如何如何。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情。多年以前,我还在上高中,那时MJ还在。有一天,我在家里观看《Black or White》的MV,当麦考利·卡尔金Macaulay Culkin打扮成大人模样和迈克尔连同其他孩子站在街边的阶梯上说唱的时候,刚好我的姐姐路过。她看了一眼,带着些许不屑说:“美国文化就是这样毒害我们,这都是教了一些什么!”我当时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不争气的哭了。这就是音乐的不确定性,就算是充满了较为具象的非音乐元素,受众依然受限于自身的原因,对于作品的理解有方向、广度和深度的不同理解。
<图片7>


这就是音乐最本质的特点——不确定性。

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们的MJ是一位音乐人,一位舞蹈人,一位诗人,他的MV带有原始宗教的意味。人类的发展史上,音乐逐渐摆脱了诗歌和舞蹈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后来,非音乐元素与音乐的结合却似乎带有了回归原始的倾向。所以,MJ的魔力可能也在于此吧。他的MV无疑不带有诗和舞的诱惑。

其音乐MV作品的画面造型(构图、景别、色彩、影调、镜头运动)无不是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音乐自身的需求,画面流动与叙事的逻辑就是“非逻辑”。MJ的MV的逻辑是——情感。因此,对于有的人批判MJ的作品有过于华丽的倾向,我持反对意见。
<图片8>

有传言说,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搏击俱乐部》、《十二宫》、《消失的爱人》等电影的导演)在拍摄《Who Is It》的时候和迈克尔意见并不统一,所以造成了迈克尔在MV中的出现并不多。我想,如果这个传言是真实的,那么,一定程度上,这个分歧是由于一个梦想成为电影导演的大卫和一个音乐家迈克尔在作品把握上的不同。




MV对彻底的情感化表现的需求,造成了在剪辑上追求意外之喜,在视觉上追求效果的爆炸,还有大量的特效使用。这在MJ的MV里都可以随处窥见。
但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并非是目的,其存在的理由是服从于音乐的需要,或者说,服从于感情。恰当和滥用,二者的距离并不遥远。我想,这也是所有歌曲MV制作者所要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音乐的世界就是感情的世界。
我想,这中间碰撞出的艺术,一定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类。

<图片1>
16岁时画的Michael Jackson



声明:文章系原创作品,发表于本人公众号 MayMyLove517 。转载请联系作者,否则作者保留一切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之权利。

颤栗Michael Jackson: Thriller(1983)

又名:Making Michael Jackson's Thriller

上映日期:1983-12-02片长:14分钟

主演:迈克尔·杰克逊 Michael Jackson/欧拉·蕾 Ola Ray/文森特·普莱斯 Vincent Price

导演:约翰·兰迪斯 John Landis编剧:约翰·兰迪斯 John Landis/迈克尔·杰克逊 Michael Jack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