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词解释: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旅游是在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但不管是旅行还是旅游,都并非现代人所专属的方式,说白了这本就是人类自我调节自我放松甚至自我追求的一种方式,所以想当年哪朝哪代的皇帝也会不时的来个微服私访说是体察民情实则也顺带离开沉闷的皇宫出去散散心了。民间自发组织的旅游也更是数不胜数,只是当时碍于交通并不发达,才不会像现代人这样如此容易实现在几个时辰内便跨越千山万水的旅程。
外国人更对旅行热爱有佳。美国人天生热爱生活并崇尚自由,他们会利用闲暇时间和假期去到别的地方旅行。二战结束后旅游逐步开始升温起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嬉皮盛行的时期更加热闹,加上当时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运动上的促进,那帮从婴儿潮长大的美国年轻人基本算是把去旅行发展到了一个高潮。那是饱含梦想与激情的年代,在那种氛围下旅行在某种程度上被那些昂然的年轻人改写成通向自由之旅的唯一通道。而欧洲人比美国人更注重闲暇时的外出游走,平均工作时间比美国人少了四分之一,那么多余出来的时间基本就是去度假了。这算是欧美人比较共通的一种老传统的爱好,而经由历史的积淀混杂着期间衍生出的文化,旅行这一行为发展到今日早已该被称为他们的一种习俗。
但真正的旅行其实是很苦的。那些享受昂贵酒店待遇或者肆意消费购买物品的人们,这种人只能称之为度假的旅客。而那些每一步都精打细算,为了节省出更多的资金以备日后旅行的必须,和许多陌生人混在一间青年旅社居住,学着彼此接纳对方,克服陌生的不适,克服病痛的侵扰,克服所有的不便和种种困难,一直向前进发的人们,这群在路上的人们才能称之为背包客。真正独立的去追求自由,才是背包客的意义。这也正是《星期六的地图》这部影片要讲述的事情。
影片中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面对镜头说出他们对旅行的看法和他们心中的世界观,以其中一位主要人物(也是采访者自己)串联起各色背包客们在旅途上发生的故事与他们的感受。也有本是采访者却受到被访者的提问,镜头内与镜头外二者的互动带动了观影者的思考,非常有意思。这群人也曾不断反问自己为何在这里,为何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薪酬不菲的工作跑到这里来“受罪”。也曾遭受到来自周边的压力与质疑,自己也有过举棋不定,可最后竟也坚持下来并逐渐投入乐在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聚到了一起,也许初衷是各有心思,却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在路上。离开早已熟悉的地方,走出自己的视角,在不断接触探索中发掘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面貌。这有你的发掘,也有别人影响到你的,同时你也会影响到别人,所有人在一场旅途的邂逅中拼凑出别样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那种感觉是如此奇妙。
不断相遇又不断分离也是背包客所要经历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经的课程。这好像人生所有的因缘际会一般,只不过放在了异国他乡的旅途中,因此更显戏剧化。刚认识的陌生人一开始还因不得不挤在同一间旅舍内而纠结,没过一阵或许就成了彼此交心的铁哥们,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另租双人套房的小情侣。于是一同经历几天共甘苦的异国之旅,分享着快乐和喜悦。但也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毕竟只是偶然的相逢一场,几天后就会有人再次踏上新的旅程,几条本不相关的线条在这里相交后继续各自分开延伸下去。有些残酷,于是有人落泪,有人学会保留自己不再投入感情。这似乎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一方面你全情投入到旅行当中带给你的自由,将感情溶入到这个过程,另一方面却又是抽离的无情的,因为逐渐你说的再见比谁都多,因此你不要自己再过多的介入其中,与谁都保持一定距离,似乎慢慢变的有点无情了,但这也是懂得保护自己的做法。而换一个角度,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们因为自己的一次选择走到了一起不也是一种巧遇的幸福吗,只是我们终究都有各自既定好的路线,所以就算说再见,也要感谢曾经给予彼此的相见吧。于是我们的采访者将这场历时一年行程所记录下的影像剪辑成一幕幕连贯的回忆,里面记录了许多人自己生命里其中一段重要的阶段,相信无论过了多少年后,当那些当事人再看到这段影像时,也会像片中那位年逾七旬却依旧矍铄的老者无悔的说道:那些美妙的回忆将伴随我一生。
有人说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年轻的时候不需要家,只需要去流浪。我们都渴望从平凡的生活中追寻到新的意义。每次走进火车站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会莫名的激动,那应当是一股向往异乡生活的冲动吧。就像影片里那首旋律动听的吉他曲,如一股欢快自由的溪水奔流过心底,击打起层层浪花。记得一位朋友在自己的博客里写过一段话,大致是这样的“同样是年轻人,外国人追求的和我们就是不一样,他们可以不远万里只身来到中国,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说就在这里旅游。或者刚毕业并不马上找工作,而是骑上自行车去周游列国,他们觉得这就是有意义的。可我们懂英文的却不敢出去国外闯荡。。。”这似乎说明一些问题,我觉得蛮悲哀的。引用韩寒说过的一些话“在任何一个国家理想和现实都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在我们国家特别远,这样不正常,让年轻人活得很没理想。”“旅行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理想。80年代有很多年轻人去流浪,现在如果有人去流浪一定是认为不正常的。”“当这一代年轻人老了以后,回顾自己的一生,可以想到一个学生生涯和房奴生涯,然后就死了。”很遗憾作为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年轻人暂时还没有机会像影片中的那些年轻人去体验那种方式,我们要作出那样的旅行需要比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勇气。想一想这种悲哀,或许是这个国家作为发展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代价吧。
如果说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将自己从马不停蹄的劳顿生活中解脱出来,停下脚步享受一下出行的快乐,那么背包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做一次精神上的苦行之旅。通过一场艰劳朴素的行程,来体味生活本身的意义,来反省自己之于生活的意义。这是一场在路上的修炼,可以是短暂的,抑或是漫长而没有尽头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需要我们用其一生去学习的最大课程。在路上只是一个过程,逃避也好,自省也好,最终我们都要通过这个过程找到自己的目的,去生活下去的目标。也许你又将回归到朝九晚五的复印机式的生活,也许你将因此获得新的生活动力。结果是次要的,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才是关键,而所有难能可贵的意义都铭刻在这个过程中,唯有自己心里清楚。
诚如影片中所说,留下的人依旧没有变化,而离开的人依旧还想离开,仿佛戒不了的瘾。为何这些人总是要上路,总是要追求更多的东西?难道就因为在这里的仅此而已而别的地方有更多的东西吗?是什么在牵引着我们一定要离开去走向那未知的地方?那些记忆中难忘的场景都是由人构成的细节,也是因人的参与而变得丰满真实。未知的地方也该是如此吧。或许人生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去追寻,去证明,错过了那个时机,这辈子都是遗憾。

星期六的地图A Map for Saturday(2007)

上映日期:2007-09-29(加拿大)片长:9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Brook Silva-Bra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