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

从电视剧《长征》后,结尾落在了吴起镇,本剧承接而续,用四十集篇幅构建一曲《延安颂》。
该剧于2003年2月开机,导演宋业明,艺术总监唐国强。
是继《长征》之后的又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大制作,这部电视剧高屋建瓴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十年,反映了我们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

其展现的是1935年冬至194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以无以伦比的胆略和才识,呼唤引导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走向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辉业绩。
在主要演员阵容上,宋业明导演继续延续上剧:唐国强、马晓伟、郭连文、郑强、刘劲等出演我党主要领导人。

观后感:
1、剧中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些著名战役。为了把战争的场面拍好,摄制组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拍炸点戏的炸药就数亿吨计,烟火组的师傅们细心布置好每一个炸点。
----开场的轰炸戏,就展现了消耗炸药的数量,确实够大,希望不构成较大空气污染啊!

2、钱!
红军也是人,党中央也是要吃饭穿衣地,因此钱,成为了一个重点。
第二集就说到毛主席亲笔借条,向先期入陕北的徐海东(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演化而来的红25军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中国夏伯阳之称呼)
商借款项,以供彭德怀之部队冬季着装等开支!
----具体出处是“吴东峰(作者为广州市文联原副主席)”
1935年冬,毛泽东派杨至诚向徐海东借2500块钱,以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徐海东将军问供给部查国桢部长:“家底有多少?”查答:“7000块。”徐海东将军毫不犹豫命令:“留2000块,拿出5000块,送中央。”故毛泽东常言,“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亦是为了钱,进入陕北的红军不得不东征,继而有西讨!
因为该地民贫,地脊,难以承受大量驻扎部队的切实供给,更无从谈发展、扩军!
加之四周皆属于国民党军的各系包围之内,唯有突破、扩大,才是生存之道。
另,寻机探路,打通与苏俄的直接联系,也是获取资源补给,繁衍生息之根本!
于是,东征应生!

剧中在描写周恩来与张学良肤施会谈时,张学良个人拿出2万光洋作为程仪金(程仪=路费,古代上级、亲友要远门旅行,作为下级或亲友,送给他一笔钱在旅途中花销,亦称“ 程敬 ”。鲁迅 《伪自由书·王道诗话》:“ 胡博士 到 长沙 去演讲一次, 何将军 就送了五千元程仪,价钱不算小。”),外加20万元法币+高精度中国分省地图,馈赠红军,仪表谈判之决心。
也说明,钱在战略、战术上的重要性。

延安=肤施。夏,延安属雍州。商,属鬼方。西周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和猃狁的领地。 春秋时期,白翟族在延安地区居住。延安城始建于战国,称“高奴”。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陕甘边区和陕北两个根据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加强与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合作,将东北军的防区肤施送给红军。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肤施,后改名“延安”,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1949年5月共产党执政后设陕北行政区。1997年1月设地区级延安市,撤销县级延安市,设县级宝塔区成立延安市。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保安(志丹县旧称保安县,此名始于宋朝,1936年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更名志丹县),

3、东征。
1936年2月18日~5月2日,第一阶段突破绥军黄河防线,占领晋西有利阵地。2月20日20时,东征战役开始。
第二阶段红军分兵南下北上作战,发展胜利。兑九峪战斗后,阎锡山纠集4个纵队的兵力重新向红军发起反击。亦被击退!
第三阶段集中兵力,打破“围剿”,回师陕北。在围攻三交镇战斗中,军长刘志丹不幸牺牲。

为避免与优势晋军决战,保存抗日力量,巩固发展陕甘根据地,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4月下旬,方面军首长决定回师河西,遂于5月2日下达了渡河命令。自5月2日晚开始到5日,各参战部队分别经清水关、铁罗关渡过黄河,全部返回陕北的延长、延川、永平地区。同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敦促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停战抗日的目的。”至此,东征战役胜利结束。
东征战役意义,战略上迫使“进剿”陕北的晋绥军撤回山西,使陕甘苏区得以恢复和巩固。实际利益上,扩大红军8000余人,筹款30万元,并在山西省20余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军事打击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西讨。
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后,并没有得到需要的建设,蒋公岂能给予他的对手休养生息机会呢?且各路红军齐集一地,是消灭的大好时机啊!
此时的形势依然十分危急。蒋介石见全国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立即调集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入陕,配合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准备发起“通渭会战”,乘红军立足未稳,一举将共产党和红军围歼在陕北狭小的地域里。当时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都很同情红军,但又不能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好一面尽量拖延时间,一面速通情报给中共中央,要红军速做定夺。为了求生存,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意红军向黄河以西的宁夏和甘肃方向发展,力争打通与当时被苏联所控制的新疆之间的“国际交通线”,得到苏联援助的大批武器弹药,再杀回河东。
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决定由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和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部组成西征部队,在10月下旬执行打过河西的作战计划。
按照原定计划,红四方面军的4军、5军和31军应相继在靖远渡河,而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一部在打退南线国民党军的进攻后,应于中卫渡口西渡黄河。
也就是说,原来执行应该是二方面军队伍。
变故发生在,国民党军的推进速度太快,29日就追至靖远渡口。看守渡口的红5军抵挡不住,只好仓促渡河。国民党军的飞机迅即炸断了渡河浮桥,渡口亦被占领。未来得及渡河的红4军和31军独对强敌,只好退向打拉池一带,与彭德怀的红一方面军会合。
要继续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只有击退国民党军队,重新控制黄河渡口,打通与河西部队的联系。可这时彭德怀却不能统一指挥部队,原因是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张国焘想保存实力,不想让红4军和31军与强大的国民党军拼消耗。彭德怀既指挥不动红四方面军,而红一方面军的力量又太单薄,阻挡不住国民党军的进攻。结果国民党军快速推进,相继占领靖远、打拉池和中卫等黄河渡口,截断了宁夏通道,过河的红四方面军主力与河东红军的联系也被隔断。至此,“宁夏战役计划”已无法实行。 11月8日,毛泽东及中央军委电令彭德怀、朱德和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退回陕北,再图发展。而已过黄河的红四方面军3个军则组成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单独执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于是,河西红军开始了悲壮的浴血西征。
所以,所谓毛泽东主席有意牺牲一部分人,那是从结果倒退原因的错误逻辑,属于预先设想之类构陷。
(上述文字,可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


6、瓦窑堡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0月2日瓦窑堡(bǔ)解放,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中共陕甘晋省委、西北军委于十月三日由延川永坪移驻于此,瓦窑堡遂成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心。
10月19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及中共中央机关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经短期休整后,于10月底经保安东进。
1935年11月7日,洛甫、博古、罗迈(李维汉)、董必武、刘少奇等率中央机关抵瓦窑堡。
1935年11月21日~24日的直罗镇战役歼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从前线出发转道安塞于12月13日秘密抵达瓦窑堡,中央军委亦随之迁入瓦窑堡下河滩。瓦窑堡遂成中国革命的红都。
(11月21日子夜,红1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并于拂晓时突然向东北军发起进攻,敌109师残部至23日午夜分路突围,24日上午被红军全歼,师长牛元峰绝望自杀。)

tu----44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
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
会后形成的《决议》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形势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该怎么办的问题。
因此,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党内主要危险是“左”倾关门主义。
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决议》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tu----45

重要点:
最主要的是改变以往只联合工农,其他一概打倒的方针,从中国实际出发(切记,一切中国的事务,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以达到自我发展、壮大之本质,再图全面革命与彻底胜利!
以往那些形式为重,一味高调,只局限在底层中国人间闹革命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最实际革命发展的要求。
另,当时的一个现实情况是,日本加快华北吞并准备,加大在华搞侵华统一战线。

决议认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
党应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与方式,去争取这些力量到反日战线中来。
决议指出,在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也应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利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应采取这样的策略。
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
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在他的报告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他指出:“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分裂的。”
总之,“把这个阶级关系问题总起来说,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
因此,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要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于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
tu----43




西征出发,林彪未行。
电视剧说林留了下来,左权接替其职位,暂代红一军团长。
而林留下来搞红军大学。是吗?
红军大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西北办事处决定将原中央红军干部团一部分教员、学员并入陕甘红军军政学校,在瓦窑堡成立红军学校,任命周昆为校长,袁国平为政委。旋又改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下同)。西北军委发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招生布告》,指出学校宗旨为:适应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之开展,“培养和造就大批军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领导民族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争取中国民族独立与彻底解放。”并确定第1期开学时间为四月一日,后因东征推迟开学。
六月一日,红大在瓦窑堡米粮山阎家大院举行第1期开学典礼。毛泽东、洛甫、周恩来等莅会并讲话。毛泽东强调指出:红大要继承黄埔精神,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中共中央任命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袁国平为训练部长、周昆为教务部长。学员为各军团选送的排长到军团领导,共1038人。全校分为三科:一科为军师干部,二科为中级干部,三科为初级指挥干部。一、二科共238人,三科为800人。
毛泽东任校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治委员,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任训练部长。下设第1科(陈光任科长、罗荣桓任政治委员)、第2科(周士第任科长)、第3科(又称附属步兵学校,周昆任科长兼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阎家大院地处米粮山巅,前院5孔砖窑,后院10孔,并有1200平方米的平坦地带。前院为一、二科教室,后院为三科教室,由于条件所限,教学多在露天平地进行。每逢上课,教员在月台上讲课,学员席地而坐,作笔记只能放在腿上进行。
中共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时,红大一、二科随迁保安,三科由周昆、袁国平率领迁至甘肃环县木钵镇。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一月二十日,红大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保安迁入延安。


7、第八集
斯诺来了,鲁迅走了;

8、第九集
丁玲来了,朱毛会师;
国焘不抓,老蒋被擒。

9、第十集
汉卿软禁,军队烟消。
东北军的内讧实力,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大于抵抗外侮。

前述几集,恰似过江之水,匆匆而逝。
围绕我党在陕北根据地的扩展、强化,人来人往,皆为生存或者更好地为理想生存!
当然,也有走的,比如国焘!

10、第十四集
从少奇同志发起延安的一场争论开始,由毛主席主导的政治路线斗争,逐渐拉开!


不久后,另一场更关于中华危亡的斗争,也随着七七卢沟桥枪声,而起!

11、第十五集
对我红军言,抗战要---蚀本要不得!

关于洛川会议。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的8月22日至25日,在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贺龙、博古、彭德怀、张浩、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张文彬、萧劲光、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傅钟、凯丰、张国焘、周昆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共23人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报告,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将是艰苦的持久战,提出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采取的政治路线和基本方针。

关于军事问题,报告指出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已经发展为能够进行运动战的正规军。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变为分散使用的游击军和游击战。
他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
(1)创建根据地。
(2)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
(3)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
(4)保存与扩大红军。
(5)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
他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要达到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目的,小游击队可到平原区发展。

其间,就军事“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并行提出的二个战争原则是:
周恩来、朱德主张的“独立自主的运动游击战”、林彪主张的“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或者说就是运动战)。

分歧的焦点和原因在于如何理解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关系问题。事实证明,毛主席主张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正确的。
于会者,只有关向应、贺龙明确支持毛主席,聂荣臻勉强支持,彭德怀认为游击战和运动战密不可分。
且当时“张毛体制”的中共中央,党内负总责之张闻天也没有明确表示赞同,只笼统地表示“主要是游击战争,总的是赚钱则干,不赚钱不干”(这也是为何抗日第一战是林彪打板垣辎重,而不是消灭其作战部队的根本指导)
(详见陈福荣、曾鹿平的《洛川会议军事分歧探析》)


12、第十九集
王明同志来了,国焘同志要走了。
那个共产国际,审时度势,要求王不担任我党总负责或者总书记职位。
他们经过多年隔空领导,也在总结经验教训。
他们也看出中国是有特色的,是和苏俄有区别的(工业落后,工人阶级数量较少等),因此派出王明等,只为控制(应该是那个时期,带回并在延安架起高功率电台,直接向莫斯科汇报),只是为了从自身利益角度考量(日军毫无疑问是威胁苏联远东的,尤其在之后面对东西二条战线的时候),多一个参考系,多一份国际筹码!

因此,王明同志来了,我们欢迎吧!
毛泽东主席亲来机场,热诚拥抱!(二人,第一次面对面,但是历史纠葛却很深咧。)

tu----48



王明飞去了莫斯科,留下的那些路线,却影响着江西苏区的内部斗争!在那个斗人就是枪毙与杀害的年代,AB成为恐怖大王。
----1931年4月,王明指派的“三人团”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时执掌苏区中央局大权的是项英。1930年,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决议周恩来为书记。可当时周恩来在上海实际领导中共中央的工作而分身不得,书记一职便由先期到达江西苏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项英代理。而王明就是反六届三中全会才上台的,很快,由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所派的项英就遭到王明新派来的“三人团”所排斥。
在中央苏区享有很高威望的毛泽东这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和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委。虽说王明、博古并不一定愿意与“山沟里的秀才”毛泽东打交道,但慑于他在红军、群众中的声望还不想得罪他,甚至还想拉拢他,利用他手中的枪杆子和声望,为其推行“左”的一套方针、政策出力。
1931年5月,项英被撤销中央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苏区中央局书记一职便由毛泽东代理。
6月2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项英的主席职务改由毛泽东担任,朱德、项英任副主席。
毛泽东一时成为苏区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加上他成功地领导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组织的两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一时声望大增。
本想拉拢毛泽东的王明,一看毛泽东的威望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发现毛泽东还有一整套自己的见解和方略,根本不可能服服帖帖地完全听命于他的指挥。如不制服毛泽东,那么好不容易夺来的中共中央领导权就有被架空甚至丢失的危险。于是,他准备对毛泽东下手了。
1931年10月,王明离开白色恐怖的上海,前往莫斯科出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中央政治局同时也决定,周恩来赴中央苏区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在他们离开上海之前的9月下半月,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在上海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洛甫)、康生、陈云、卢福坦(后叛变)、李竹声(后叛变)6人组成。博古、张闻天、卢福坦3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由原来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24岁的博古负总的责任。这个中央临时领导机构,随后便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继续贯彻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路线。王明在离沪赴苏之前,为消除推行“左”的一套的阻力,给中央苏区发了一个又一个电报,目的是把他那一套强加给中央苏区。
9月1日,王明向中央发出了长达1.2万字的《给苏区中央局并红军总前委的指示信》,对毛泽东为首的苏区中央局进行批评。
10月,王明又以中央名义发来电报,批评毛泽东:“苏区严重的错误是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3]
11月1日至5日,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中央代表团即“三人团”在瑞金叶坪主持召开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史称的“赣南会议”。会议就根据地问题、军事问题、土地革命路线问题展开了争论。
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毛泽东坚持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和方针是正确的,符合根据地实际情况。几个中心县委书记也举出大量事实来支持毛泽东的看法。中央代表团却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精神,对中央苏区的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进行多方面的批评和指责。


事情还不止于此。
1932年5月20日,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发来一封长长的指示电,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毛泽东,对他的军事战略方针进行批驳。
电报称,毛泽东在三次反“围剿”中所采取的战略是完全错误的,是“纯粹的防御路线”,是“游击主义”。电报对毛泽东指名道姓地予以批评,说:“泽东及其他纯粹防御路线的拥护者们的消极态度,将削弱我们的防御力量,不能扩大和巩固苏区”,“是当前极大的危险”、“主要的危险”,“是过分估计与夸大敌人力量,是纯粹防御路线”,是“红军中游击主义的坏的残留”。
电报指示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要以说服的态度,设法争取毛泽东“赞成积极斗争的路线,使他在红军及群众中宣传进攻路线,争取党和红军说服他的防御路线的错误与危险,公开讨论泽东的观点”。
这份电报清楚地表明了临时中央对毛泽东的态度,如果不转变立场,转到王明路线上来,那就要作为“主要的危险”而予以清除。
王明遥控的临时中央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发电、开会,批评毛泽东的主张,一是想借此打击毛泽东,削弱他的影响,另外也是错误估计了敌我力量,盲目听从共产国际指令的结果。他们不了解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盲目乐观地估计革命形势,主张进攻中心城市,取得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在和敌人对垒时,主张硬碰硬,“先发制人”。
毛泽东基于对革命形势的正确估计,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主张在蒋介石统治薄弱的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两军对垒时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必要时放弃阵地,实行退却,重在保持、发展红军的有生力量。这一套灵活的战术,自然不能为王明、博古等所接受,并被一再指责为右倾,而遭到了批判。
但毛泽东不为所动,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更信服经过实践反复验证得来的结论。
这样,毛泽东与王明临时中央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场激烈的斗争!这个斗争也是长征的一个源头。

tu----50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我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有关在各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要求,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
八一宣言是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着中共关门主义的结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开始。
《八一宣言》曾影响了张学良等许多国民党将领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它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因此在这点上,既符合大多数革命者的要求,也符合我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有功绩的!

抗日战争开始后,王明又回到国内,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战初期在武汉任长江局书记时给党带来很大损失。
他自认为掌握着一切革命的理论与道理,自认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可以在苏联无私帮助下彻底成功,因此,一切过程都不重要,总之要抱着伟大的理想,每天做做伟大的梦,到时候那边伟大的红军一打过来,什么都可以很伟大了!
可惜,伟大的真实基础是自力更生、自我奋斗、自强不息!

1937年11月,王明由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王明在武汉和延安的毛泽东对抗,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严重损失。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免去王明的书记职务。
王明从此失势!
其失去领导地位的最关键因素,主要是共产国际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因为通过自力更生、自我奋斗、自强不息而站稳脚跟的苏俄,他们更会辨析,什么历史阶段,什么人可以被利用,那就推选和支持什么人在什么具体情况下进行有利于苏俄总体利益的领导!
王明或许也是深谙个中缘由,可惜其确实不具备看破民情、国情、实情的眼光啊!康生呢?呵呵!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王明在延安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委员等职。

tu----49

毛泽东对王明可谓仁至义尽,在中共七大上,亲自提议让他继续担任中央委员。终于,王明在44名当选中央委员中,以选票倒数第一当选。这再一次说明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思想与气度: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新中国,决定让王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王明并不是学法律的专才,但当年他在延安分管妇女工作,后来又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做过一些法律草案起草工作。
王明是属于学院派的理论家,要办什么事,先得找理论依据,他要求法制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很快熟悉这一方面的马列论著;同时,与同志们一条一条地审理中共在战争年代制定过的有关婚姻的法规和条例。中共在夺取全国政权前的20多年里,对婚姻问题向来重视,制定过一系列有关法规和条例。这些都成为王明起草新中国婚姻法的基础。同时,也照搬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法》。
历经41稿,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了。1950年4月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七次会议上,王明代表法制委员会向会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草案》,并作了“草案”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会议通过了这部8章27条的《婚姻法》。毛泽东主席随即发布中央政府主席令,《婚姻法》在1950年5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这部《婚姻法》一直使用了30年,到1980年才修改。



13、第二十二集
毛主席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张国焘是也! 若干年后,林彪亦然。

14、第二十三集
《论持久战》出炉。

tu---51
面对台儿庄大捷后的集体冲昏头脑,徐州会战一败涂地势所必然。
中日战争的速胜论,在现实面前彻底失去市场,蛊惑者亦开始集体唱投降调!

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面对当时局势变化,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构成了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tu---53

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因此,整体而言,随着时间推进,市场整体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期,不远矣!
一部《论持久战》,很好诠释当今实际事物,毛泽东主席的脚踏实地分析手段,是结合中国特色,获取革命胜利的最有效法则。
需要认真、努力、积极学习、体会!


实际投资中,当下还是未来,我们都是面对持久战,无非是战场可以转移,战斗对象可以转变!
基本观点:投资这场战争是持久战,要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论点去结合实际,有联系地发展阐述与综合思考。
具体到某个点或者某个时期,那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都是需要结合实际不断累进与反复思考总结的,这个过程会很长很长,需要学习的很多很多。
基本论点:投资这场战争是持久战,坚持价值投资,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tu---52
毛泽东主席指出:
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他还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拿现实来对照,我们似乎更可以清晰明了在2011年、2012年、2013年我们所进行的各类短线操作和小规模标的进攻,冠之以豫55、豫65、股道兵法、友联法则之队伍,皆是我持久战第二阶段的游击队,小规模进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再拿现实来对照,我们也是长期坚持投资中人的因素为根本,决定战役或者战斗胜负的关键,数据、分析和策划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决定买卖时间点的人之心!
这个变量因素,难以捉摸,随风而动,需要具备深厚根底,才可作为真决定的因素!

一个说明。
关于某些公蜘所谓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抄袭陈诚说。
早在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毛主席就预见到日寇占领东北后会着手进攻全国,提出并阐述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理论;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他又预见到日寇占领平津是日寇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并再次论述了持久战的观点。(有关内容及这2次会议的资料在网上百度一下很容易就可找到,恕不赘述。)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的确为1938年的一个演讲稿,而陈诚的持久战论从内容来看应为写于1937年9月,但且不说其内容和陈诚的所谓持久战论根本上有很大不同,即便按时间来考量,毛分别在1935年、1937年8月就论述过的持久战也是抄袭了陈1937年9月撰写(具体发表日期未加考证)的《持久战论》,可能吗?

tu---54


15、第二十四集
毛泽东主席在我党的领导地位,正式由那个共产国际所确立!
王明等遭到反对,不得不选择放弃策略。
我党其他同志,一贯支持与信任的自不必说,那些之前的犹豫派、国际派,都一致团结在毛泽东主席周围。
毛泽东主席从而一举获得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权力。

第一代核心领导集体喷薄欲出!

同时,武汉会战将展开,中日间战略上发展到相持阶段。
那些看不透历史迷雾,不善于总结与展望的,就只有蝇营狗苟于其当下利益,或投降、或逃避。
汪伪是最大代表。



16、第三十四集
百团大战、黄桥战斗、皖南事变........蒋氏,第二次反共高潮掀起!
毛蒋斗政治,讲国际,析大局。
蒋所图太多,国内权力、日方态度、美国金援,顾虑重重;
毛所图光明,积极抗日、反对内战、本无银弹,得道多多。
谁胜?我党毛泽东主席!



18、结束篇
全片就要结束,虽然那时候全国胜利尚未到来。
六月十一日,中共七大在团结、胜利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六月十九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起来了!

从最后一集,黄炎培和毛泽东主席对话,历史就已经摆正。

延安颂,是部好剧,但是观众若不是很熟悉当年的很多历史背景,有些时候,某些地方会看得不知所云或者感到若即若离。
比如对于共产国际解散后,季米特洛夫以个人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去电,周恩来看了后表示相信党,这些都是需要剧本下做功课才可以理解的!

祝大家观影有收获!


本剧重点部分,实则最后若干集,已经列入文档,可随时温习。

延安颂(2003)

片长:40分钟

主演:唐国强 / 刘劲 / 马晓伟 / 郭连文 / 

导演:宋业明 / 编剧:王朝柱 Chaozhu Wang

延安颂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