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阎瑞生》到《莲花落》,这批影片或走商业路线,或追求艺术表达,或注重伦理教化,在叙事、镜头语言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但在中西文化取向、传统与现代转型、商业定位与艺术追求等方面远未达到成熟的融合。但《孤儿救祖记》 (1923)却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

《孤儿救祖记》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周剑云 成为中国民族电撰写字幕说明。张石川导演,张伟涛摄影,董天涯布景,主要演员有王汉伦、郑鹧鸪、郑小秋等。影片的剧作形式还是故事梗概(“本事“)加分幕,但在《明星特刊》上。“本事”与说明字幕同时刊出,应当说这是可读的文学剧本的雏形。影片以一个家庭在10年中的变迁为线索,讲述了富翁杨寿昌受贪心侄子的欺瞒,将儿媳及遗腹子逐出家门的故事。丧子逐媳后的杨翁老境凄惶,侄子又纸醉金迷,智领杨翁巨款。与此同时,儿媳余蔚如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儿孙两人在杨翁资助的学校里相识,孙子后来又智救受到威胁的杨翁。最終祖孙翁媳相认,一家团圆。

从主题上看,郑正秋把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植入影片当中。取缔封建遗产制度和倡导平民义务教育,这在当时是颇为时尚的思想。另一方面, 郑正秋抓住了
家庭伦理剧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了善良的女性形象和年少有为的儿童形象。穿插其中的误会更使情节曲折,富于吸引力。余蔚如年轻丧夫,被诬陷而遭杨公驱逐,之后又丧父,层层的不幸与最后的沉冤昭雪形成戏剧性张力。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魅力。张石川在导演时多用全景、中景和镜头段落,使画面充实,有效地体现出人物关系和表情动作。另外,他还运用交叉镜头,增强情节的紧迫气氛,影片的美工,布景、服装、道具、化装都更为生活化,同时又符合民族特点。这部影片以其思想性、艺术性、民族特色、商业效益等方面获得的成功,使其成为中国电影从尝试时期走向自觉的艺术探索发展时期的标志性作品。饰演余蔚如的演员王汉伦(1903--1978)江苏苏州人,由此开始成为影坛著名的“悲旦明星”。

尝试时期的中国电影,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定军山)到《孤儿救祖记》的摸索中不断前进,终终于找到了一条 于找到了一条发展自已民族电影的道路。



孤儿救祖记(1923)

又名:An Orphan Rescues His Grandpa

上映日期:1923(中国大陆)片长:100分钟

主演:郑鹧鸪 周文珠 王汉伦 郑小秋 王献斋 

导演:张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