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嫉妒人类的美满
如果这是一部美国好莱坞商业流水生产线上的电影,结局也许是会是一个反转剧情。Zana不过是导演了一场让全世界为之感动落泪的人间真情大戏,她和孩子们站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向世人承认了这个悲剧故事的真实底细,奥斯卡小金人和他们胜利的笑容相映成辉,反衬着台下眼泪还涌在眼眶里打转不出来的滑稽的观众。
又如果这是一部中国影院引以为常的商业情感电影,影片的结尾也许放在了多年之后,妓院里摄影班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再一次围绕在Zana的身边听她上摄影课,和煦的阳光透过了妓院的阴暗打在Zana皱褶满布的脸上,几个人相拥而泣,淡出,黑场,影院里隐隐会有观众的抽泣声。
真可惜,它只是一个纪录片,就像豆瓣的剧情简介说的那样, “人生的悲哀不是历经坎坷,而是在奋力拼搏之后却发现命运早已注定。”,所以结局也像那个走不出去妓院的摄影班一样,尽管它曾经令人欣喜地偏离了既定轨道,但百转千回,也不过殊途同归。
这或许就是Zana花几年都不能明白的东西,所以影片最后,她只是用字幕陈述了孩子们多年后的遭遇。简单到极致却令人唏嘘。
从了解到拍摄手法的时候,我就觉得Zana做了一件很蠢但所有人都觉得高尚无比且极具人道主义情怀的事——去干预且介入到别人的生活中,并以自己的预定的模式进行全力“拯救”真的是一件让人忍不住叫好的纪录片手法。
情节的发展隐隐向着励志的方向靠拢。Zana让一群本来会在妓院贫民窟中腐烂的孩子们接触了到摄影这个奇妙的光影世界。他们手拿相机的时候,呈现的是他们引以为常却让镜头外的人触目惊心的生活环境。原来贫民窟的围墙不是世界的边角,原来生于妓院是一种不幸,原来他们不是生来就应该做妓女做罪犯。生活中所有理所当然的东西变成了不可接受。就像告诉一个农村的孩子,你不应该和肮脏的泥巴玩,你应该和洋娃娃玩,你不应该赤脚在乡间田地里成天乱跑,你应该穿着运动鞋走在通向学校的水泥路上。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芒果台重磅推出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记》,真的是非常讨厌的一个节目呀,没有之一。城里的小孩和农村的小孩交换各自的生活环境,怎么看都是满满的恶意。对城里的小孩来说,娇生惯养的家庭,现代丰富的城市生活条件,他们先天缺少对资源的珍视和获得资源的过程的体会。这样缺少内在情感体验的生命体,很容易在上一辈创造的资源耗尽的时候处于一种焦虑的境遇中无法自拔。
而对于一些身处于另一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走出自己熟悉的世界无异于是一种残酷的体验。短暂的城市生活,会成为一把心火,在极短的时间烧尽原本封闭的世界认知。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镜中我”理论,来说明人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没有比较,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生活的状态原来还不如他人的十分之一?他怎么会知道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投胎是个技术活,“人人生而平等”不过是一句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追求发展机遇平等的口号,即使美国把它写入了《独立宣言》,它也不是实际存在的。人生来就存在的资源占有的差异,这就相当于你在游戏的最开始就被划定了生活空间。
以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过一句很让人不是滋味的话,她说有些人,生来就是没有希望的。不是他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想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就看尽生老病死的人间百态,而是他们所掌握的资源就不足以支持他们在窥探了更好的环境后能凭借那一腔热血,在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痕迹的地方获得一个能与他的努力与之匹配的地位。
和《变形记》里的偏远山村少年一样,普雅他们也在童年闪电般的幸福中看到了和自己境遇不一样的生活可能。而这样的可能能够成为他们的未来么?可能性几近于零。城市主流生活的边缘比山区和贫民窟更可怕,这种可怕来自于精神上的自我分裂。心理上的极度渴望融入,和落差造成的自我否定会活生生的拉扯着他们。
所以在理论上,他们需要像Zana这样的引路人和资源的奉献者。从事这种志愿服务的人并不少,就像中国每年都有不少的志愿者到中国的偏远贫穷地区做老师,但一年半载之后,这批志愿者就会离开,而下一批志愿者也不知道何时回来。再深切的情感也难以抵挡城乡生活的落差给城市志愿者心理上造成的压抑,他们随意的来来去去,觉得自己已经把爱心送到了位,却实际上把那些孩子的孩子生活撕成碎片。有些孩子可能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的机会,而会抱着对城市的幻梦一辈子站在深山的泥土里,如果当初他只知道站在泥土中生活是唯一的方式,会不会更幸福?
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在中国广西的偏远深山里呆了十多年,辗转于各个与世隔绝的山村,想让这些完全不明白外界为何物的孩子们共度童年。当年在第一次接受柴静采访的时候。卢安克说他非常不赞同那些把这些孩子当成爱心奉献对象的志愿者们,帮助他们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是试图是改变他们世界观,而是融入到他们的世界观中和他们一起生活。七年后,当柴静意外接到他主动的采访要求时,他说他已经决定要结婚,要离开这个他待了十多年的地方了。他觉得他做的最残忍的事,就是现在必须离开这样深山里的孩子,而他曾经许诺说永不离开。
卢安克觉得自己的离开是最大的残忍,不彻底的关怀和帮助,于弱者,大多数时候都是伤害。Zana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们看清了他们糟糕的生活环境,突破重重阻碍让他们试图去接触更好的世界和创造更多的可能,但到头来他们攀上了悬崖又一头栽倒了下去,何尝不会更痛。她最心痛的应该是普雅,那个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还准备开始新生活的女孩,转身就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妓院,选择了最初的生活轨道。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普雅本身的意愿。Zana改变了这个姑娘生活环境,但还没有改变她对生活最本质的认知——一个连户籍都没有的姑娘,在城市生存的困难根本不是Zana和她可以预料的。贫民窟的奇迹不是没有,只是少到我们不敢一辈子去赌。普雅说她已经有了笔记本电脑、昂贵的手机、很多钱,并租得起非常豪华的房子。普雅还称Zana想把她救出去,但是她对现状很满足,“虽然眼神还是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
Zana的努力不应该就这样单枪匹马的落幕了,7个红灯区的孩子的未来就几乎耗尽了她所有的社会资源,而还有更多的孩子在红灯区的童年就陷落在我们眼中的黑暗中了。这更像是她本人的一个拯救实验,即使失败也意义深刻。我们眼中的黑暗或许在孩子们看来,和天堂无异,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对比过有上帝存在的世界。我们会在灾难降临困苦缠绕的时候向全能的上帝祷告,乞求幸福安康。所以上帝是我们的世界里,总是和灾难困苦同生同在,如果世界都是大团圆的结局,那上帝的存在是为了嫉妒人类的美满么?
所以在没有上帝存在的红灯区贫民窟也有他们所谓的天堂,用一种世界观统治整个世界未尝不是对他人的残忍,如果生于妓院无法改变,甚至从他们的内心觉得这就是生活再正常不过的状态,那又何必强行他们进行生活对比,做别人的上帝呢?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有足够系统的操作流程,有成千上万个Zana决心捅破灯区贫民窟灰暗的云层,那就再好不过了。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2004)

又名:生于妓院: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们 / 生于妓院 / The Kids of Sonagachi / Camera kids

上映日期:2005-03-11(美国)片长:85分钟

主演:Kochi / Avijit / Shanti Das / Manik / Puja Mukerjee / Gour / Suchitra / Tapasi / Mamuni / 

导演:泽娜·布里斯基 / 罗斯·考夫曼 / 编剧:泽娜·布里斯基 Zana Briski/罗斯·考夫曼 Ross Kauffman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相关影评

张禾
၀
၀ • 面包
杜蘅
Echo
Echo • 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