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into Brothels是英国摄影师Zana Briski以及Ross Kauffman制作的一部纪录短片,关于一群生长在印度加尔各答Sonagachi红灯区的孩子的生活。获得了包括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之内的众多奖项。
这就是我在看这部影片之前,对其所知的一切。

根据以上这些信息,我会很自然而然地猜到,这位西方摄影师进入印度最大的红灯区Sonagachi的目的是什么——猎奇。不用抵赖,你我心知肚明。但Zana的确和大多数拍拍片子就走的外来者不同,她住了下来,想办法用自己的专长(摄影)给红灯区的孩子们的生活带去一点点改变和快乐。
Zana的本意大概是拍摄红灯区的众生相,但那里的人对她这样一个闯入者戒心很重。所以她曲线救国,转做他想,不得不说想出了一个双赢的主意:她组织了一个小课堂,教会孩子们拍照,让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去拍摄她渴望拍摄而不能的红灯区,而自己则拍摄这群孩子们,让他们成为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对于Zana来说,这是一个获得红灯区全貌的绝妙途径,此外,她还可以通过聚焦这群孩子而获得意想不到的视角;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表述方式。
影片上映引起轰动效应后,有人询问过当时作为记录对象的孩子,发现他们对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并不知情,但他们对此并无怨言——因为影片给了他们发声的机会。比起红灯区每日匆匆诞生悄悄湮灭的无数生命,他们的声音被记录了下来,而且为人所知,这是其他人几乎不可想的事情。所以我想,在是否知情这一点上,没有必要矫情。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事情其实很简单:Zana想帮孩子们进入寄宿学校,受到教育,最终远离红灯区。为了让好的学校接受这些出身复杂的孩子,她与印度的官僚系统周旋,她利用孩子们的作品在牛津书店开办摄影展,获得关注和资金。结尾是这些孩子后来受教育情况的介绍,鉴于这个所谓的“后来”其实是指影片剪辑播出之前,而并非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所以使结局显得有些武断与仓促。我们看到,在付出了影片中记录下来的那些努力之后,有些孩子还是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放弃了教育机会。

世间没有美丽能够永恒。但是,通过影像,一群十几岁的孩子的美丽得以永存。
Kochi(囡囡),安静明亮的眼睛,注视着Sonagachi的喧嚣混沌。父亲曾经想要把她卖掉,母亲神经脆弱,没法养她,所以她和祖母住在一起。家境的窘迫逼迫她早早成熟。“到这楼里来的男人都很坏”,她说。她非常清楚等待着自己的命运。“街上人嘴很毒,有时见了我就会说,‘你什么时候入行?’‘也快了吧?’我很怕成为他们。”她这样说着,却对镜头露出一个看得出勇敢和坚毅的表情。“我一直想如果我能离开这里然后上学,那可能就不一样了。”好在她祖母也是这种想法。
Puja(敬敬),她已经是几个女孩儿中生活最“幸福”的一个。虽然她的妈妈、祖母、曾祖母,全是妓女,但是(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她家的生活比较富足,她不需要打零工就能保证温饱,衣裙也是最鲜艳的。她的嘴角总是扬得高高,自信、大胆、外向、活泼,在女孩中间像个小公主。在Zana带她们去海滩玩的大巴上,她会带头唱起“阿开苦力猴亚猴奔”,不知疲倦地跳起舞。
Suchitra(妙画),不怎么说话,即便开口声音也不大。她的妈妈已经去世了,而她阿姨想把她送去孟买站街。家人的压迫让她变得内向、逆来顺受、与世无争。别人问她,“你有什么法子吗?”她只是回答:“没有。”
Tapasi(秀行),又是一个不得不早当家的孩子。比起Kochi,而且她显得更加安静懂事。也许生活已经使她磨出了硬茧,也许她真的是在用自己的名字(女苦修者)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所以才能说出这种话:“我不在乎(他们骂我)。如果想好好学,就得吃得了苦。……我没想过变富,穷也可以开心。日子总是有苦痛悲伤的,必须接受。……我妈老骂我,但我不在乎,因为妈妈就是妈妈。我知道她以什么为生,想到这些我就伤心。我长大了,妈妈就变老了,她以后要是没了,我就要照顾小妹。”
Shanti(宁宁)和Manik(红玉),姐弟俩。姐姐Shanti性情随和好说话,有时受弟弟欺负,也不过多计较。弟弟Manik有些男孩子的顽劣,但那顽劣并不过分。妈妈在楼下接客时,Shanti和Manik总会跑到楼顶放风筝。虽然爸爸更偏爱Manik,但妈妈却更担心Shanti的将来,她希望Shanti能走出红灯区。
Gour(小白),我无法形容我如何喜欢这个小男孩。他就像一位骑士,一位绅士,总能说出一些震动我的话。去动物园的时候,他说:“这些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一天只吃一餐,游客还用塑料袋喂它们,这太糟糕了。”说到城里贫民区的生活,他说:“这里的日子混乱极了。乡下人住的是土屋,但很开心,不会像我们这里一样肮脏。这里到处都是脏盘子臭鞋子,别处都不这样。”说到Puja,他说:“我想把她带走,离开这里。否则她最后一定会去站街,一定会吸毒、偷钱。”
Avijit(即胜),这几个孩子中的天才。他有不容否认的艺术天赋,不仅在于摄影,还会画画,而且表现欲很强。他已经通过绘画获得了很多认同,这让他拥有自信。他母亲已经与他继父分居,不和他们住在一起。继父以前很好,是Avijit的偶像,但分居以后就开始消沉,吸大麻烟(chilum)上瘾。不久,Avijit的母亲就死于“厨房谋杀”。这一切造就了Avijit矛盾的性格,他厌恶红灯区的生活,但又觉得这里好像一个宿命的黑洞,他既然已被吸住,反抗也是徒劳。“我以前想当医生,现在想当艺术家。……我的未来是没有所谓‘希望’的。”他说。

影片结束时,Avijit进入了较好的学校;Manik的父亲则不让他和Avijit一起入学;Puja去了寄宿学校,但不多久就被妈妈接回了家;Shanti则是自愿离开寄宿学校回家;Gour没有上学;Tapasi逃走,自己去了一所女校;Suchitra被阿姨管住,没法离开红灯区;Kochi留在寄宿学校上学。
十多年过去,我搜了一下现在这些孩子们的状况。
Avijit去了纽约学习摄影,15年的时候,准备以副导演的身份制作一部首秀电影。“我过得很好,我很开心。”他说。
Kochi受到Zana的资助,也去了美国上学。
Suchitra最终逃离了红灯区,自由恋爱嫁给了同学,在一个NGO工作。“我想念那里(红灯区)的亲人,但不想念那里的生活。”她说。
Manik和姐姐Shanti离开了红灯区,住在别处,只是偶尔回Sonagachi看望父母。09年时,Manik也想和Avijit一样,以摄影作为职业;Shanti还在上学,想学酒店管理。“如果Zana阿姨和Ross叔叔没有支援我们,我们也走不了。我可能会被卷入暴力、酒精和毒品的漩涡。”Manik说。
Gour一家搬离了红灯区,09年时,他在做散工,月薪2200卢比。“拍电影的那帮人想要我去美国,但我撇不下家人。我不和他们联系了。(跟Zana)学摄影的那三年毫无意义。”他说。
Tapasi失去了联系,但据说在比哈尔乡下跳艳舞。
Puja仍在Sonagachi,成了一名(高级)妓女,跳一小时舞能挣1600卢比。她上了高中,本来有机会留在美国读书,但她自己选择了退学。她现在将名字改成了Priti Gupta。“Zana给了我妈很多钱,让她放我走,但妈妈不放。我是女孩,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我就成现在这样咯。……我现在有一套公寓,有笔记本电脑,有昂贵的手机,还有很多闲钱。我还缺什么?我和Zana阿姨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我干起了我妈的老本行,这让她很伤心。但这一行真的待我不薄啊。”她说。

虽然影片被指存在“刻意忽视加尔各答当地社工团体的积极作用”、“过分聚焦孩子们家长的负面形象”和“拍摄过程中曲解译者本意”的问题,但它的意义不会因为这些主观或客观的指责而削减。借Avijit的话来说:“(《生于娼馆》)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这就有足够理由了。我过去没有发声的渠道,即便想当艺术家也无路可走。这部影片给了我发声的渠道,给了我新生。”

我预期会看到底层印度人糜烂而无助的生活——影片的确不乏这类直面现实的残酷镜头;我预期会看到白人摄影师扮演“救世主”一样的角色——她的确伸出了援手;我预期看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们——他们的生命力的确顽强;我期待看到一条出路——我没有看到。
虽然Zana给出的方法是“教育改变命运”,但这只是针对个人而言。红灯区永远不会消失,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坑,有几个人爬出来,就又有几个人陷进去。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匮。
影片的结尾曲是一首欢快的歌,重复的唱词呼唤着童年的奎师那:“Gopala, Gopala, Devakinandan Gopala.(牧童哥,牧童哥,提婆吉之子奎师那。)”我听着男孩子质朴天真的歌声,脑中回荡着奈保尔“再造民众”的虚幻而绝望的妄想,以及《心经》里“度一切苦厄”的词句,慢慢走出放映厅,心情难过极了,但却流不出眼泪。

[url=http://music.163.com/#/song?id=18925204]片尾曲[/url]

1956年颁布的《不道德贸易防止法案》是印度处理性工作的主要法规,该法案并未将性交易行为入罪,但是组织性交易、开设性交易场所等行为被认为是违法行为。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2004)

又名:生于妓院: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们 / 生于妓院 / The Kids of Sonagachi / Camera kids

上映日期:2005-03-11(美国)片长:85分钟

主演:Kochi / Avijit / Shanti Das / Manik / Puja Mukerjee / Gour / Suchitra / Tapasi / Mamuni / 

导演:泽娜·布里斯基 / 罗斯·考夫曼 / 编剧:泽娜·布里斯基 Zana Briski/罗斯·考夫曼 Ross Kauffman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相关影评

张禾
၀
၀ • 面包
杜蘅
Echo
Echo • 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