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诉讼》讲诉的故事就像它的布景一样简单明了,从头到尾,电影的场景转来转去都没有转出那个法庭,故事的发展也只是在双方的不断证明中反反复复,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所有诉讼过程都成了白费劲。所以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感到烦躁,越看越觉得无语和荒谬。看到最后,也只能对以色列这个国度哭笑不得了。

这场诉讼最让我感到荒谬的地方是它把别人的幸福拿来审判。原本是情感问题,最后变成了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的是非问题。这样一种扭曲注定了不管这场审判持续多久,都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对于伊利莎一方,他们千方百计极力要证明的一点就是伊利莎是一个好男人,是一个合格的丈夫。这是他们从头到尾用来打动法官的论据。伊利莎或许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好男人,安分守己,温温和和。这点薇薇安也没有否认。但荒谬之处就在于此,难道能够通过证明伊利莎是一个好男人,拥有成为一个好丈夫的能力这点就能证明这场婚姻的正确性吗?而法官判断婚姻的美满与否难道也只是凭借这种人品上的是非吗?

且不说没有人能比夫妻双方更有对这场婚姻的发言权与判断权,单说婚姻这件事。它建立的基础不在人格的是非,而在包容。包容最高的境界就是志趣相投,品性相合,达到完全的契合。最低的境界就是仅仅只是能够互相忍耐对方,这是婚姻继续下去的底线。薇薇安之所以在忍受几十年后才提出离婚,即是这条底线在不断的经受挑战之后终于崩溃了。

而不管是法官还是极力为伊利莎辩护的证人,他们之所以会天真的去为别人评判一段婚姻是否美满可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一个评判幸福美满的固定模板。按照他们的信仰传达给他们的这种模板,他们可以去判断一场婚姻的应不应该,好不好。当然这种模板是偏向男性的,如果男性品行端正,没有身体缺陷,他就是婚姻的正义一方。而且野蛮的下定论,这样的婚姻是让人满意的。这种情感代言形同与强奸。

再来看薇薇安这边,她所不断强调和证明的是婚姻给她带来的痛苦。这种证明原本就是不必要的,闹上法庭就是痛苦最好的证明了,而痛苦就应该可以成为离婚的最好理由。如果再要进一步证明,又岂能是通过言语所能表达的呢。他人的证词原本就只是从表面上对这对夫妻的观感,不可能真正涉及双方的情感深处。薇薇安的痛苦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和解释,我们只能通过她的眼泪和控诉来判断。可是,非常可笑的就是,法庭不相信眼泪。

这场诉讼的症结在于伊利莎坚决不同意离婚,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说他爱她。我不怀疑他的爱是真是假,但可以判断这种爱是畸形的,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男权充斥下的占有欲。而最后达成离婚也是因为薇薇安妥协了伊利莎的这种野蛮的占有欲。伊利莎在我看来是一个古怪死板到极点,毫无生活情调的人。他让我联想到《一百个人的十年》里那个不会笑的人,表情永远是那么的僵硬。当他的女朋友发现他不会笑后,很伤心,受到很大打击,犹豫着要不要离开他。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和这样的怪家伙生活一辈子太没劲了。

薇薇安原本希望通过法官达到离婚目的,但最后耗费了五年时间,还是以牺牲自己的另一个自由的代价换取这一个自由。这种结果说明再这样一种环境里,女性不管如何抗争都避免不了陷入可悲的境地。而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只有从根源上改变这种环境。

诉讼גט - המשפט של ויויאן אמסאלם(2014)

又名:离婚风暴 / 审判 / 判决 / 对薇薇安·阿姆萨勒姆的审判 / Gett: The Trial of Viviane Amsallem

上映日期:2014-05-16(戛纳电影节) / 2014-10-22(法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 西蒙·阿布卡瑞安 / Shmil Ben Ari / 亚伯拉罕·切莱克塔尔 / 塞森·加布埃 / 克伦·莫尔 / 梅纳什·诺伊 / 杰夫·里凡奇 / 伊夫林·哈格尔 / David Ohayon / Roberto Pollack / Eli Gorenstein / Dalia Beger / Gabi Amrani / Albert Iluz / Rami Danon / 

导演: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 施洛米·艾尔卡贝兹 / 编剧: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Ronit Elkabetz/Shlomi Elkabetz

诉讼相关影评

巾城
Ye
wx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