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乡愁,城镇化变迁,青春记忆,《金城小子》以日记体的叙事方式,纪录了画家刘小东回到故乡——金城,为其邻里、朋友、亲人,作画的故事。这部看似寡淡的影片,好似一壶浊酒,迷醉了异乡客,翻涌了往日情。原来,那些日子不再有;原来,那些脸孔已生疏。影片开场,刘小东便通过画外音,道出了自己近乡情怯的真实心情。笔者认为,这一“怯”,反而成立了刘小东的观察视角。

就好像刘小东在电影中的独白,“画作的取景角度是固定的,是有界限的。”所以,那些刘小东为别人所作的油画,反过来折射他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多维视角。每个画中人,都在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旅途。他们之中,有的人下岗了,有的人开了KTV,有的人做了采石工人,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为此,这些人物的出场——白底黑字的简单介绍,配以素描——构成了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也,正是这些人物的现实经历,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复合体。作为观众的我们,总能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我们或者我们父辈的影子。抑或说,一种生活方式的影子。

“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刘小东如是说。如何体现“时间”这个艺术,《金城小子》用到了二种互为表里的叙事手法。其一,就好像影片的开场镜头,纵深,画面上方是新修的高速公路,有农家人骑着脚踏车,亦有城里人开着面包车,人车鼎沸;画面下方是荒芜一片的稻田,未经开发。其二,前一个镜头是乡间景致的纵深画面——匹配剪辑,下一个镜头就是一条两旁都是楼宇建筑的城镇小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对匹配剪辑的画面深处,都有一根高耸入云的烟囱。这根烟囱好像一枚开启时空隧道的开关,魔幻现实主义一般地轴对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论及对比,街这边是错落的,站成一排的,正在休息的农民工;街那边是整齐的,坐成一排的,正在待客的酒店小姐。

金色的麦浪、白色的雾气、红色的漏光(影片部分段落由16mm胶片拍摄),以及那些揩拭在画布上的油彩,《金城小子》好像一种存在于作者记忆体内的“时间光谱”,玲珑地表现了画外人——刘小东——的内心色彩:物非人非。它是乡土的,它也是诗意的,冬日的铁锈色、夏日的洪水泛滥、秋日的桌球室、春日的阴雨绵绵,编织成了一首无言的,遁迹在时光中的诗歌。

从踢球,到打卵,再到打牌、影片中的人物似乎在不断地通过玩游戏,无意识地将自己遁入了那段被遗忘的童年时光。刘小东拿起画笔,将其画下。用刘小东自己的话讲,“我的画越来越质朴。”笔者认为,这种“质朴”并非完全意义的现实主义。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摆拍的。刘小东将一个个现实世界的真实人物,投掷在了他所虚构的记忆体环境之中。譬如,他在无意中与一位女邻居,一路闲聊到了台球室,画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而且,影片还多次出现,他为了画某人,摆弄其周身道具的举动。这些动作,符号性地使得这些画作具备了泄漏“广义画中人”文化、政治和历史的语意密度。

薄暮冥冥,麦穗两岐。沐浴着霞光的火车,穿行而过。有人离开,有人回来。有人告老还乡,有人杳无音信。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的火车,语意分明地成为了时光隧道中的时光机。攀着的,坐着的人们,集体无意识一般地穿梭在五彩斑斓的时光隧道之中。

文章刊登于2011年5月24日《东方早报》,其他媒体或个人,勿转。

金城小子(2010)

又名:Hometown Boy

上映日期:2010-11-17(中国大陆)片长:72分钟

主演:刘小东 / 

导演:姚宏易 / 编剧:姚宏易 Hung-i 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