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凯/文

比起社会与政府的迟缓,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们总是触觉更为敏锐,刘浩导演的新作《老那》便用平实的镜头展示了一个城市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起上个世纪90年代末杨天乙用DV拍摄的《老头》,《老那》在影像语言的运用上更为成熟,而故事性也更为完整。当然纪录片与剧情片并不具备可比性,但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们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关注,从粗糙的《老头》与相对成熟的《老那》也可以看做是中国的独立导演的成熟,他们更懂得使用镜头与故事去表达和阐述自己的思想。

在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遇到的人看到的事仿佛都显得与自己全然没有关系,不管是否承认,我们确实变的越来越麻木与冷漠。而快速的城镇化也加速改变了中国人传统中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楼群聚居将中国传统的平面化邻里关系进行立体化切割,“邻里相望,鸡犬相闻”的旧式景象在城市聚居楼群中也不复存在。而上个世纪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中国社会日益老龄化,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按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即意味着其属于老龄化社会。城市中的老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养老问题也就愈加沉重。虽然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去延缓社会的老龄化,可以通过改善和提高福利去满足人们现实的养老需求。但在物质的背后,最容易被忽略也难以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是已经老去的人民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特别是城市老龄人的心理问题,靠谁去关怀与解决呢?仅仅只靠知识份子与艺术家们用文字和影像去展现老人们的生活,并期望借此呼吁人们关心老人们的心理问题显然太过势单力微的。

影片《老那》就如同一个深深的叹息,“老那,老啦”这样的相近的发音,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意而为之。我也不想去夸奖这部电影的演员的表演或者镜头的运用有多好,导演透过影片为观众带去的现实思考比电影本身更具有文本解读性。或者是因为成本的限制,非专业演员的使用与以及生活化简单的场景布置将一个城市退休老职工的亲情、友情、爱情表现的平凡自然,这种天然的质朴感无形间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亲切更触动人心。另外一些情节设定中我们也看到了导演对更多的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展现,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将那些旁枝末节围绕着“老那”这一主线,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想放大说全。

显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国导演去拍韩国那种表现老人性与爱的《人生七十好年华》,虽然在中国以及韩国的文化中老年人的性生活与性需求都是文化与传统的禁忌,但韩国政府对本土电影早取消电影剪阅制度,并实行电影分级制度,这也使得韩国导演们敢于触碰更为生猛的题材,在对事件的展现上也更为犀利直接,而“老那”却只是拉着老太太的手,两人平静的躺在床上用手电筒打着光说“左——右——左”。或者是我想的太多了,原本老那确实是只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进行锻炼。

阳光无法赤裸裸的透过遮拉着红色窗帘的窗户射进房间,只能将房间变成一间照相馆的冲印暗房,早已不再年轻女人与那个曾经天天去来照相馆找她的男人,在彼此成家后几十年才躺在一张床上,看起来如此安静,但我想他们的内心一定暗涌不断,不然,他们的手怎么轻轻的放在了一起,我更相信相信这是一种性的暗喻。

这样的情节设计温吞却有力,但同时也暴露出非职业演员的在细节表演上的缺失,在李沧东的《诗》中老演员尹正熙的表演可谓丝丝入扣,我们仅对比《诗》中的尹正熙与《老那》中两位两演员的表演就会发现职业演员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细节上的表现确实更为出色。或许,《老那》真实却还可以更犀利,温暖却还可以再诗意一点,而不仅是“就守在时间边上,咱哪都不去了。”

在观影后的一个饭局上,导演说也因为这部影片,自己回了好久都没回的老家去探望自己的亲人和长辈,这才是影片之外释放出来最让人动情的力量,漂泊的人啊,我们有多久没有回家了,我们有多久没有与自己父母同桌吃饭,有多久没有陪着他们拉家常,很久了吧!当他们老去的那一天,是谁在陪伴着他们呢?等到他们都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我们再怎么去怀念也于事无补。《父后七日》的结尾,阿梅匆忙的行走在都市中,喃喃的说“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不知不觉的变的很重”,然后想起过世的父亲,抽着烟窝蹲在机场的角落哭的那么伤心那么伤心……

请珍惜我们老去的父母与我们同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天吧。

老那(2010)

又名:Addicted to Love

上映日期:2010-10-18(中国大陆)片长:108分钟

主演:刘浩 / 

导演:刘浩 / 编剧:刘浩 Hao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