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第一次听方文山写歌词的那首《牡丹江》,听到一句“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十分喜爱——只因那时是人生第一回的离家百里,数月难回,又蒙心思洁净柔软的少年时代,因而对这样句子,实有共鸣。

那之后过很多年,在这一年的10月18日,随马庆云兄,乘火车往京城看他监制的电影短片《四喜》,将近四十分钟的观影之旅,又让我想到从前年轻时曾经爱过的那句“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四喜》厚重。一个北漂青年在春节前夕回到自己在沂蒙山区的家乡,大都市的经历抬高他的眼光与眼界,以如此的眼光审视曾经供他生根发芽的乡土,其视线中既有局外人的清晰,也自然会有当事人的关切。这样的视角是矛盾的,但唯有如此的视角,才能清楚看到两种环境的落差。落差在片中体现于生活方式及观念、思维、语言,虽然从某种层面而言,由大都市返回乡村,再在春节后马上从乡村返回都市打拼的北漂青年只是一个观察者,或者说是过境人,但落差的势能仍然势必造成观察者的焦虑和无力。对于某些人而言陌生到不可思议,而对于另一些人却熟悉到能被引发无数次共鸣的种种事件,就是通过带有这种落差视角的北漂青年的观察,进入到电影《四喜》当中,然后落在我们眼中。

《四喜》厚重,但《四喜》不沉重。起码在我这里,并不会觉得其沉重。平常所工作之地,虽只是一个二三线城市,但是要在每年春节独自回乡的我,于片中那个北漂青年的种种尴尬,几乎也都会遇到。戚戚于我心的共鸣,让因为变化与落差造成的焦虑,因一种自嘲的快感,而变得有趣起来。

流水东逝,一往而东,不舍昼夜,圣人也只能在川上作观与叹。作为少年离家的漂泊者而言,乡土曾是我们的根,但乡土已难回、亦难找回,若将眼光放长远,甚至可以看清楚“乡土”在这个奔涌不息的时代演进中是如何消逝。短片止于一台电摩、一棵树、一个在家乡向远眺望的人,这让我想到宋元味儿的古画,影片的这一副画面,只是将画中的驴子和瘦马换成了现代交通工具。此处相通于几百年前写离乡人天涯飘零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也相通于千年前古乐府中那句朴素的诗:“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千百年过,一切会变,唯有漂泊浪子的乡愁不会变,即使有一天,乡土会在现代化的大势所趋中,变为墟沼,那正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然而既然心思难言,不妨将其化为真实的影像,如《四喜》这般。

四喜(2015)

又名:Back Home Again

片长:39分钟

主演:李美/董紫阳/孙立山/杨宝玉/崔延得/董子慧/朱跃伟/董子刚/李娟

导演:董紫阳编剧:董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