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离开家,应该从高中毕业到省会念大学开始,一路远走,从沿海再到帝都,虽然每年回家二十来天,家的概念却依然是以刹不住车的趋势逐渐模糊。每每回到巴蜀,吃顿火锅都几近热泪盈眶,这本是生长的地方,却成了蜻蜓点水不断路过的远方。于是在屡次奔波之间,总忍不住叹上两句:故乡已成为他乡,他乡亦不是故乡。
正是因为深有感触,在初见《四喜》的时候才格外喜欢。那时还在如火如荼的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初审阶段,国语短片四百部有多,日阅片量在四十部以上,《四喜》以温柔的沉静、精致的力道打动了所有初审,轻松突围。
短片描写了一个北漂艺术青年过年回家几天发生的日常。母亲呵斥儿子花钱乱买东西也掩不住见到久未归家的儿子的欢喜,去肉铺剁了瘦肉回来做平日不舍得吃的四喜丸子。另一条线索围绕着儿子去村里溜达和熟人拉家常而展开。以平稳悠长的镜头徐徐道出了亲戚对男主在北京生活的想象、男主和留在村里同学的生活轨迹区别、村子里无比熟悉却在男主眼里逐渐陌生与间离的农村生活风貌。回家的儿子把母亲夹过来的丸子夹回母亲碗里,用埋怨的语气说大城市里吃个丸子还不容易。在低机位的长镜头里,一推一送缓慢的动作之间流动的是母子俩无言的情谊。最终盛丸子的碗被儿子失手打碎,母亲躬身捡起丸子舀水涮洗后摆在桌上,爆发了一连串的责备,阴影里儿子默默吃光洗过的丸子,所有埋藏的情绪在这一幕呼之而出。我们惊叹于一部看似平静的影片之下,竟以如此精确的节奏掀起了汹涌的浪潮。既是暗流涌动,也是静水深流。
非职业演员的母亲贡献了非常出彩的表演,而情感的关照还是更多的留在了儿子身上。北漂的生活虽未提及过多,也不难看出此种境遇在他身体里产生的撕裂。“故乡”这样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象,投射在当下一个远离家乡独自打拼的游子身上时,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填充了全新而精准的含义。影片没有因为拍摄的故事发生在农村而陷入相对于城市主流的猎奇展示中,农村现实主义不是导演想要借势的噱头,他也无意去呈现贫穷与凄苦以赚取廉价的同情。正是这一点更加打动我,留着长发穿着皮衣、与故乡已经格格不入的青年用温柔的目光打量着这一隅村庄,用默默吃光丸子的顺从去弥合时代横亘在他与母亲之间的鸿沟,足以让每个离家的人都生发出真真切切的代入感。
“北漂”只是众多“飘”中最典型最具有对比感的一种“飘”,二十年的中国式发展,让大部分八零后的年轻人都不可避免地变成了飘荡的浮萍,从农村飘到城市,从县城飘到省城,从二线城市飘到北上广深,从北上广深飘到世界各地。他们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未知世界的憧憬不顾一切地扎进陌生的远方,逐渐与留在家乡的父母朋友生活在两个次元,新世界的繁华新奇和旧世界的情感羁绊像拉锯一样,在一次次回家又离家的反复中,变成一种被消化的现实,故乡逐渐成为一个承载了太多情感却在不断位移的概念。导演把时代洪流中这一大批人都似曾相识的细节小心地收进他的镜头里,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以小喻大的野心,和导演熟络后才发现,并没有。他的表达完全出自于他的真诚,他以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最不吝啬的方式剖开自己的迷茫与忧伤。反观我们,简直愧对这样的真诚,吃着爆米花看着大屏幕上的青春怀旧、屌丝逆袭,把自己藏进“屌丝”的集体词汇里哈哈一笑,以自嘲消解掉生活中酸楚,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以为真的不再需要面对那些细碎的感受。
《四喜》试图用用导演自己的痛感去触碰时代的痛感,在我看来,他做到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真实的痛楚之后,才能理解,才能懂得,才能吃下那碗属于我们自己的丸子,与故乡、也与远方握手言和。感谢这一则小品如清流流进心里,让我在下次归家之时心底禁不住涌起丝丝暖流。

四喜(2015)

又名:Back Home Again

片长:39分钟

主演:李美 / 董紫阳 / 孙立山 / 杨宝玉 / 崔延得 / 董子慧 / 朱跃伟 / 董子刚 / 李娟 / 

导演:董紫阳 / 编剧:董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