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借了火、女子、画、古典乐四季、神话俄尔浦斯的故事搭建出这部杰作。这一碗琼浆玉液,浓香四溢,回味无穷,一次一次地拨动着心弦,一点一点地将灵魂往上推着,直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深深吸气,热泪盈眶。

神话,对神话的凝视,找到人们忽略的解读视角。
俄尔浦斯和欧律迪刻一直被认作悲剧,俄尔浦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回头看了欧律迪刻,之后两人永远地分开。分开被看作悲剧,而导演发现了回头看这个被忽视的点。曾像女仆一样有过稍纵即逝的疑惑,俄尔浦斯怎么就没忍住回头了呢?应该是成就悲剧吧,从来不曾凝视过这个故事,当它从我面前经过的时候,忽闪而过,但导演凝视它,让时间在它上面停住,找到它从未被发现的美。
俄尔浦斯回头,欧律迪刻永远都不属于它,永恒的悲剧。
画家和小姐看法是:回头是诗人的,不回头是爱人的。
所以在两人分别的时候,画家回头,小姐永远不再属于画家。
有人问:是没有看见,还是不能回头?
像是前面画家问小姐会不会游泳,小姐说不一样,当时小姐回答是不知道会不会。
现在的答案是留白,给人空间,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这种回答让画面变得更有张力,意蕴深厚。这里彼此对视是没有必要的,当时她们已经作出选择。重要的是表现小姐在音乐会上听四季时再次体会到爱的滋味的诗人的选择。最后这个音乐的表现手法如同《沉静如海》,用音乐代替语言表达深沉无以言表的爱。
这诗人的爱,同Marina Abramovi和爱人跋涉千里,在长城分手一样叫人唏嘘又向往。

命运有三种走向,一是消亡,二是承受,三是离开;选择消亡的是自杀的姐姐,选择承受的是爱着孩子的母亲、嫁人的小姐和堕胎的女仆,选择离开的是画家。

燃烧有三次,之前的画家所画的画像燃烧被画家烧掉,在篝火集会上小姐的裙子燃烧,画家离开后画中燃烧着的小姐。从爱即将到来,到真的来临,再到故事结束之后,一层层递进地展示两个情人的爱火从点燃到炙热,直到永恒。

奔跑,飞,停止
画家问:你会选择死亡吗?
小姐答:我只是想要奔跑。
两人做爱的时候,小姐从篝火集会上买到了能让人飞上天的仙草。
小姐从想要奔跑到渴望飞翔,随着仙草的作用,瞳孔放大,眼睛变色,沉浸在时间的停止永恒里。
之后是便开始降落,燃烧得干涸,画家喂小姐水喝。没有人想要降落,但是总会燃烧殆尽,在最后的时间里,画下彼此,留存在记忆的诗中,她们用尽所有的力气相拥相爱,天亮以后,准备好前往无尽的现实社会的深渊和虚无。

在选角上,小姐的演员并不符合那个时代待嫁女子的年龄,也并不具备1760年的年代特征的面貌,但是它给出另外一番韵味,而不是完整地复刻那个年代。它并不是要表达隐忍、压抑、无奈或者悲痛,这不是它的主题,即使大环境中有一部分的确如此,小姐演员的现代特征的面貌则有力地诠释出了凝视中充满爱意的告别,最后一幕的哭泣也充分表现出了她极乐的内心世界,她甚至有一些战士的味道,正如她们以此为平权斗争一样。画家的古典气质则更符合那个年代以及隐忍和悲伤的性格。在女仆堕胎的时候,画家甚至不愿意去看那个残忍的画面,这让她联想到了自己过去也曾经历过的痛苦,这痛苦是不平等的世界带来的痛苦,小姐选择直视,去看,去面对痛苦,迎接苦难,然后把它艺术性地呈现出来,小姐成了画家的灵魂驱动者。《燃烧》不像《自梳》那样,着重刻画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下,一段压抑着的爱恋。《自梳》就像是画家画下小姐和女仆堕胎场景的观看,但是《燃烧》要做和它有所区别。不仅仅是让观看看见一段往事,还要让观众一起直视苦难。当晚上走到公园听到广场舞曲的时候,堕胎的痛苦画面映现,四季和四面八方来的广场舞曲一起涌入耳膜,可以坦然地听。即使这样的坦然可能很快又会被痛苦淹没,但是至少又多了一份力量。

四个核心人物
母亲是男权社会的代言人,也是现实主义的,即使她很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像小时候那样互动,但是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嫁出去,因为现实就是如此。
女仆、小姐、画家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理想的平等社会,没有身份、阶级、金钱,没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在一起有说有笑。

被留存下来的?
我们的故事已结束,但要永远记住它:导演把电影拍出来;
她已经嫁人:画家把肖像画出来;
鲜花枯萎:女仆把刺绣绣出来;
女仆堕胎:小姐把小孩生出来。小姐和孩子的画像是并不是对包办婚姻的控诉,而是在思考生命的终结和传承,是在探讨灵魂的枯萎和永生。画家和小姐作为同性无法生育无法延续生命这是事实,她们相爱也是事实,用诗和艺术作为她们的延续则成为理想。女仆的堕胎和身边的小孩又成为一组对照,性带来生命,爱将生命升华,而体制和权力则是成了生命诞下还是扼杀的主脑。

感情的涌动:
秘密地观察的画家,出门散步被注视着的小姐。
画家观察人的这个想法太好了。对《卡罗尔》的一些模糊印象是中年美女在商场买礼物,看见美丽的导购员,开始互生情愫。这个想法就没有那么美,且有些怪,就是两个美女看到了对方,这种感情的激增显得生硬。在《燃烧》中,两人被框在狭小的空间中,画家凝视的目光有充分的理由,这目光撩拨小姐的心,被撩拨的小姐动了情,感情来得有理有据。
借烟。
有人问:借烟是因为小姐闻到了画家身上的烟味吗?把这个放在当代的语境下去思考,如果一个女孩问另外一个女孩有没有烟,是一种排解内心的烦闷,并不是因为闻到了你身上的烟味。而抽烟这个行为在我看来,是有一定的平权意义的。不知道在1760年代的法国社会和现代社会其他城市是怎样的。记得十年前,在中国三线城市,一场朋友的婚礼上,女孩子们集体到女厕所抽烟,而那烟就是酒席上发给每位来宾的。话回来,借烟可算是感情被点燃的一部分,这烟斗可算是两个人肉体相连的媒体。在此之前,画家和小姐所处的场景是无情的大海、嶙峋的峭壁、荒芜的野草和呼啸的风,唯独缺了一味火,此时的画家所认知的绘画是技法、明暗、线条,小姐不想出嫁把画像涂抹掉,女仆采取看似愚笨的方法来堕胎。而借烟也正好促成了火的第一次出场,即点燃两个人的情欲。
弹琴。
画家已经被小姐点燃,此时坐下来弹琴,只弹一半,心绪已乱,记不得怎弹,剩下的一半,可以去米兰的音乐厅,这种留有余地的手法让人留有遗憾,也为结尾推向情感的至高点埋下伏笔。
画家和小姐互相把自己对对方的观察讲出来这场戏,是互相凝视这一观点的高潮,小姐和画家的互相凝视,是演员和导演的互相凝视,也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互相凝视。
性爱描写利用手指在腋下服用仙草、接吻的唾液藕断丝连、镜子借位画像,完全摆脱了寻常做爱的姿态,形式独特巧妙。

群像:
学画的女生们,开篇:画家教学生如何作画,尾声:学生交完作业,画家:原来我在你们眼里是这样痛苦的吗?这里又再说了一次互相观看的观点。
篝火集会,画家看见燃烧的女子,小姐买到能上天的药膏,女仆则找到帮忙堕胎的人。一场戏陈述了三个人的方向,画家画出燃烧女子的肖像,小姐尝到爱的滋味,女仆摆脱不幸回归日常。这场篝火集会是三个女人灵魂都向成熟,开始觉悟的转场。
画展。画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女子仍然承受着不平等待遇。现在有人甚至觉得女权主义已经热过头了,但事实上离真正的平权社会,仍很遥远。
的确,凝视是激发情感、学习创作最有效的手段。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听序曲,一切刚开始。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2019)

又名:浴火的少女画像(港) / 燃烧女子的画像(台) / 燃烧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画 / 年轻女孩的肖像画 / 烧女图 / 浴火女子像(豆友译名)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上映日期:2019-05-19(戛纳电影节) / 2019-09-18(法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诺米·梅兰特 / 阿黛拉·哈内尔 / 卢安娜·巴杰拉米 / 瓦莱丽亚·戈利诺 / Christel Baras / 阿曼德·博兰格 / Guy Delamarche / Clément Bouyssou / 米歇尔·克莱门特 / Cécile Morel / 

导演:瑟琳·席安玛 / 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燃烧女子的肖像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