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设立以来,戛纳电影节的酷儿金棕榈(Queer Palm)已连续九年被男导演收入囊中。
但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一名潇洒、干练的法国女子打破了这项不成文的惯例。
她的新片击败《痛苦与荣耀》《然后我们跳了舞》等一众年度口碑力作,
破天荒地,同时也颇具纪念意义地,摘得了首枚属于女性导演的同志金叶子——
燃烧女子的肖像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导演:瑟琳·席安玛
编剧:瑟琳·席安玛
主演:诺米·梅兰特 / 阿黛拉·哈内尔 / 瓦莱丽亚·戈利诺 / 卢安娜·巴杰拉米
上映日期:2019-09-18(法国)
片长:120分钟
豆瓣8.7,烂番茄新鲜度98%,MetaCritic均分93&必看认证。
我十分确信,在借《水仙花开》(2007)小试牛刀,又凭《假小子》(2011)惊艳柏林后,
经此一役,携本片现身戛纳的瑟琳·席安玛已然跃居我们时代最不可小觑的女导演之列了。
未出新作的这些年里,她参与编剧的《当我们17岁》和《西葫芦的生活》在国际上都可谓有口皆碑。
如此看来,《燃烧女子的肖像》能够斩获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编剧奖倒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让本片拿下仅次于《寄生虫》的银幕场刊评分(3.3/4.0,和《痛苦与荣耀》并列第二)的可不光是剧本。
对于其精致的摄影、传神的表演和动情的音乐,人们同样不吝赞美。


十年磨一剑,霜刃终得试。
蛰伏许久,精雕细琢,瑟琳终于为身处21世纪的广大影迷和酷儿群体奉上了这部洋溢着古典美而又富于反叛精神的佳作。
故事发生在1760年法国的布列塔尼。
女画家玛丽安受邀,漂洋过海,前往一座孤岛,为即将远嫁米兰的富家小姐埃洛伊兹画像。
任务的艰巨之处在于,小姐极度抗拒此事。
上一位画家的半成品至今仍被遗弃在画室的角落。
准确地说,“半成品”都有些言过其实了,那只是件已遭人为损毁的残次品。
可奇怪的是,乍眼看来,这幅肖像明明画工精良,未出差池。
画中人体态端庄,服饰的色泽也饱满、明艳。
为什么单单是面庞被粗暴地抹了去呢?
透过女仆和伯爵夫人之口,玛丽安才了解到,小姐此前一直住在修道院,刚刚搬来这里不久。
而她之所以搬回家中,也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顶替跳崖自尽的姐姐,像约定好的那样,嫁给未曾谋面的米兰人。
她不愿意坐下来让画家好好描绘,就是因为她不接受这门亲事。
于是,伯爵夫人只好骗她,私下嘱托玛丽安隐藏画家的身份,以陪她散步为由,白天观察,夜晚作画。
怀着疑惑与好奇,玛丽安开始了与神秘小姐的接触。
与早早就暴露在镜头面前,形象明晰的玛丽安相比,埃洛伊兹更像一个谜。
导演把她捧在手心,生怕浮泊在其周遭的神秘感会过早地消散、流失。
她用尽万般手段,竭力让那种奇妙的氛围延续。
起先,玛丽安只能在月色下凝望着无脸的画像畅想。
而后,小姐的过往在他人辞藻的勾勒中逐渐显影。
可对于一幅肖像而言,最具辨识性的仍是那张脸。
因此,玛丽安和我们一样,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小姐的容颜。
瑟琳在小姐亮相的这场戏上可谓设足了悬念。
两人初次见面,埃洛伊兹率先留给玛丽安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背影。
听闻玛丽安迫近的脚步声,她头也不回便踏出门外,朝大海的方向走去。
紧接着,斗篷的帽子在匆忙的步履中滑落,露出一头漂亮的金发。
可她还是自顾自地继续往前走,没有回身。
到了海边,她突然转换步伐的频次,向大海奔行。
此刻,裙摆之下的鲜活肉身隐隐浮现,金黄的发丝也被海风吹乱。
在我看来,她这才跳出画像的边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玛丽安的视线里。
当时,我本以为埃洛伊兹会和她的姐姐一样,纵身一跃,投入海底。
玛丽安也是这么想的。
但她远比我们想象的独特和难以琢磨。
她猛地在岸边停下,转过头来,连声招呼都没跟玛丽安打,就只是说:“这是我多年来渴望做的事。”
玛丽安问:“一死了之(mourir)吗?”
埃洛伊兹答道:“迎风奔跑(courir)。”
两人的初见简单、利落,没有太多的话语来修饰。
玛丽安惦挂着待完成的肖像,沉默寡言地跟随,不动声色地观察。
至于埃洛伊兹有何心事,我们似乎不得而知。
但不难注意到,她说话的声音虽则爽朗、有力,注视玛丽安的眼神却不无警惕。


如果说此时玛丽安仅仅是在小心翼翼地履行职责,机械地记忆埃洛伊兹的外貌特征。
那么,我倒觉得,看似处于被动状态的埃洛伊兹做得更多。
那双猫头鹰般的眼睛告诉我们,她已经在试探着往玛丽安的心里摸索了。
果然,在随后的几次外出中,埃洛伊兹慢慢敞开了心扉。
她跟玛丽安讲了她对姐姐和修道院的看法。
还笑意盈盈着坦承,她体会到了玛丽安口中的自由。
可与之相对地,玛丽安却丝毫不敢裸露真实的自我。
想画下埃洛伊兹交叠的双手,她得躲到礁石后面,偷偷纪录。
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爱画画的事实,她也没法顺势接着说下去。
最让她提心吊胆的还属作画中途埃洛伊兹一次次的闯入。
每逢这种情形,她总要赶忙收好画具,或把涂满颜料的手悄悄藏起。
因为按照之前那位画家的经验,一旦被埃洛伊兹发现,这幅肖像必然是要夭折在她手中的。
但经过几天的交流,玛丽安毕竟了解了埃洛伊兹的许多。
所以,出于尊重、同情和些许的惺惺相惜,画作完成后,玛丽安还是决定告知埃洛伊兹真相,并把肖像给她亲自过目。
然而,埃洛伊兹的反应超乎玛丽安的预想。
真相没有让她太过愤怒,可对于画像,她却表现得极其不满。
埃洛伊兹不愿相信,玛丽安只能画出如此板正却庸常的作品,更不愿相信,她眼中的自己原是这样没有生命力。
于是,这幅肖像也作废了,画中人的脸孔再度被抹去。
但这次,毁掉它的不是埃洛伊兹,而是玛丽安。
埃洛伊兹的一番话刺中了她。
或许是为了挽回画家的颜面,也或许是为了证明,在她的心目中,埃洛伊兹并非死气沉沉、任人宰割的样子,她主动要求重新作画。
两人的相处就这样以不甚愉快的方式延长了五天。
也正是在伯爵夫人缺席的这五天里,她们情愫萌生,确认心意,共享了彼此人生中最为甜美的一段日子。
很简单,《燃烧女子的肖像》是有关两个来自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性情的女子奋不顾身坠入爱河的故事。
这套设定放在今天已不算新鲜,因为2010年代本就是女同电影大放异彩的十年。
从《阿黛尔的生活》(2013)到《卡罗尔》(2015)再到《小姐》(2016),轰轰烈烈的女性之爱日益占据影像的焦点。
在一对对痴狂相恋的女人身上,爱欲的唯美与纯粹更加得以凸显。


唯独可惜,背后掌镜的始终是一众男导演,似乎LGTBQ题材怎么也逃不开男性视角的“独裁”。
但值得欣慰的是,就在这21世纪的首个十年行将消逝之际,才华横溢的女导演瑟琳·席安玛连同她所操刀的这部女同片,于火光之中照亮了迷蒙的双眼,让我们看到了可期的前景。
其实,上文提及的几部百合片已经相当好看。
关于女人的同性之爱,柯西胥抓准了其生猛、真实,海因斯捕捉到其婉转、细腻,朴赞郁涂抹出其炽烈、浓郁。
三人各有所长,分别用不同的影像风格诠释着各自对女性和女同性恋的认识。
但是别忘了,男导演的身份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令他们注定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女人,而只能持男性固有的目光,在界定的距离外,怀着某种假想,“观看”女性。
一个最直接的例证是,《阿黛尔的生活》就因出自男性之手而惹来不少非议。
对于片中长达20分钟的性爱戏码,两位主演曾公开表达过不满。
不但拍摄时间极长,给演员造成严重的身心折磨,导演还会反复观看拍下的画面。
蕾雅·赛杜直言这让她感到恶心,两人也从此与柯西胥交恶了。
而《燃烧女子的肖像》不存在这类问题。
无须大把大把的裸露镜头或过分激烈的性爱场面,
只消几个亲吻,几次爱抚,以及一来二去间你侬我侬的秋波暗送,它便兼具以上三部影片的真切、细密和浓烈了。


在这个题材上,瑟琳·席安玛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她是女人,而且是女同性恋。
首先,身为女性,瑟琳深知,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下,女人何等压抑。
所以,不同于《阿黛尔的生活》的模糊语境、着力刻画两位女主人公间的巨大鸿沟,
本片在给女性的困境分类的同时,还时刻注意将她们围拢在同一阵营,旗帜鲜明地对抗不在场的男性。

在这部影片中,男性角色极为次要,出场时间也是寥寥。
可现实的无奈正在于,即便如此,对埃洛伊兹和玛丽安的爱情形成阻碍的,仍旧是几乎处于隐身状态的男性。
这段于孤岛萌芽的真挚恋情,最终没能敌过千里之外男权社会的侵袭。
打败她们的,与其说是不被世人认可的同性之爱,不如说是埃洛伊兹无力违抗的旨意。
伯爵夫人归来前的两天,即将分离的忧伤令她们焦躁不安。
在恐惧面前,心底的不舍变成口头的刻薄。
玛丽安责怪埃洛伊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可埃洛伊兹却觉得,玛丽安也懦弱。
既然不希望我跟别人结婚,你为什么不敢亲口说?
事实是,两个人都没有错。
埃洛伊兹早就为自己抗争过,那幅无脸的肖像便是证明。
而玛丽安则根本没有资格发言,能在岛上多留几天已是伯爵夫人对她的“恩赐”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连男女间的自由恋爱都是奢侈。
两个居于弱势地位的女子,自然更无还击之力。
18世纪中叶的欧洲,女性是如此地微不足道、身不由己。
埃洛伊兹的妈妈和姐姐同是这套价值体系的受害者。
在没有男人的孤岛,丧夫的伯爵夫人貌似是最高的掌权者。
可追本溯源,敲定其命运、形塑其思维的不依旧是对岸的那个男权社会吗?
年轻时,她也是这么被嫁过来的。
肖像先于她来到这个家,而那个生她、养她的真正的家,她已经二十年没有回去过了。
二十年后,境况仿佛没有丝毫改善,女儿仍要重蹈她的覆辙,重演她的惨剧。
而她本身,已被彻底驯化,摇身一变,成为夫权制度的最佳代言人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片中年轻一代女性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意识正悄然觉醒。
面对从天而降的一纸婚约,埃洛伊兹想方设法反抗,姐姐不惜以死寻求解脱。
在障碍重重的学艺之路中,玛丽安不顾外界的成见和男性的提防,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就连女仆苏菲也在埃洛伊兹和玛丽安的陪同与鼓励下打了胎,为自己的人生掌了一回舵。
尽管迫于夫权的压力,埃洛伊兹终究要远渡重洋,嫁作他人妇;
尽管迫于父权的压力,玛丽安想参加画展,还得借助父亲的名号;
尽管迫于男权的压力,苏菲年纪轻轻就不得不承受非人的疼痛,
但她们至少放纵过,挣扎过,战斗过。
在娘家和夫家的两点一线间,她们横冲直撞,百无禁忌。
哪怕终将被逼至预设的结局,我想,那沿途领略的惊涛骇浪,也会在她们蠢蠢欲动的心头闪闪发光,永不平息。
于是,当玛丽安用烛火点燃前一位画家遗留的肖像,影片头一次点了题。
女子的画像熊熊燃烧,在壁炉一丝一缕地化成灰烬。
而与此同时,埃洛伊兹从肖像的束缚与世俗的规制中得以暂时逃脱,玛丽安心中的欲望和激情也被焰火勾起。
幽魂般藏匿于画布纹理间的男性,不论是驯服了妈妈的伯爵,“杀”死了姐姐的米兰人,还是曾妄图摆布画中人身姿的画家,都让这一把火烧尽了。



但“燃烧的女子肖像”仍不是“燃烧女子的肖像”。
看到后来我才发现,这部爱情片,其片名并未承载许多,仅仅指向埃洛伊兹和玛丽安定情的一幕。
在那之前,她们已然经历了无数次眼波流转,流露了不少的情意缱绻。
可到头来依旧是那一幕最为震撼,能让人一瞬间体认到爱的刻骨和狂热。
狂热到了怎样的地步呢?
是当二人站在篝火的两“岸”,埃洛伊兹看玛丽安看得入了神,以至裙摆沾上火焰,也浑然不觉。

身为酷儿,瑟琳最终还是选择用女性的苦与泪打底,把多彩的笔墨投诸爱情的甜与痛。
她把陷在爱里的埃洛伊兹拍得那么美,让那些嫌弃阿黛拉·哈内尔脸上有皱纹、轮廓不柔和的人们也不禁称赞。
阿黛拉的表演令一切心动、心痛和心碎都显得可信了。
当玛丽安笨拙地为她弹琴,她甚至未尝试图掩盖嘴角的笑意。
只是那样直勾勾地盯着心上人的侧脸,比玛丽安观摩她时注视得还要仔细。
我深信不疑,她就是那个会为爱人着迷,并为此惹来火光的女子;
她还是在那个瞥见脚下的火焰后,会抬起头来,继续痴痴凝望爱人的女子。
可你大概料想不到,正是这个直率、明快,倔强、执拗,甘愿为爱飞蛾扑火的埃洛伊兹,将在二人此生的最后一场相遇中,放弃她过去死死守护的凝视。
埃洛伊兹、玛丽安和苏菲三人曾一同探讨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神话。
那是一则悲伤的爱情故事。
爱妻欧律狄刻被毒蛇夺取性命后,俄耳甫斯悲痛不已。
他遂来到冥界,请求冥王和冥后将欧律狄刻归还于他。
俄耳甫斯的深情打动了复仇女神,冥王和冥后也软下心来,应允了他的恳求。
但他们开出了一个条件:在离开冥界前,俄耳甫斯不许回头。
一旦他回头向妻子望去,欧律狄刻将再无生还的机会。
结局可想而知。
俄耳甫斯没能信守承诺,他永远地失去了心爱的妻子。
有趣的是,关于俄耳甫斯为何回头看去,三个女孩各有见解。
苏菲的想法很单纯。
她认为想要挽回爱人的生命,就应该忍住思念,俄耳甫斯没理由回头。
但玛丽安要诗意得多,她觉得俄耳甫斯作出了诗人的选择——
他虽不再拥有欧律狄刻,却于回望的一刻珍藏了爱人的回忆。
而埃洛伊兹是最感性的。
她说,也许真相没那么复杂,是欧律狄刻让俄耳甫斯回头的。
欧律狄刻会不会也被思念苦苦烦扰,宁肯下一秒灰飞烟灭,这一秒也要看看爱人的模样呢?
埃洛伊兹的观点很朴素,却比任何一种高深的解读都更浪漫。
当时,埃洛伊兹自己也对此深以为然。
所以,在玛丽安离开时,她照着她理解中欧律狄刻的做法,喊玛丽安回头看。
可很多年后,当她们再度重逢,埃洛伊兹背弃了自己的信念。
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和当年的篝火之夜一样,她们被分隔两旁。
玛丽安看到了对“岸”的埃洛伊兹,紧紧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面庞。
遗憾的是,她没能等来一次回望。
在整整三分钟的长镜头里,埃洛伊兹就听着维瓦尔第的《四季》,那玛丽安曾为她弹响的旋律,目视前方,
纵使泪流满面,也绝不扭头相看。

有人说,埃洛伊兹没有看到玛丽安,她在凭借乐曲怀恋从前。
但我却以为,心意相通的她们一定彼此“看见”了。
只是,埃洛伊兹已不再是当初孤注一掷、熊熊燃烧的女子。
那三分钟里,她心里想的或许是:
如果忍住不回头,是不是就不会失去你?
*本文作者:kiwi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2019)

又名:浴火的少女画像(港) / 燃烧女子的画像(台) / 燃烧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画 / 年轻女孩的肖像画 / 烧女图 / 浴火女子像(豆友译名)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上映日期:2019-05-19(戛纳电影节) / 2019-09-18(法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诺米·梅兰特 / 阿黛拉·哈内尔 / 卢安娜·巴杰拉米 / 瓦莱丽亚·戈利诺 / Christel Baras / 阿曼德·博兰格 / Guy Delamarche / Clément Bouyssou / 米歇尔·克莱门特 / Cécile Morel / 

导演:瑟琳·席安玛 / 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燃烧女子的肖像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