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到了交稿那一天,画家擦去了这副画像的脸。

她的主雇勃然大怒,尽管画家要求重画的机会,但主雇仍旧让她打道回府。其实不能全怪画家,而是模特本人拒绝配合。上一个画家正是在创作中耗尽了精力,才沮丧地离开了岛屿。

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在作品前看了一遍又一遍,她同样愤怒而沮丧。她和模特在画像前的激烈争辩,最终是她落了下风。模特——爱洛伊斯,主雇伯爵夫人的女儿——说她画的不像自己,画像看起来没有生命,没有存在。

画家说:人的存在也是由无数过去组成的,转瞬即逝,不具备真实性。

爱洛伊斯说:并非所有瞬间都短暂,有些情感也是深沉的。

外人都能看出,这些哲学讨论已经与作品无关,显然锋芒冲着画家。爱洛伊斯咄咄逼人、十分强硬,像是在质问,实际上她就是在质问。面对这些超过作品本身的诘难,画家却只能缄口,画家一看见她通红的眼圈——那如同被火光包裹着的蔚蓝海洋——就情怯而心虚。

是的,她情怯,而且心虚,最终驱使她擦掉了画作上人物的脸。而这赢得了爱洛伊斯的信任。在伯爵夫人拒绝画家的时候,她说,让她留下来,我来做她的模特。

在此之前,爱洛伊斯拒绝配合任何人,但是只要她愿意配合,画作就一定能完成。所以,伯爵夫人虽然很惊讶,但还是同意留下这个叫玛丽的画家。夫人确实很想知道,为何女儿突然同意配合,什么原因?但她悲伤地闭上眼不再去问了,因为对她来说确实没有不同。

因为结果,都会是爱洛伊斯的画像顺利完成,画像顺利送往米兰,爱洛伊斯顺利在米兰完婚。只要结果是这样,那么原因就没有两样。伯爵夫人认为,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把米兰想得太糟了,米兰其实没那么糟,米兰有音乐,米兰有瓦维尔第。

是的,两个女儿。另一个是爱洛伊斯的姐姐,已经跳下了悬崖。

伯爵夫人说,自己会离开五天时间。五天,务必完成爱洛伊斯的肖像。把她离开的这天和回来的那天算进去,实际上,伯爵夫人总共离开了七天。

七天,来相爱到诀别。

这就是整个结局已被注定的,悲情故事的前言。

——灿照

这篇影评,最初我准备从两个部分写,一个是剧情篇,另一个是人物篇。按照起稿时的想法,剧情篇我按照时间顺序尽量简短,讲几个含义深刻的关键事件,擦去画像、苏菲堕胎、俄耳普斯的故事、玛丽的幻觉。人物篇会更关注内在、深层的东西,不再流于故事表面。人物聚焦这四个关键的女性,爱洛伊斯、玛丽、苏菲,以及可怜的伯爵夫人。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决定还是一起写了。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篇非常简单的故事,但它是那年的戛纳最佳编剧(剧本)奖。也许大家更熟悉同年的另一部参赛电影,奉俊昊的《寄生虫》。这说明,导演把这个故事演绎得并不简单,值得我们一再品读。

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一、擦去画像

凝视与被凝视

玛丽在第一天擦去爱洛伊斯画像的脸,故事在这里一分为二,过去那匆匆相识的光阴转瞬即逝,所有宛如新生。只有当玛丽擦去画像上爱洛伊斯的脸的时候,爱洛伊斯和玛丽才算真正平等的相爱。

从画家和模特的不平等中脱离,她们不再只是简单的艺术家和灵感缪斯,她们的关系,不再只是凝视和被凝视。

在此之前,她们的身份,一个是远方来的画家,一个是即将出嫁的伯爵女儿。由于伯爵女儿不肯做模特、不肯出嫁,所以伯爵夫人出了个主意,前几天画家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偷偷的完成肖像画。画像一旦完成,婚约也就毫无悬念。

因此,前面的几天里玛丽一直是个窥伺者。每当爱洛伊斯察觉到,玛丽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她就试图“回击”,而这时玛丽就立马转过脸。玛丽仔细观察她耳朵的形状,用草稿画下她双手搭在一起的姿势。她通过自己画下的局部、别人摆好的姿势,拼凑出了一张肖像。在这之外的相处中,二人互生情愫。

当这幅肖像画呈现在爱洛伊斯面前的时候,面对爱洛伊斯的质问,“这是我吗?”,“在您眼中我是这样的吗”,她的信心溃败了,她狠狠地擦掉了这幅画。

出于不舍?毕竟只要这幅画交给伯爵夫人,她就会和爱洛伊斯分别;

出于艺术家的挫败?毕竟她一开始确实对这幅画很满意,觉得自己展现了充分的才华。

事实往往是,以上两种可能都存在。但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既不是不舍,也不是挫败,而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家,同时作为一个女性,她意识到自己这幅作品,是通过对另一个女性的凝视完成的。

是通过自己时时刻刻的窥视,通过一些作画的规定、准则和技巧完成的。苏菲穿过这条绿色裙子,她照着镜子也穿过这条绿裙子,一切都是拼凑出来的。不得不说,要完成这样一幅作品确实很难。

她明白到:爱洛伊斯拒绝这副被凝视的产物。

确实如爱洛伊斯所说,这里面没有生命,也没有存在。而她不甘于只做个任人摆弄的模特,她那颗不愿屈服于命运而饱受伤害的心,无力抗争,命运的洪流已经足够无情了,您难道看不出来吗。是的,确实是这场哲学的争辩,让画家感到了某种惭愧。而正是这副被她擦掉的画像,让爱洛伊斯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这一刻开始,如果说,之前都是玛丽注视着爱洛伊斯,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她们开始互相注视。不仅是艺术家借助模特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还是缪斯本人借助艺术家表达自我的个性和存在。

“如果您在看我,那我在看谁呢?”

二、苏菲堕胎图

堕胎事件历史考证与苏菲人物弧光

苏菲流产这件事是必须要瞒着伯爵夫人的,当时女性不被允许堕胎。我没能找到法国的法案,但是英国在1803年推行了反堕胎,从法律层面上,堕胎会被处以死刑或者流放。

伯爵夫人离开的当天夜里,玛丽被痛经折磨,无法入眠,女仆苏菲把果核装在袋子里烤热,让她捂着肚子。苏菲接着说自己很久没来例假,已经怀孕了,但是并不打算生孩子,于是就有了第二天玛丽和爱洛伊斯帮助她的情节。

她们做了三件事:一同去采集喝下去会堕胎的药草;苏菲在她们之间来回奔跑,做剧烈运动,直到筋疲力竭;玛丽让苏菲站在高处,把自己吊起来,拉伸肚子,直到自己摔下来。

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可以引起流产的药草有沙地柏、胡薄荷、芸香、麦角。剧中她们用的那种开黄花,应该是芸香。在英国,沙地柏的使用率更高。十八世纪法案颁布之后,大量案件中就清晰地记录了使用沙地柏的“犯罪记录”。

1829 年,玛塔·巴雷特(Martha Barrett)被指控“为了堕胎”服用了“一定剂量的沙地柏”;1834 年,威廉·柴尔斯(William Childs)被指控非法堕胎,他给玛莉·珍·吴尔芙(Mary Jane Woolf)服用“大量某种名为沙地柏的药草⋯⋯意图引起并导致其流产”;1855 年,威廉·朗文(William Longman)被指控“罪大恶极,给伊丽莎白·艾欧杰德·艾丝廷斯(Elizabeth Eldred Astins)服用 10 粒名为沙地柏的有害物质,意图造成流产”。

这些药物往往流产率不高,反而在过量服用下,容易导致孕妇本人的死亡。这是让人相当不安的事实。然而更加不安的还在后面。前面三种努力都无济于事之后,最后是当地的老妇人给她做了“流产手术”。

这里出现了全剧中相当引人深思的一幕,也是苏菲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手术过程中,伴随着孕妇苏菲的抽泣的,是身旁婴儿的嬉闹。而苏菲面对婴儿的时候,神色却是怜爱的。

痛苦的孕妇和天真无知的婴儿,流泪的面容与嬉闹的脸庞。

然而,苏菲在看向婴儿的时候,神色却那么的温柔。

这一幕,又令种种问题浮上我心头,如果她喜欢孩子,为什么不能生下来?孩子的父亲是谁?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影视文学作品吧。

简单举例《唐顿庄园》第三季,女仆安娜被男仆强奸,这集播出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不少观众给出恶心的差评;《帕美拉》缪塞尔这本书中女仆帕美拉被威逼利诱,最后女仆守住了贞操。还有一些文学作品里,女仆怀上了男主人、老爷的孩子。当然了,文学艺术的渲染下,有些可能是互有感情,有些可能是单纯的霸凌,有些也更复杂。总之,苏菲为何怀孕,电影并没有交代。

但我们却能站在电影视角之外,窥视到蛛丝马迹。

在影片中,苏菲只是一个女仆,但这个角色绝对不是陪衬。导演通过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写露了许多女性曾遭受过的苦难。毫无疑问,尽管只是影片中所展露出来的情节,就足够让人对她产生同情。

在了解更多历史之后,我们甚至要说,电影的处理堪称温和。

苏菲流产手术的当晚,三个人都没有睡着。爱洛伊斯决定复现这一幕,并且让玛丽画下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苏菲堕胎图。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艾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里有一幅叫做《堕胎》的画(电影《正发生》就是改编自她的小说,讲述了现代社会关于堕胎的情节)。堕胎这个题材在艺术作品中被禁止提及,这背后体现出的则是对女性人权的压抑。正如玛丽在影片中说的那样:

“女性画家无权画男性,因为我是女性,主要是防止我们画出伟大的作品,缺少男性构造的概念,我们无法创作任何重要的主题。”

爱洛伊斯和苏菲摆好姿势,让玛丽把这一幕画下来。玛丽迅速领会了她的意图,她拿来纸稿画笔,一边绘画,一边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流露出笑容。

如果你用男性视角来看,你会觉得这笑容很奇怪,甚至有些冒犯。

关于这一笑容,在访谈中,导演提到:“我也想表现出愉悦,我们在玛丽脸上看到的快乐。她出现一种表达的冲动,她的智慧引导她该看向何方,是她产生了绘画的想法。这是给女性的一次机会,当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她们只是模特。然而这次,在这个私密环境中,她们抓住了这个机会,这就是当时女性制作艺术品的方式。"

苏菲意外怀孕,但电影没有交代男人是谁。这是一部没有男性的电影,电影中出场的男性,在影片中极其工具化。整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两回:第一回是几个船夫送玛丽来岛上,第二回是一个男人把油画取走。

电影中,男性的存在很容易被忽略,但他们却才是每个环节的推手。那真正的不可违抗的意志、杜绝同情的权力,是贵族阶级里的男性,伯爵夫人?她只是被这股暗流推到明面上的可怜的代言人而已。

爱洛伊斯想要反抗又无法反抗的人,是伯爵夫人吗?不是的。那个从未露面的伯爵,让我想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从未露出面孔的老爷。


三、俄耳普斯和欧律狄格

古希腊悲剧的再演绎

在苏菲流产的前夜,她们围在炉火旁讲了一个故事。

俄耳普斯有一个深爱的妻子,名叫欧律狄格。欧律狄格被毒蛇咬死之后,俄耳普斯悲痛万分,舍身到地府去冥王面前求情。冥王冥后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有一个条件:在他们走出地府之前,他不能回头看她,否则她将再也不能回到人间。

眼看快到人间的边界,他触到了大门,忽然,他怕她没有跟着他,很想看看她,就忍不住回头看了一下。立刻,她就滑下深渊中去了。

这个故事叫《俄耳普斯与欧律狄格》,一个典型的希腊神话,一个经典的悲剧,也是一个荒唐的故事。

对于这个荒唐的故事,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分别有三个不同的解释。因为这里的台词有些弯弯绕绕,同时又对应了剧中角色的宿命,所以我来为大家逐字逐句地分析,便于了解电影中这段绝望而崇高的爱情。

首先提出质疑的是苏菲。

苏菲认为这个故事漏洞很大,逻辑上根本说不通,明明俄耳普斯都已经摸到了大门口,他不应该回头看欧律狄格,他不应该“怕她没有跟着他”。因为这是两个人出去的条件。

玛丽认为苏菲说得对,同时她做出了一个让故事合理的猜想。她认为:回头是俄耳普斯的选择。





爱洛伊斯欲言又止,最后看向玛丽说:“也许是她对他说的,回头。”

在跳跃的火光中,玛丽的神情迅速落寞下来,取代她笑容的,则是一张欲言又止的脸。



四、燃烧的女子

生命炽热的凝视

她们讨论俄耳普斯和欧律狄格的当晚,又去了篝火旁的聚会。苏菲在聚会中被老妇人告知药物流产失败。岛屿上的女人们围在火堆这边,哼唱着韵律极强的歌谣。

当歌声渐落,玛丽看向爱洛伊斯。爱洛伊斯正从火堆旁走过,那火苗窜上了她的修女裙,她满不在乎,仍旧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玛丽。玛丽哑口了,她震颤于爱洛伊斯那汹涌的爱意,那毫不掩饰的、猛烈的爱意,并为自己被她爱着而心潮澎湃。旁人扑上前去营救爱洛伊斯,玛丽伸手挽住爱洛伊斯的手,电影下一幕便转场到海边,她们在无人的礁石群中拥吻。

爱洛伊斯曾对玛丽说,有些瞬间是深沉的。我想,人与人的相处中,正是这些具有生命力的瞬间,那些爱意存在过的证明,才使故事丰盈。

燃烧的女子,无疑是影片中最震慑人心的一幕。在二人分别之后,玛丽回忆这短暂的时光,从中攫取了最动人的一刹,这就是电影开头玛丽的另一幅作品——《燃烧女子的肖像》。

之后玛丽和爱洛伊斯的相伴中,玛丽眼前数度出现幻觉。她幻觉自己看见了爱洛伊斯,对方穿着雪白的婚纱,幽灵似的一言不发站在她面前。当她走近,爱洛伊斯就消失在黑暗中。

这一幕在电影中出现了好几回,第一次看也许令人费解。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压力过大就会产生幻觉。玛丽的压力,当然是来自她们二人已知的结局。她无法带爱洛伊斯逃出命运的深渊。

玛丽在惊恐。她的惊恐,使她一次又一次见到了,欧律狄格滑落进深渊的场景。

最后,是爱洛伊斯的爱,让玛丽从这惊恐的梦魇中得到了解脱。第六天上午,玛丽和爱洛伊斯在油画前袒露心迹。这里的一如既往的逻辑晦暗,我们先简单过一眼,然后细讲。开头是爱洛伊斯说自己喜欢这一幅,玛丽难过地说自己也想毁掉这幅画,爱洛伊斯问为什么,玛丽回答道:“因为都怪它让我把您交给了另一个人。”

“这太可怕了。因为您拥有了一部分的我,您就开始生我的气了。”
“我没有。”
“您有。您很清楚您有。您不再现在我这边了。你开始用我的未来怪罪我,用我的婚姻。您不在支持我了。”
“您说的对。”
“说吧,说出您心里真正想说的。我把您想得太勇敢了。”
“我也把您想的太勇敢了。”
“原来是这样。您觉得我是顺从的,甚至更糟?您认为我是同谋?您以为我乐意这样?”
“这样我就不会抱有任何希望了。”
“想象我会幸福或者不幸吧,如果这能让您安心的话。但不要觉得我是错的。您更希望我反抗吗?”
“是的。”
“那您要求我这样做吗?回答我!”
“不。”

爱洛伊斯愤然转身离开。

这里我很好奇爱洛伊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反应?最开始,我认为是爱洛伊斯觉得自己受到了玛丽的指责。指责自己没有尽全力抗争,没有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反而有些逆来顺受。或者爱洛伊斯认为玛丽此时的爱更接近占有,而不是给予自由。

如果大家也和我一样这么想,那可能我们都错了。回过头来,看见种种伏笔,我又想起那天晚上爱洛伊斯如何解释俄耳普斯的故事。还记得这个故事吗?由于俄耳普斯回头,欧律狄格回到了深渊中。当时,爱洛伊斯欲言又止,最后看向玛丽说:“也许是她对他说的,回头。”

之所以爱洛伊斯感到失望和愤怒,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的离开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经过了成熟的思考,客观的审视,得出的一个结论。她希望玛丽不要活在愧疚中。实际上,玛丽眼前出现的幽灵已经说明了一切,对于注定离开的爱洛伊斯,玛丽确实不安而难过。只有玛丽真正明白了这一切是爱洛伊斯的选择,玛丽才能从这深深的愧疚中得到解脱。

而玛丽的对话却让爱洛伊斯听起来,自己好像是一个被动的客体,一个在动荡中失去自我的傀儡。这仅仅由于玛丽认为是自己无法留住爱洛伊斯,而不是爱洛伊斯选择离开。玛丽忘记了,或者当时还没有领会到,为什么是欧律狄格对俄耳普斯说的回头。


决别的前一天,她们相对着躺在床上。玛丽在怀表上画下爱洛伊斯的面容,爱洛依丝说,“过些日子,当您想起我的时候,您会看着它。但我却没有您的画像。”

“您想要一幅我的画像吗?”“是的。”

于是玛丽接过爱洛伊斯的书,让爱洛依丝随意说个数字。

爱洛依丝说,28。

玛丽迅速翻开第28页,那里只有一首小诗。玛丽借助镜子,在书的空白画下此刻自己裸体的面貌。

不出一个钟头,便凝成一朵

有如石榴花般鲜红的花。

未过多久,使它绽放的风

再次吹过,又使它凋零。

命定的第七天

尾声

诀别的那一天,玛丽交付了自己的油画。伯爵夫人对作品很满意,她当然并不在意这幅作品有何艺术性。伯爵夫人给爱洛伊斯带了礼物,在爱洛伊斯离开的间隙里,玛丽告别了苏菲,玛丽说“永别了”,二人随后拥抱。当玛丽回来的时候,爱洛伊斯已经穿上了礼物——一件雪白的婚纱。玛丽心颤不已,那曾在她幻觉中出现的幽灵,如今成为了现实。她拥抱伯爵夫人,又拥抱爱洛伊斯,在她肩头留下悲痛一吻。

她跑下城堡又长又昏暗的楼梯,毫不停留,一直到她的手触到大门,她拉开大门照出光亮的刹那,忽然,背后传来爱洛伊斯的声音:“回头。”

玛丽只沉默短暂的时间,然后回头看向爱洛伊斯,怜惜而温柔地注视着爱洛伊斯。

穿着白色裙子的爱洛依丝在楼梯拐角,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随着大门关上,一直到阴影把她吞噬,看上去就像,她滑下了漆黑的深渊中去了。

也许是多年之后,玛丽又见到了爱洛伊斯。在油画展厅里,衣容华贵的人群中,玛丽以另一种方式见到了爱洛伊斯。

此刻映入她眼帘的,既不是少女那双湖蓝色的眼眸,也不是她婚纱似的常服。映入她眼帘的,是一幅早已凝固的画像。爱洛依丝一只手轻轻牵着同样金发的幼女,显然是她的女儿。另一只手握着灰紫色的书,她的食指别开书的一角,露出纸上的数字,28。

画家震颤住了,她先是笑,再抬头的时候,脸上又混杂了悲伤。她驻足在这幅画面前,倒不是因为画作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实在是那人物本身,比艺术品更为动人。没有人了解画像背后的故事,无人知晓那些深沉的瞬间,那些熊熊燃烧起的饱含生命力的爱意。

她自己的作品也在展厅,她画了俄耳普斯和欧律狄格。他们面对面,俄耳普斯看着欧律格坠下深渊。一个人说:很多人会画俄耳普斯还未回头的场景,或者欧律狄格已死的画面,在您的画里,他们看起来像是在告别。

感谢阅读

祝你快乐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2019)

又名:浴火的少女画像(港) / 燃烧女子的画像(台) / 燃烧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画 / 年轻女孩的肖像画 / 烧女图 / 浴火女子像(豆友译名)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上映日期:2019-05-19(戛纳电影节) / 2019-09-18(法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诺米·梅兰特 Noémie Merlant/阿黛拉·哈内尔 Adèle Haenel/瓦莱丽亚·戈利诺 Valeria Golino/Armande Boulanger/Luàna Bajrami/Christel Baras/Guy Delamarche/Clément Bouyssou/Michèle Clément/Cécile Morel

导演: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燃烧女子的肖像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