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重庆娱乐频道又在播放电视剧《山城棒棒军》,颇有感觉。这部电视剧在我童年的时候,收到空前的欢迎。记得当时,每天老百姓都在谈论这部电视剧。如今再一次坐下来看这部电视剧,联想到重庆的变化,那种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跟如今的重庆相比,电视剧的老重庆就像乡下。这种变化,在重庆的每个城市都有体现的。前不久在书店翻了几页《李鹏日记》,李鹏回忆了当时重庆直辖的一下情况,并描述了他卸任之后这几年到重庆考察的情况,犹如书中所说,现在的重庆今非昔比。并举例说了现在的奉节县跟巫山县,明显的是从一个乡镇到现代化都市的转变。这里暂且不谈三峡大坝的事情,新重庆的确是焕然一新。但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老城才代表着重庆原始的味道,失去的东西总是好的。老重庆味道,只有生活在这一片领土的人知道。

《山城棒棒军》讲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入城,由于没知识文化,找不到工作,只有手持一跟扁担,为城里人肩挑背抗,爬坡上坎的故事。棒棒现在在重庆各个城市还依稀的有一些,但已经不是一直完整的队伍了。之前我有朋友指责说重庆不懂得保护当地文化,棒棒文化在重庆已经消失殆尽。实际上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社会变迁。重庆作为一座山城,不像建立在平原上的城市,四通八达,路上交通工具那里都能去。重庆山水依傍,地形崎岖,有些地方是交通工具不能去的,加上当时的城市结构设计不合理,比方说,码头到城里海拔差距,中间大多是阶梯,没有设计公路,所以只有靠棒棒搬运。老城居民楼基本没有电梯,所以稍微重一点的东西,都需要棒棒来搬运。所以,棒棒在老重庆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见。我描述一下我看到的棒棒的形象:他们大多是这样,穿着破旧的衣服,手持一根系着尼龙绳的扁担,身体结实,有人喊一声“棒棒”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揽生意,天气热的时候就躲在街边大树下乘凉,睡觉,空虚的时候三五个也会群在一起,随便找个光滑的地方,打打牌。棒棒在社会上是一种很低下的职业,许多重庆的家长在批评孩子不用功的时候就会说:“再不努力读书以后只有去当棒棒!”。相信这句话,重庆人都有听说过。

对老重庆的过多追忆已经显得没必要,我们怀念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重庆大部分的城市,都在三峡大坝蓄水中被拆迁淹没了。我的家乡也是被拆掉了,然后搬入了新城。棒棒军随着新重庆的建设也逐渐消失,如今重庆的城市基本不需要棒棒这种职业了,公交、轻轨、即将建设的环形火车、棒棒文化一步一步的被取代。偶尔也会在城里看见一两个,但已经不够气候,就好像打败仗之后的一些散兵一样,找不到组织。棒棒影响城市形象,政府也不提倡。2005年11月13日,“重庆十大名片评选”活动揭晓,结果出炉之后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和不满,原因是,山城“棒棒军”没能入选。据说,此次评选“重庆名片”一是要有知名度;二是要有美誉度;三是要有代表性;第四就是独特性——棒棒军未能上榜,罪魁祸首就是“美誉度”不够。退回到十年前,棒棒军绝对一道极富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但如今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新重庆,棒棒军貌似成了“拖后腿”的群体。很多人在看《山城棒棒军》的时候会为棒棒的消失而感到惋惜,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一道地域特色,终究只能是一个人的断代记忆。

《山城棒棒军》可谓巴渝地区的一部时代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形象,我相信每个人重庆人都可以随时脱口说出去一些名字:梅老坎、毛子、蛮牛、巴倒烫、胖妹……这些鲜活的人物一直留在重庆人的心中。这也可以看做是川渝方言剧的巅峰之作,虽然在《山城棒棒军》成功之后,又涌现了诸如《街坊领居》、《方脑壳》等川渝方言剧,但影响力都比不上这部《山城棒棒军》。甚至,在重庆市民的呼声中,还拍了《山城棒棒军2》,但新时代的棒棒,已经难以再打动山城人民。

《山城棒棒军》的成功,归根于它的时代性以及还原人物的真实性。从时代来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实行农村体制改革,落实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使农村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清闲下来的农村汉子进城找活计。到九十年代形成规模。此时重庆刚刚直辖,官方需要做的,就是要给重庆人民找到一个身份认同感。这就好比女儿刚嫁人,男方要她明白你现在是我们家的人一样。这里有必要谈论一下重庆跟四川的区别。即便川渝不分家,但是我明显感受到,自重庆脱离四川直辖以来,重庆人的自我认同就很强烈,这部剧,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一些微妙的作用,它展现的是重庆本土最原始的状态,即使重庆跟四川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完全选择性的表现是重庆的特色,而不是整个川渝文化。还有一点,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直辖市跟省属于同级,但毕竟“物以稀为贵”,全国只有四个直辖市,与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并驾驱齐,从心理上,抬高了重庆人的自豪感。加上重庆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媒体的大肆渲染,作为西南第一大城市,重庆人很明显已经完完全全脱离了“四川人”这一称呼。从历史根源上说,重庆是抗战大后方,有名的陪都,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有人大代表提议把中国首都迁到重庆。提议虽然搞笑,但是从侧面增加了国家对于重庆的重视。从最近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排名来讲,重庆已经超过成都。直辖后的重庆不同往日剧中那个脏兮兮、街道窄、楼房低的旧重庆,它已经被称为内地的香港。在谈谈角色设置,除了一群棒棒,牵扯的人物也很多,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比方说人高马大但没本事的王巛巛,精明能干的巴倒烫,耿直豪爽的胖妹,来自农村但有理想的女青年于芳……极具幽默色彩的方言加上妙趣横生的表演,着实是重庆人最本色的写照。但这种幽默,并不是经过精心打磨,而是川渝语言特色在实际生活的巧妙应用。正是这部电视剧的火爆,重庆新时期又推出了很多方言特色的节目,捧红了更多的重庆方言笑星,甚至有泛滥的趋势。不得不说,《山城棒棒军》正是始作俑者。

剧中最悲壮的一幕是老实巴交的蛮牛为抓行窃的歹徒牺牲,棒棒虽然穷,但是有志气,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蛮牛的死,为这个被人认为低贱的群体正名。而这些年涌现了棒棒帮助妇幼病弱、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也为山城人民津津乐道。最后一集,梅老坎带着棒棒军,喊着号子,爬坡上坎的画面,也震撼了不少观众。正是这个群体,让山城显得丰富多彩。  

山城棒棒军(1997)

主演:庞祖云 Zuyun Pang/赵亮 Liang Zhao/王群英/仇小豹 Xiaobao Qiu/张新 Xin Zhang/谢先丽

导演:束一德 Yide Shu编剧:丁松 Song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