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版HERE--- http://www.mtime.com/my/littlejessy/blog/2924177/

到现在还没去查这电影的背景资料

在豆瓣上从E.BEART这里链接过来,又看到KK的名字才立即去看。

失落得可以。



导演对K.K.的诸多理解和同感表现得太明显,影片开始不久后我算是终于能确定原剧本的确是K的。。{K.K.逝世多年后跳出来一部他编剧的电影。。孤陋寡闻的我实在有些多疑。。不好意思~~}

然而就是由于导演对基氏的热爱过分执着,所以从头到尾甚至一个细节不漏,一句台词不差地做作着。用尽所有刻意的方式告诉全世界他对K.K.有着怎样的情感。


年少者对于年长者的爱慕,爱情还是性爱让恋爱中的人感到自我的存在,命运的偶然或者必然,上帝与信仰给人间带来的悲剧性,亲人或者爱人、生者或者亡魂对于个人精神究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谓人情在涉及到个人利益后怎样迅速变质……ETC.这些基氏自问一生的主题导演全都想要表达出来,于是每一个都是为了表达而表达,单纯地告知观众而不是让观众自己去体悟。

至于电影元素的运用上,就SHOT FOR SHOT得更不自知了吧。{PS.我只是客观发言。。对导演不带任何偏见。。}

这点相信看过K.K.大多数片子的观者都能够感受到。

《红白蓝》里充满命运感的教堂变成这里教师叙述命运偶然性是否存在的讲堂,

一路狂奔回家后对自己痴狂之爱变换态度的安妮 是《机遇之歌》威特克一开场就狂奔追赶自我命运的女性版,

让莎莲在火车的瞌睡中经过 一班班时刻,换过一次次光景,依然是威特克与火车站三次不同选择方式会带来怎样不同命运的复制{这点我可以很确信地说,是失败的复制}

甚至冬日街角的咖啡馆,安妮看着落地窗外的沉默、{参照《蓝》中的J.B.和《红》I.J.各自在咖啡馆中的情境}

以及她在教授毫不理睬离开后只剩她寂寞的背影和一地落叶{参照《红》或《双生》里Irène Jacob的冬日造型。靴子。裙子。大衣。冬叶。铁门。。不同的是安妮的裙子短一些。。。。。。}

如果觉得这样说是在生搬硬套。。那干脆就再多看一些好了。。

安妮在树干前落寞无声的表情{参照I.J.《双生》的结尾}

莎莲孤独对着镜头落泪的静默{参照J.B<蓝>的结尾}

苏菲和孩子们躲雨时仰头闭目祈祷或冥想似与上帝交流{参照I.J.《双生》开片不久维罗妮卡在雨中独自仰面对天空歌唱}

苏菲发现丈夫与情人通话后,丈夫去走廊尽头的窗口处为树浇水{参照A SHORT FILM ABOUT LOVE 中青年邮差汤马克在马格达家门外一条走廊尽头的窗前表白}


还有无名老人似乎无故出现的场景、火车外景飞速退后时变换镜头以换场的叙述方式、人们互相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通常换成一方透过窗口去{观看}另一方……………………etc。。

至于结局。。。乍看之下似乎很有深意

其实在莎莲回忆童年将一切揭晓时就完全可以料想到,我在最后四个女人的对质里是多么渴望导演能给出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但。。果然。。。“我不后悔做的每一个选择”,老母亲写出这句话的沉定就如同我相信结局会同我所料一般。。。倔强而又带一些怨恨与哀伤。。。


老母亲倔强她余生相当残疾的命她也依然挺了过来,并且和丈夫比起来,她依然是最后的赢家,母女终于团聚,而丈夫当年连三个孩子一个人的面都没有见就结束了生命,她在他生前(自以为)被他抛弃,死后就更是孤傲残活到了白发苍苍,用尽女人一生去艰苦证明自己是对的,其实,只是与自我的较量罢了

而她的怨恨与哀伤,这种恨铁不成钢、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相信是不用过多言说了。。。



至于我,默默地看到结局。。之所以也揪心,也倔强。。

因为一开头我就认定导演把握不住K.K.,而全篇更让我确定他沦于表面地诠释。。所以到最后我会任性偏执地以为——喏!我就知道!肯定是这样嘛……

于是也恨。。。恨这么好的本子和这么好的演员。。。多么可惜啊!!!
{起初最担心E.BEART,,有种好像她去和KK合作一样。。怕她演不好。。但一个是钟爱的法国女人,一个又是心爱的波兰导演,但最后她的表演高出我期盼的许多,许多,,尽管老了,丑了,,而至少在这片中,她真的演的很好}


这种恨之后,除了隐隐地心疼还能做什么呢。。。

要是K.K.还活着。。

要是K.K.来执导,哪怕与导演稍稍交流一下。。。

要是K.K.能看到。。。。。


。。。

。。。。。。

什么都不说了……什么都不可能了……

情狱L'enfer(2005)

又名:Hell / 命运里的美丽伤痕 / 地狱

上映日期:2005-09-23片长:102分钟

主演:艾曼纽·贝阿 / 嘉莲·维雅 / 玛丽·吉兰 / 吉约姆·卡内 / 

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 / 编剧:Krzysztof Kieslowski/Krzysztof Piesiewic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