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关于逝去与未逝去的青春梦想
作者/刘文

关于时间
十七天前,我最挚爱的好朋友从英国给我捎来了《帝国杂志》特别版,上面有《哈利波特》中16个主要演员的采访和照片,还有许多珍贵的片场照片,记录了他们曾经青春年少,神采飞扬,但最让我动容的是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的话,印在封底,黑纸白字,他说他刚从录音室出来,那是他最后一次以斯内普教授的身份说话,大屏幕上的闪回镜头是三人组十年前稚嫩的样子。他说感谢罗琳,叙述了这样一个漫长却又精彩纷呈的故事。
十五天前,我从悉尼飞香港,在狭小的机舱里彻夜难眠,因为Iphone没电所以被迫拿出老旧的ipod,然后发现里面下载了《哈利波特》前四部罗琳朗读的有声书。我高三的时候每天十点下晚自习,都会坐在妈妈的车上听他们的故事,喝外婆煲的爱心猪骨汤,她的声音曾经是忙到几乎要神经衰弱的我的最好慰藉。
十三天前,香港可以预定7月14日《哈利波特与死圣下》首映式的票,周围有许多哈迷朋友,可我却还是一个人定下了IMAX的电影票。我想我一定会在“全剧终”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莫名其妙。我想这是我一个人默默地喜欢着爱着的十年,岁月如此充盈美好,我并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十一天前,我在华纳官网上看到最后一天拍摄的视频,看到斯内普教授和路平教授鞠躬致意,斯内普教授照例甩一甩他帘子一般的黑发,袖手站好,虽然他确实比第一部发福了也老了不少。丹尼尔,艾玛和鲁伯特的三人组紧紧抱在一起,而饰演贝拉的海伦娜重重拍着巴掌。视屏结束我才发现我泪流满面。
九天前,我窝在被窝里用手机看伦敦首映式。一个在英国的朋友在广场附近扎了两天帐篷,依然没有抢到前排的座位,后来才知道很多人提早五六天就来了,兴致高昂地等在伦敦的冷雨里。一个澳洲的朋友肩负起了翻译的重任,把所有我听不清的采访都打出来给我看。所有那些令人尊敬的老戏骨都来了,他们难得出现在镜头面前,插科打诨,在红毯上给粉丝签名迟迟不肯离去。丹尼尔姗姗来迟,他和罗琳一起出现的时候,我听到排山倒海的呼喊,从耳机里隆隆地传来,于是我意识到我已经泪流满面。朦朦胧胧中,我听到丹尼尔说,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因为人们会带着这份回忆过完剩余的人生。
前天,我去看了《哈利波特与死圣下》的首映,国际广场的IMAX。我从来没有看到影院可以如此热闹,人山人海。我看到很多人举着电影票和大幅海报合影,我看到穿着丹尼尔百老汇新剧应援T恤,披着格兰芬多校服的女生举着魔杖摆姿势照相。我看到来自大陆的哈迷团体为了早一个月看到电影特意组团来到这里。排队入场的时候,有女生面对着写有“大结局”字样的海报突然就泪眼婆娑,当影院里灯暗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起立鼓掌。
今天,我大大费周章改签了回上海的机票,只是为了参加韦斯莱双胞胎饰演者的香港粉丝见面会。在堪称黄金地段的时代广场,搭起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和对角巷,竖着的大幅海报上签满了影迷的名字。虽然自以为早到了很久,却依然被挤在了外围,只能通过前面女孩子的相机取景框看到james帅气的脸。后来双胞胎走下了为大家签名,我突然看到james走到我面前,拿过我手里的格兰芬多笔记本,然后握住了一脸愕然的我的手。我被后面的人挤到贴在栏杆上,衣服从里到外湿了个透,我看着咫尺之外的james的脸,突然觉得整个少年时代都完整了。电影开始前,双胞胎说,今天是他们最后一天为哈利波特做宣传,就像台词里说的那样,Mischief managed,恶作剧完毕。

这个时间轴可以推进到2011年。那时的我学习钢琴和绘画,读诗词和奥斯丁的小说。爸爸说,最近他的同事的孩子都在看一本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书,也买来给我看看。
不以为然地翻开第一页的我,是不是预感到了,我接下去的十年,会从此与这个头上有着闪电疤痕的绿眼睛少年再也脱不了干系?

十年前,我拿到了第一笔零花钱,第一次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当年的电影院还没有翻修过,我们几个坐在老旧的红沙发上,吃三块钱的爆米花。
九年前,我负责班级的春游活动,力排众议在巴士上放了《哈利波特与密室》,于是一下子整个年级的人,都知道我是哈利波特的铁杆粉丝。
八年前,中文版上市得比预期的早,我的同桌早上得意地给我看她买来的书,而我竟然翘课立刻奔去学校附近的书店也买回来一本。那一天周围所有的人都在掩护我们看书,然后一个劲儿催着我们问结局,当我们说出小天狼星死了的时候,一片寂静。
七年前,我中考,错过了首映式和各种宣传活动,走出考场的时候,陪伴三年的闺蜜给了我一本宣传哈利波特的《看电影》杂志。她说是临别礼物,好在我们高中又分在一个班。
六年前,我已经成了哈利波特粉丝网的版主,那时候《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上市,网站上的人们说我们把这个先翻译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吧,于是竟然真的开始分工,翻译,校对,编辑,彻夜不眠。那是我第一次做和翻译有关的事情,而我直到如今还揣着成为翻译家的梦。当年创建的QQ群如今很少人说话,但群主姑娘发誓说不会解散,前几天因为最后一部电影的上映,许多人都浮出水面,原来大家的生活,都散落在五湖四海。
五年前,高中时代最后一场运动会上,我参加三级跳远,决赛的时候班级同学来送毛巾,上面印着哈利波特的头像。我说如果我会魔法就好了,施一个混淆咒,我就是第一名。当然我没有想到我最后真的运气好到拿了冠军。
四年前,我已经做好准备来香港。和一些写作的朋友聚会,然后威逼利诱他们陪我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首发式,打着哈欠等到凌晨十二点,送了一根可以吃的巧克力魔杖。当我降落在香港机场,第一眼就看到《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大幅海报。朋友们问我想不想家,我站在哈利波特的正下方,发了一个“还好”回去。
三年前,家里大扫除的时候整理出我收藏的七套哈利波特中英文书,妈妈问我要不要带到香港去,我说算了,那时我以为我失去了疯狂迷恋一样东西的能力。
两年前,我实习,第一次穿着衬衫去豪华的写字楼区上班,坐在办公室里与各种陌生人打交道。我下班之后去看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然后乘最后一班地铁回来。地铁里人很少,空调很冷,但哈利波特让我浑身沸腾。我从此明白时间能改变很多,也不能改变很多,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始终坚持自己的内心。
一年前,我面试结束后去看《死亡圣器(上)》,那是我人生最忙碌也最低潮的时期。我最好的朋友从英国给我寄来泰晤士报的特刊,名字叫《别了,霍格沃茨》。我没有想到的是,像中了魔咒一般,所有混乱的偏离的不幸的事情,在看完电影之后一切都好了起来。我得到了我面试的那份工作,也渐渐地在香港安定了下来。
直到最后一部电影也放完,海报上说,一切都结束了。结束了十年的等待,猜测,期盼。这十年里,哈利波特并不是我人生中最主要的东西,但它却像一条绳索,串起了生命中那些美好与激动的瞬间,我据此溯回而上,想起生命中那些无知又轻狂的少年时光。

关于爱和梦想
有人写信问我,最喜欢什么书?
我说我很喜欢奥斯丁笔下的英伦爱情,我最爱曹雪芹文章里的精雕细琢,我苦恼的时候会阅读泰戈尔的诗集,但,等一等,其实我最爱的是《哈利波特》。
对方很诧异,问,为什么?
我想了想回答说,或许是因为,在我还是非常单纯轻信的少年时,哈利波特教会了我简单地爱,和大胆地去梦想。于是我成为了一个非常没有警惕心的人,喜欢经历新奇的事情,喜欢结交陌生的人。但命运给我的回报是让我认识了一个个性格和思想都迥异,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却会在我困难时伸出援手的朋友们。我成为了一个非常会做白日梦的人,我一直希望周游世界,我一直希望写专栏写书,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然后单靠我自己的打拼立足下来。哈利波特让我冲动地迈出了许多第一步,然后发现,很多事情,只要去做了,诚心实意地踏出第一步,总会得到回报。

爱和梦想是整套书的主旋律。

我记得大战前,弗雷德和乔治露出惯常的顽皮笑容,一个碰了碰另一个人的胳膊,问:“准备好了么?”就像他们每一次恶作剧完毕后露出的笑容一样;就像他们骑着扫帚英雄一般飞出学校的大礼堂一样;就像他们分发玩恶作剧糖果然后袖着手臂看热闹一样。电影里下一个给他们的镜头,就是生死相隔。
我记得在伏地魔军队迫近的时候,卢平和唐克斯分别伸出了他们的手,够了好几次却差点没有够到。他们的儿子刚刚出生,但卢平却依然坚定地站在墙头,告诉金斯莱,决定胜负的,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决心。让人动容的是,在检查死者时,他们两个人的手,依然碰在一起,十指张开。卢平告诉哈利,他的儿子,终有一天会明白父母是为什么而献出了生命。
我记得在密室里,洪水退去,罗恩和赫敏的亲吻,他们在彼此身边这么多年,却刚刚明白了对彼此的心意。他们想相知相爱长长久久过一生,却愿意站在哈利的身后,甚至和他一起走过死亡的道路。
我记得在大战开始前,早已白发苍苍麦格教授豁然挡在哈利波特面前,她一脸庄严地施下了那个“早就想尝试”的魔咒,她带领城堡里的盔甲,禁林里的动物,和所有的老师学生一起奋战,她在快要失守前为学生们争取逃到防御圈里的时间。
当然,说到了家人之间的爱,情侣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再大而化之到对整个巫师社会的爱,我们又怎么可以遗漏斯内普教授呢。

我在第一部的时候并不喜欢这个教授,他穿着禁欲的黑袍子,有着油腻腻的黑发和大大的鹰钩鼻,他说话都是冷冷的,走路的时候会刮过一阵地窖里的阴风,他总是和我最爱的小巫师哈利作对,他说名气并不能代表一切。看到赫敏烧了他的袍子的时候,我和周围的朋友拍手叫好,是的,虽然最后的坏人是奇洛,但是谁又会喜欢大蝙蝠斯内普呢?
饰演斯内普的艾伦里克曼一早就知道了教授的最终结局,所以第三部里面多出来教授在狼人面前保护三人组的场面。我看到他的袍子猎猎飞扬,面部的轮廓竟出奇地坚毅,但是那一部里面蒙冤平凡大放异彩的是小天狼星,斯内普则依然刻薄,苛刻,不近人情。
到了第四部末尾,斯内普教授准备好了,再次出发成为校长的间谍,他依然是黑袍子,虽然电影里面的他看起来更疲惫了些,或许头发也更油腻了些。他时时刻刻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但是他的功劳,却被他一身的黑色紧紧裹挟起来。到了第五部, 我在冥想盆里看到了他的童年,孤单,自闭,被歧视,被捉弄,被所有人排斥,不讨老师们欢心,最可悲的是他唯一的朋友竟然爱上了自己的死对头。我开始想到原来他的高傲和孤独只是为了隐藏自己那沉痛的过往,他原本可以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但他生命里唯一的阳光,却被他亲手关上。
第六部里,人们有多恨他杀死了校长,在第七部里,便会有多为他伤心。他曾经也可以坐在山坡上,为心爱的女孩变出一朵雏菊。他也可以躺在草地上,不用在乎光阴有多漫长。但因为一个愚蠢却不能挽回的错误,他亲手葬送了心爱女孩的生命,尽管他已经匍匐在地祈求过,已经痛哭流涕地忏悔过,尽管他失望他恐惧他绝望地愿意付出一切,但一切早就不能挽回了。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所以他选择活在自己营造的黑暗角落,他选择活在无止境地愧疚和不断的救赎中。他甚至不愿意让哈利知道自己对他的好,虽然他会毫不犹豫地为这双绿眼睛交付出性命。
他的一生,从来没有荣誉,赞美,鲜花,掌声,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的伟大,不知道他在整场战争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麦格教授骂他是“懦夫”的时候,很多人都流行了眼泪,因为他恰恰是“懦夫”的反义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勇敢的男人。
他从没有找到归属感,他曾经效忠的黑魔王只是在利用他,他后来追随的校长觉得他的灵魂不如一个六年级的学生重要,他只为他自己而活,自私地保存所有的秘密和记忆,如果不是为了帮助哈利完成最后的任务,骄傲如他,又怎么会把自己最隐秘的伤口暴露在空气中。
他间接害死了自己最爱的女人,被迫杀死了自己最尊敬的长者,最后还要将自己倾尽所有来保护的男孩送上绝路。他一生中唯一的慰藉,或许是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看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眼睛,他说:Look at me,然后转过头去,停止了呼吸。
哦,不,他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人,他还是刻薄的,偏执的,但他还无疑问,用他执着的漫长的爱,回报了这个世界。当他召唤出银色的母鹿,说出那一句:Always的时候,他比校长,甚至那个英雄男孩哈利,更值得人们的眼泪,和发自内心的尊敬。

有了爱,才有了故事童话一般的结局。
而因为梦想,那些毫不起眼的人才能一步步走下去。就像哈利波特那样,从一个戴着圆眼睛对巫师世界一问三不知的十一岁少年,变得勇敢,坚韧,博爱。他鲁莽过,犯过错,却依然愿意往前冲,愿意相信别人,愿意交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和小说里的每个人一样都是不完美的,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看到十一岁的罗恩在车厢里找到十一岁的哈利的时候,谁有能想到,这个苍白的小男孩,红头发的鲁莽少年,和那个骄傲的棕色蓬蓬头姑娘,他们三个人,会创造出如此波澜壮阔的奇迹?
十九年后,他拥着小儿子阿布思冲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时候,全场响起了温馨的笑声,还有经久不息的掌声。
因为有爱和梦想,所以,all was well,一切都好。

关于成长

在一个演讲比赛中,我说成长就是我曾经最爱那个圆脸大眼,系着红色条纹围巾在皑皑白雪里放飞猫头鹰的男孩,可现在,我却会为艾伦里克曼这样的老戏骨,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转身的气魄所倾倒。
观众们哄堂大笑,好朋友拍着我的肩膀说我从“正太控”进化到了“大叔控”。
担任评委的老师私下找到我,她问我有没有读过叶芝的《当你老了》。
原来成长就是你不单单会沉迷于外表的光鲜亮丽,你还懂得欣赏内在的善良,淡定,从容,坚韧等各种品质,你能够明白时间是怎样划过了你的皮肤,而时间又是怎样变成另一种风华正茂。

大学之后再读哈利波特,魔法魔药,扫帚和龙,正邪大战已经不再那么吸引我的眼球,可我每次阅读都会觉得那些人物在我的心中逐渐丰满充盈起来。
故事中那些无所不能的英雄,最后也纷纷被拽下神坛。那个注定要打败黑魔头拯救世界的小男孩,他经历了一段颇为暴躁的青春期,他冲动,鲁莽,他因为对斯内普教授的私人偏见便固执地不肯好好学习大脑封闭术,他因为自己的猜测便带领伙伴们去魔法部涉险,最终目睹了唯一亲人教父的死亡。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邓布利多校长,在第七部里被暴露出亦曾有过学习黑魔法的黑暗经历,亦曾经是个懦弱的没办法负起责任的人,他甚至还可能杀死了自己的妹妹。放眼望去,我们还能看到詹姆和小天狼心少年轻狂时候的傲慢无知,罗恩偶尔的懦弱和背叛,赫敏年少时的书呆子习气。
故事中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最终也都有了一个光辉的结局。尽管纳威还是做不好一锅魔药,但他把炸掉坩埚的本领用在炸桥上。他在最后一部蜕变成长,变得有主见又有担当,他能够只身站出来挑战伏地魔,并且在最关键的时候斩杀了纳吉尼。阴郁的斯内普教授被证实内心是温暖而光明的,虽然他还是刻薄不尽人情,但他所有默默无闻的奉献,和他漫长时光里忠贞不灭的爱情,打动了无数粉丝的心,亦成了电影中的头号催泪弹。还有第二部里总是惹来麻烦的多比,以对一个家养小精灵来说最体面也最伟大的方式死去,而总是和波特作对的德拉克马尔福,在关键时刻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哈利波特,总会让我想到现实社会,它永远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在其中掺杂了太多的灰色地带。就像我辗转了好几个国家,每次要融入一个新的社会和文化总是让我苦恼不已。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毫无预警地见识到各种事情,生活中遇到困难,感情上遇到挫折,在梦想和残酷现实间挣扎,或者仅仅是该不该信任一个人,到底要接受那一份工作——所有的选择都没办法区分对错,但一旦决定,就再也不能回头。我总会说是我从一个尖锐敏感的少女成长为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懂得接受人性中所有的阴暗面,但相信每个人心底的温暖和敞亮,很乐观,很轻信,很善良。我并不说我成长地多么完美,却颇能够适应新环境,也总是可以达成看似遥远的目标,我后来想想到底是从何时发生的如此变化,却发觉原来是哈利波特在我的整个少年时期为我上了这样一课。

成长的过程里,我亦因为哈利波特做过不少的英伦梦。幻想自己有一天能走在伦敦雾蒙蒙的街头,路边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电影里能去到魔法部的红色电话亭。街上行走的男子都戴着礼帽,穿着长风衣和马裤,走路的时候衣摆会像斯内普教授那样翻滚。男孩女孩都有着清澈的蔚蓝双眸,穿着电影里那样的白衬衫,像模像样地系着条纹领带。
我也是因为哈利波特的缘故,迷上了艾伦里克曼,加里奥德曼,玛吉史密斯和海伦娜等一票儿英伦老戏骨。我想起很多个夜晚,做完了作业之后在关了灯的宿舍里看英国电影——没有什么打斗场面,也没有什么爱恨情仇跌宕起伏的起承转合,就像早晨起来拉开窗帘,看着阳光照射沾满露水的草坪一样,总是温润美好,淡雅如菊。相对于好莱坞一个个青春逼人的甜姐,我更爱玛吉史密斯皱纹里潜藏着的韵味,她一举手一投足的气质,眼神里的或凌厉或温柔,扮演不同人物时迥然不同的气场。相较于卷着舌头的美式英语,我可以听艾伦里克曼朗读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听一整个晚上,他的声音就像午夜时分的天鹅绒,像融化的热巧克力,像琴弦划过大提琴。他的吐字圆润饱满,那副低沉沙哑的好声音,即使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性感万分。
后来我长大了,知道伦敦早就摆脱了“雾都”的名号;因为手机的普及红色电话亭已经鲜少能看见;英国除了有绅士还有很多花花公子;当年的正太都长大了结婚了头发也逐渐稀少了;而那些穿着校服的少年,看上去也不再是我的幻想中的模样。我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因为各种机缘巧合错过了圆英国梦的机会,但我知道我真正的想法是与其看到时间在现实世界里多么残酷,不如让美好在幻想中永存。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哈利波特,我的成长过程将会怎样。我或许还会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但会永远失去那些因为哈利波特而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朋友;我或许还会进现在的学校,现在的单位,但大约没办法从容面对各种困难,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或许还会写专栏,但如果不是罗琳阿姨告诉我,一名优秀的叙述者到底具有多么巨大的能量,我或许不会坚持用文字温暖人心这个卑微渺小的梦想。

尾声

我一直坚信邓布利多教授会给我寄来一封入学通知书,只是中国这么大,寄信的猫头鹰一定是迷路了。
我一直觉得扫帚可以飞,我甚至给家里的扫帚修剪形状,并且因为试图用鞋油给扫帚上光而被妈妈敲了好几个毛栗子。
我一直梦到自己是哈利波特,是罗恩,是赫敏,或者是哈利波特远方的表妹。慢慢地我开始觉得,哦,哪怕是那个总是炸掉坩埚的纳威或者傲慢自大的金发马尔福少爷也行,只要让我能参与他们的魔法和生活。
忘记是哪一天,我开始意识到墙角的扫帚永远都不会飞,猫头鹰永远都不会到来,而故事里的战争和死亡,也不再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但魔法一定还是存在的,要不然,为什么呼啦啦的一下,我就成熟了,长大了,我走过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成为了写字楼里的会计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十年之后,放眼望去,依然有那么多人走在我的周围,我们依然笑着,闹着,我们记得所有的咒语,我们拥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我们也总会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彼此身边。
哈利波特是礼物,在我们最天真年少的时候,因为有它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前行变得更有动力和毅力;我们的梦想,变得更加绚丽和多彩。除了谢谢有他陪伴的十年,我竟想不出更多的溢美或煽情之词。

就像罗琳阿姨说的那样,无论未来的道路走到多么远,霍格沃茨永远在等我们回来!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2011)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2(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下)/哈7(下)/哈利·波特大结局

上映日期:2011-08-04(中国大陆) / 2011-07-15(美国)片长:130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Daniel Radcliffe/艾玛·沃森 Emma Watson/鲁伯特·格林特 Rupert Grint/海伦娜·邦汉·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艾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汤姆·费尔顿 Tom Felton/邦妮·赖特 Bonnie Wright/朱丽·沃特斯 Julie Walters/迈克尔·刚本 Michael Gambon/伊文娜·林奇 Evanna Lynch/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克蕾曼丝·波西 Clémence Poésy/詹森·艾萨克 Jason Isaacs/海伦·麦克洛瑞 Helen McCrory/马修·刘易斯 Matthew Lewis/梁佩诗 Katie Leung/约翰·赫特 John Hurt/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娜塔丽·特纳 Natalia Tena/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大卫·布拉德利 David Bradley/罗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

导演:大卫·叶茨 David Yates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相关影评

g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