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遗憾的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关注了所有好莱坞所热衷于关注的元素:“主线情节”、“终极对决”、“爱情故事”,而恰恰忽视了书中最强调的(按邓布利多的话来说)“爱、忠诚与纯真”。
下面只举一些部分: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七部书最棒的部分在于丰满了两个人物——阿不思·邓布利多和西弗勒斯·斯内普。电影没有忽略斯内普的人物形象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其感人至深,还不如说这是主线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相比之下,邓布利多的故事这种支线情节就显得无足轻重而被忽略了。于是阿不福思在酒吧中那一段关于自己哥哥和妹妹的话就显得相当无厘头了,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这样的删减,直接导致第七部中最重要的剧情之一——哈利对邓布利多的情感起伏和邓布利多在整个七部曲中的形象完整性(或者说邓布利多一生关于圣器与亲情之间的救赎)消失殆尽。人们也无法通过电影体会邓布利多这个人人性的坚强与脆弱这种矛盾的统一的完整性。这种删减很是遗憾。
再来说“终极对决”,很显然,罗琳在书中对终极对决的描述很难让任何一个好莱坞导演满意。书中的对决极其短暂,一共也只有两个咒语,从书中的描述来看,这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事。画面也许足够华丽,但是时间毕竟太短。于是大卫耶茨很果断的把这么一瞬间的画面拉长成一系列肉搏和哈利抵挡了无数伏地魔的咒语的追逐战。且不说最高深的魔法对决最后要用肉搏来解决的可笑,就是哈利抵挡伏地魔的咒语这一情节也缺少逻辑,仅从电影中的情节来看(虽然书中并没有这个情节),伏地魔一个咒语就击碎了所有霍格沃茨教师联合的防护咒(而这是无数食死徒都毫无办法的),哈利显然不可能正面挡得住伏地魔的咒语(从书中看只有邓布利多有这个本事);如果考虑到老魔杖的归属问题,那么只要哈利愿意,从第一个咒语伏地魔就应该失败(所以书中伏地魔最后只有机会念一个咒语)。因此,从正常的逻辑来看这部电影,我们只能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哈利之所以没有第一个咒语就让伏地魔倒下,是他想留着伏地魔多和他多肉搏一会儿……
上一段我之所以详细分析其中的逻辑问题,是想指出好莱坞电影这样一个缺憾:电影更关心的是大boss在一连串华丽的画面之后被打倒了,而不是大boss为什么死了。虽然在大多数的电影中那些华丽的画面可以很好解释这一为什么,但对于像《哈利波特》这么一部关系过于复杂,原因如此深奥的作品,华丽的画面什么也说明不了。而电影恰恰错误的将高潮的位置选择在了终极对决,而在书中,真正的高潮是哈利走入禁林时复杂的情感,邓布利多在国王十字车站的话,和哈利和里德尔在礼堂中绕着圈子说出的话。这些对话明确的指出了,伏地魔的死不是因为(像电影中说的)哈利的魔法力量足以与之匹敌和他在打斗的时候因为魂器被毁分了神(这样的失败原因未免太俗套和低级了),而是(又按邓布利多的话来说)伏地魔因为贪婪、无知和残酷所做的事情,换句话说,是爱和牺牲这种最高深的魔法(而不是那些能被特效表现出来的魔法)击败了伏地魔。这是书中相当感人的部分,可显然,对话、心理活动和不能用特效表现出来的魔法是极不招好莱坞导演们喜欢的,也因而造成了上文所述的混乱与缺失。
说到心理活动,另一处超感人的地方也被删去。就是哈利穿着隐形衣穿过礼堂,明知自己必须死去,却不得不穿过自己爱的人们。他矛盾的心理正是人性最坚强,最感人的地方。书中有这样的描述“也许,他内心某个小小的角落里希望有人感觉到他,看见他,阻拦他,但是隐形衣一如既往的完美、纹丝不漏,他很轻松地走到了门口”。没有人不惧怕死亡,这种人性的必然,却恰恰映衬出哈利的坚强与勇气,是他的爱支撑了他,让他“以极大地毅力强迫自己往前走”。遗憾的是,出于上文已经叙述的原因,这段也被删掉了。
好莱坞热衷于爱情故事和个人英雄主义,而最终忽略却了人性,这一点在这部片子里有着强烈的体现。最直接的显然是哈利和金妮接吻的镜头。在书中,哈利明确的知道任何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都会身处巨大的危险当中,而且又是在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这样的镜头是不会出现的,哈利也不会允许因为自己给自己爱的人带来危险。同样的,电影中哈利似乎一直知道自己是个魂器,似乎导演认为这样能使 哈利的英雄形象更为高大。然而,邓布利多说得好,哈利不能提前知道“不然他怎么有力量去做它必须要做的事情呢?”而哈利自己也“坚信邓布利多希望他活下去”。这是人性的必然,知道自己必死的人,是不可能有四处寻找魂器的勇气的。
由于各种删节和精简,电影中不得不出现许多很冒傻气的画面来描绘因缺少交代而难以理解(至少对于没看过书的人)的事情。比如邓布利多对斯内普说了至少三遍哈利必须死去,而这,如果有一切的铺垫,任何人都能在邓布利多解释哈利身上那片灵魂时一眼看出。然而,电影必须直白的说三遍,怕观众无法理解下面情节的发展。另外,哈利在国王十字车站要问自己母亲的守护神,和斯内普的守护神的形状,这显然是很傻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守护神的模样呢?显然又是怕观众理解不了在邓布利多办公室里那最感动的一幕。再有,哈利最后撅了老魔杖这显然是傻中之傻的情节,如果老魔杖可以撅,那邓布利多早就撅了,或者(这个情节只在书里有)在哈利明确表示自己不想要老魔杖的时候,邓布利多的肖像可以直接告诉他撅了老魔杖。电影显然又是直接选取了观众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述,而抛弃了什么“不败而亡”导致“魔力消失”这样难以理解的老魔杖处理方式。况且,哈利最后根本没有修复自己的魔杖,那么按照电影的逻辑只有两种解释:一是他一直用着德拉科的魔杖,这显然是极不舒服的;另一种是他认为做巫师实在是太累了,决定回去继续被达利揍……
最后还有一些小细节要吐槽一下。首先,打斗的场面显然太过单调,就是攻方发红色(是的,连颜色也被定死了)的咒语,而守方用透明的咒语挡,这显然有一些低级了。导演何不借鉴一下书中的描述呢?邓布利多和伏地魔在第五部的那场打斗和麦格和斯内普在最后的那场打斗都是相当好的借鉴素材,拍出来肯定比现在的精彩得多。还有就是伏地魔对所有人讲话的声音怎么是那么嘶哑,我觉着高亢洪亮才更有效果。最后一点是伏地魔在进入霍格沃茨之后那个笑声实在是太Q了,听着令人……是吧,很不和谐。
最后呢,我想说上述缺陷显然是不能仅仅用“时间有限”几个字来推脱的,因为既然有这么多时间来描写肉搏战,那么就不能说没有时间来叙述一下前因后果。况且诸如炸桥那一段子虚乌有的情节,明显是为了场面和所谓的幽默而设计,删去不要也不是不可;而霍格沃茨的各种防护咒的施放也显然是为了场面,很是拖沓。
诚然,考虑到电影的时间,不可能所有细节一一描述,适当的删减可以理解。比如在霍格莫德哈利等人闪进酒吧,阿不福思和食死徒的周旋那一段的删节就做的很漂亮。电影显然不需要罗里罗嗦的什么“山羊冒充牡鹿”(虽然在书中好像很有深意)。但这不代表能随意删节!
总之,我觉着这部电影远不够好。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2011)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2(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下)/哈7(下)/哈利·波特大结局

上映日期:2011-08-04(中国大陆) / 2011-07-15(美国)片长:130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艾玛·沃森 / 鲁伯特·格林特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导演:大卫·叶茨 /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相关影评

g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