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是手写的。时间是上周日。因为学习不能上网,所以等到现在才发。
很庆幸自己有在每一本书上写下购买日期的习惯。
2006.2.2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虽然现在算来也有五年,终究是羡慕那些拥有十年的哈迷。而且当时《混血王子》已经出了,只需等着最后一本书和后四部电影。只是依旧羡慕他们十年一点一滴的等待。
其实第一次接触哈利也挺早的,大约是在02年吧,也是放暑假(不过是小学二年级的)某天下午在家闲的无聊,就租了《魔法石》的碟来看。怎知我当初太小,年少无知,开头完全没弄明白...看到魁地奇比赛的时候,觉得无聊就爬到床上睡觉去了(当时一定摔到头了...),电影当然也是不了了之。直到四年后买了第一本书,这段记忆才被我挖掘出来。现在想想真是后悔万分。
后悔。
之后的过程也不必多说,总之在看完最后一面的时候就陷进去了,那时哈利还没出场呢...只有“正常”的德思礼一家。再后来就有了前四套DVD,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真正到电影院去看的第一部哈利波特电影是凤凰社,六年级暑假。还记得那天早早的跑到万达门口等开门,第一个冲进去,买到了第一场最中间的位子;几个礼拜后又去看了一遍,看到粉红色的乌姆里奇时依旧牙痒痒。第一个,两遍,成了我的惯例。怎奈惯例被打破了...死亡圣器(上)是周五上的,两天后才坐在电影院...周六补一天课的伤不起...
好像废话了很久...
手边厚厚的一摞书。即使放在书架上,也是在最中间的位置,我一扭头便可看到。
我力量的源泉。
每过一段时间——长短不定,都有一种重新看一遍的冲动。最近的一次是高二的某次月考前,复习的每个晚上都会看死亡圣器,几天下来几乎把整本书都看完了。那次全班第一...
我精神的支柱。
无法想象五年来没有哈利波特的日子。事实上没有什么是陪我走完了这五年的——并将一直陪我走下去。刚刚在时光看了怀旧特辑,哭了。我想也许我八月四号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也会哭,也许我会坐到片尾制片表全部结束才起身离开。看完上的时候哭了,因为多比;不过现在想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想到只剩最后一部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从前从来没有想过哈利波特会完结——感觉它是一直在那,不曾离开。书结束了还有电影,电影结束了——只剩回忆?
不,霍格沃茨永远为你敞开大门——即使终将完结,那也只是物质上的,哈利波特已经真真正正的融入了我的精神。就像荞麦的《为什么哈利波特是了不起的青少年文学作品?》里所说的,“它从不吝于提起死亡......对于种族平等的追求;朋友间的互相谅解与支持;教育最本身的意义在于教出何种人而不是教出何种本领......”这些都是它给我的。既然已经融入内心,罔谈再见。
《真爱至上》里休.格兰特有一句台词:我们有莎士比亚,丘吉尔,披头士,肖恩.康纳利,哈利波特,贝克汉姆的黄金左脚——贝克汉姆的黄金右脚。看,它无处不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
忽然想起初中班主任一次对我说:“你的什么哈利波特该放放了,它让你失去了接触更多优秀作品的机会...”虽然她是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师,我笑了,斯内普那种嘲讽的笑。
她不懂。光球永远都在我心里,我能感觉到它,热乎乎的。
事实上在整个系列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罗恩,不像哈利那么出众,不像赫敏那样聪慧,只是平凡,却是忠诚。三人组曾经让我对友谊深信不疑,只是现实总是现实。
还有一点遗憾就是一直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喜欢哈利波特的朋友,周围的朋友总是不能全部倾诉。可惜。
说了一些很零散的东西。不是影评。
最后,对不起,不能和你及时说再见。
其实,永远没有再见。
p.s. 复旦大学有哈利波特迷协会!!要努力的默默飘过..高考考得好还能去英国
——分割时间的地方,诞生于此的哈利波特永远没有黄昏。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2011)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2(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下)/哈7(下)/哈利·波特大结局

上映日期:2011-08-04(中国大陆) / 2011-07-15(美国)片长:130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艾玛·沃森 / 鲁伯特·格林特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导演:大卫·叶茨 /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相关影评

g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