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主题,许多人都评论过,而且都大同小异,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前几天看《看电影》,里面说到《大象》,说前一个小时的剧情用监控录像的画面剪接也能表现——对,内容可能是能表现,但是传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漫长的一个小时,镜头长时间地跟随着不同人的背影行进,其中只展现很有限的剧情,这样的镜头,就是一个游离在学校当中的人的眼睛,这个人是个彻彻底底的旁观者,而且异常地沉默,当画面放映出来的时候,这个人的所见即观众的所见,而观众也便成了那个彻彻底底旁观的沉默者。
我想没有人可以把漫长的步行拍的比格斯.范.桑特再好了。
于是他成功构建了一场恶作剧,参与游戏的观众都被无情地玩弄,在屠杀来临后坐立不安,遮面惊呼,最后被折磨得惊恐和绝望。说到底其实是很简单的手法:先抑后扬,漫长的跟随和急促的死亡的对比。


影片有几处特别的地方,导演表达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1. 浴室里的拥吻。

“我还没有吻过谁,你呢?”一个少年说。于是两个少年相吻,一人用手揽住另一人的上臂,有点拘谨。这个吻令人神伤——他们并不是GAY,只是十七岁他们选择去毁灭,选择放弃剩下的人生,在此之前,要简单地、却庄重地了却一个小小的愿望。
他们很平静,包括杀人的时候,仿佛排演无数遍后的冷静。


2. BENNY。

黄背心的黑人少年,屠杀开始后,前半段无赖式的跟踪镜头开始展现一个全新的人物,这个人在屠杀开始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不断不断稳步地走着,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他与持枪少年出现在一个镜头中的时候,相信许多人都希望他能立即做些什么,比如像个英雄一样制服恶棍拯救学校,而他只在短短一瞬间就被无情地射杀了。
他出现的时候,正是观众开始紧张的时候,影片一边展现着屠杀的场景,一边跟拍BENNY的背影。观众的眼睛被摄影机带领着,走在他的背后,试图去寻找,去制止,而这个想法被瞬间毁灭,绝望的感觉重重扑来,令人脑中一片空白。没有这个少年的出现,影片的冲击力恐怕要小许多。此处便是导演的高段了。


3. JOHN。

这个角色有安排的必要吗?是的,这个角色非常非常重要。他是影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穿行于这个学校之间,乍看之下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他有令他觉得懊恼的父亲,他处理着一些麻烦的事情,但是显得成熟、冷静。关于他的具体的事情影片没有交待,我们只看见他走进空教室,独自掩面流泪,一个女生上前询问,然后在他颊上轻吻一下就离去。后来当他看见两个持枪少年进入学校,他四处奔走,告知大家会有危险发生。他的行为,和两个持枪的少年产生了一个可以比对的关系。
青春时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接近崩溃的焦虑感,我们变得情绪化,我们浮躁了起来,这个时候有的人懂得自我治愈,有的人选择了毁灭。影片没有交待ERIC和ALEX疯狂屠杀的具体动机,相信学校的老师同学和他们不会有什么惊天的仇恨。十七岁离我挺远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会折磨得我心神不定,那是个躁动的年纪,如果那时候给我一把枪,我也不知道我会做什么。


导演所重点表达的并不是军火问题,弹药毁灭了生命,而,是什么毁灭了青春?



大象Elephant(2003)

上映日期:2003-05-18(戛纳电影节) / 2003-10-24(美国)片长:81分钟

主演:阿里克斯·弗罗斯特 / 约翰·罗宾森 / 埃里克·德伦 / 伊里斯·麦康利 / 

导演:格斯·范·桑特 / 编剧: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大象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