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讲,《大象》不是一部让人愿意再次观看的片子。

当然,这不是因为片子太烂,而恰是因为导演把一出悲剧描摹得如此真实。

那些浸透阴霾和昏冷的鲜艳色彩,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心痛;而在影片结尾看枪手指着学生情侣进行“点豆花”游戏,绝对是一场痛苦的煎熬。

成功制造出这些不快体验的导演是格斯·范·桑特。在这部没有剧本的影片中,他近乎完美地诠释了长镜头的作用。

桑特曾经说过:“我非常喜欢运用长镜头,让摄影机跟拍剧中人物,但我不知道为何如此。”无论桑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谦虚还是真诚,长镜头都帮助他在《大象》中成功表达出了那种刻意的超然、理性和冷静,成功把纪录片的感觉带入了故事片中。

长镜头可以避免将原本完整的时间和空间体系切割得七零八碎,也可以避免过于直白地表达导演的主观意图。而桑特在《大象》刻意营造真实感,就像悬疑小说的作者在仔细勾勒他笔下故事背景。无论情节如何离奇,作者总希望笔下的人物和事件看上去是真实的,因为只有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才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镜头背后的桑特异常冷静,但却总能成功操纵观众的情绪。他总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对人物进行多角度拍摄。这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现场感”,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也起到了类似蒙太奇手法的效果——镜头虽然是连续的,但由于拍摄角度总在发生变化,同一个镜头内部关注的焦点总在变化,在同一个长镜头内部,也不断出现着对比和冲突,传递着导演的某种情感。

如果说经典的蒙太奇是利用短镜头的快速频繁切换,表现同一个时间和场景中不同人物或环境的变化,那么桑特在《大象》中使用的手法,不妨可以被视为“长镜头的蒙太奇”——通过长镜头的切换,桑特讲述了不同主体在同一个场景内的不同表现,将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不同事件用摄影机重新组合,这既使得影片的故事情节合理而丰满,又通过不断制造悬念吸引观众注意。

这样多角度的、运动变换的长镜头,就如同悬疑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在《大象》刚开始的半个钟头里,他同时开启了数条线索。通过长镜头的切换,桑特成功地分头讲述了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几个故事,并最终让这些线索围绕枪击事件编织起来,构成一个逻辑清楚地连贯整体。这样,《大象》虽然始终充满悬念,但又能做到结构严谨完整。

桑特的长镜头中没有废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桑特虽然不能给长镜头里的对象直接加上形容词和副词,却依然能用长镜头里的风景物来左右观众的心情,因为这些风景充满了象征和隐喻。

在桑特的长镜头里,反复出现着校园内外的优美风景和鲜亮色彩。但在这富于青春朝气的场景之上,却总笼罩着无精打采的惨白天空。天上涌动的浮云,既交代着时间的变迁,也营造着影片的氛围。而当惨淡的阳光终于被翻涌的浮云完全遮蔽时,校园里响起了让人心碎的枪声。

在同一部影片中,桑特既成功地渲染了青春的灿烂,又成功地使用赤裸裸的冷酷摧毁了观众心中那片美好的憧憬;不仅能够把业已逝去的残酷还原得如此逼真,更能用真实的残暴无情嘲讽观众心中对花样年华的经典定义。而在这些看似冷酷和绝情的长镜头背后,桑特通过他那炉火纯青的叙事技法,反复叩问着每个观众的良心:谁将花园变成了坟场?谁又把天使变成了恶魔?

大象Elephant(2003)

上映日期:2003-05-18(戛纳电影节) / 2003-10-24(美国)片长:81分钟

主演:阿里克斯·弗罗斯特 / 约翰·罗宾森 / 埃里克·德伦 / 伊里斯·麦康利 / 

导演:格斯·范·桑特 / 编剧: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大象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