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的一所普通的高中校园,John试图逃课但被酒醉的父亲送回学校,被校长说教了一顿,Acadia安慰了他;Acadia与John聊过后,去社团参加讨厌同性恋的议题;Elias在校园外拍了一对情侣散步后,回到学校准备他的摄影展览照片;帅气的Nathan和女朋友Carrie在走廊亲密地走在一起,被旁边的三个女同学聊着八卦;有点书呆子气的安静女学生Michelle今天又受到同学排斥,闷闷不乐地来到图书室做兼职……一切跟往常一样,似乎又是普通的日子,他们丝毫不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可怕的事情。几十分钟后,Eric和Alex按照事前的策划携带枪支弹药回到学校,冷静地玩起了杀人游戏,Elias、Michelle等同学一个个命丧其手下。

这部2003年电影《大象》,是导演格斯·范·桑特根据1999年4月在美国发生的科伦拜校园枪击案改编,以伪纪录片形式拍摄的电影。那次事件之后的几年,美国又发生了多起校园枪击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性向歧视、枪支管控、暴力电子游戏、青少年犯罪心理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在此之前,这些问题犹如“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人们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和漠视,避而不谈。电影的片名也喻意于此。

是什么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校园里遭到同学的欺凌和冷暴力对待?学校和教育者的不重视或不当处理?家长和家庭教育的缺席?两名高中杀人犯的精神问题?导演没有给我们回答,电影的镜头像一个窗口,冷静地给观众展示这间高中发生的事情。

电影的拍摄手法十分特别,导演挑选几个人物为主要观察对象pov,大量运用长镜头,追随跟拍他们的运动,以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多线性叙事,而情节又互相交错重叠,使到相同时间里产生的事情在各个pov视角中再现和重复,使时间仿佛进入到无限的轮回之中。影片前60分钟展示的这些看似无意识发生的琐碎校园日常,其实都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伏笔。对于逐渐麻木的成人来说,这些高中生活比较单纯和平淡,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他们有着这个年龄特有的青春向往,敏感、孤独和叛逆。所以当影片的最后发生了枪击事件时,回过头来想一下前面的内容,才意识到这个偶然的事件有着必然的原因。

John与父亲开车回学校的途中,谈论了打猎和枪。他被校长McFarland先生训斥,一个人偷偷独自流泪。
Elias喜欢的摄影,往往代表一种对陌生人的强力介入,而相机也像枪一样瞄准了人。
Nathan被女学生憧憬,他的女朋友Carrie则被嫉妒,Carrie曾经为了Nathan掌刮了其他女同学,表现了恋爱中的占有性和排他性。
旁边的三个女学生B、J和N谈起了他俩的八卦,其后她们又谈论起遭到父母的干涉私聊的话题。她们之间也并不和谐,会为了证明彼此的友谊而吵架。
Acadia参加同性恋联盟会议,讨论在街上如何分辨出同性恋者。被这种目光注视的话,是否有些不尊重LGBT群体呢?
Michelle发型老土、性格内向、自卑,对身体感觉害羞,是个书呆子类型,因而被其他同学背地里耻笑。

枪手之一的Eric,在课堂上被同学扔蛋糕,对于欺凌和排挤他选择默默承受,Nathan与Acadia等同班同学则冷眼旁观。这是一种冷暴力。之后,Eric在自助食堂到处观察并记笔记,做着不为人知的计划。在家里,他弹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这时镜头扫视了整个房间布置,墙面上布满了魔幻主义的画作。

另一枪手Alex来找他,上网买枪,并玩起了类似CS的射击游戏。在游戏中,Alex从背后对着行走中的NPC进行射杀,一下子就呼应了影片前面60分钟的大段长镜头画面,并使随后再度出现的跟拍长镜头有如梦魇。同步传来的钢琴声也深深地透露出孤独和暴力。Eric和Alex一同观看纳粹纪录片,播放着“德国人民只能看到统治者想让他们知道的东西,政治宣传是统治阶段的武器”。渴望自由,反抗极权总是青少年的政治诉求。准备实行枪击计划前,为了在死前尝试一下爱情,Eric和Alex在洗澡时进行了亲吻,这段LGBT情节又回应了前面关于同性恋讨论的内容。

以上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情节,经影片的镜头语言组织逐渐交织收束在一起,积累出了力量,指向随后发生的枪击惨剧,产生了暴力的结果。电影最后的枪击镜头虽然冷静不血腥,但因为有了前面内容的心理暗示的铺垫而极具冲击力,杀人的感觉真实得让人窒息。

Eric和Alex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杀人,也许用他们自己的话是“玩得开心”,而观众却可以透过电影前面的素材略窥一二,得到自己的答案,以此参与到电影的表达中来,这是本片的高明之处。

这部电影中的拍摄手法和灵感,来自英国导演阿兰·克拉克在1989年的同名电影短片《大象》。那是一部由十几场无意义、不关联的谋杀镜头组合而成的电影。每一场戏从杀手介入、杀人、被害人死亡的画面,基本都是一个跟拍式的长镜头。镜头冷静,杀手急速行走却充满了烦燥。我也有这种无意义暴走的走路方式,一个人顺着直觉不明所以地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给自己停下来的时间,不给自己思考的机会,企图对抗固有的习惯和社会规范,用这种方式表现精神压力。特吕弗在《四百击》的最后给迷惘的安托万进行的4分钟跑步镜头也是同一种释放。而其极致表达和释放形式就是克拉克电影的杀人段落。格斯.范.桑特在本片《大象》中也利用了这种长镜头。

本片基本上只用了环境音效来加强现实感,唯一用到的配乐就是Eric弹的贝多芬《致爱丽丝》和《月光》,既是现实性音乐又是功能性音乐。古典音乐,特别是德奥系音乐,自库布里克的《发条橙》起,常常用在表现暴力的场景之中。例如《现代启示录》《沉默的羔羊》《七宗罪》《血色将至》等电影里,用到了贝多芬、瓦格纳、巴赫、勃拉姆斯等人的著名乐章,给暴力加上了各种神秘、欢愉、严谨、叛逆等色彩。而现实中,希特勒特别喜欢瓦格纳歌剧,也是暴力与古典乐相联系的典型例子。另外,片中John有个行走场景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Eric在冷藏库威胁Nathan和Carrie时的“点虫虫”台词,来自于痞子昆汀编剧的电影《天生杀人狂》。

公众号:影梦空间

大象Elephant(2003)

上映日期:2003-05-18(戛纳电影节) / 2003-10-24(美国)片长:81分钟

主演:阿里克斯·弗罗斯特 / 约翰·罗宾森 / 埃里克·德伦 / 伊里斯·麦康利 / 

导演:格斯·范·桑特 / 编剧: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大象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