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诞生于1927年的《海角诗人》,讲述了一个三角恋的通俗爱情故事。一个落魄诗人,一位富家小姐,一位农家女孩。诗人因农家女而失明,也因农家女而复明。关于残片的相关信息,秦喜清老师在他的“《导演侯曜的知识分子电影》—从《海角诗人》残片说起”一文中,介绍的非常清晰和详细。她可以算是国内第一位详尽地介绍和分析该片的评论家。
奇爱师兄告知我们,该片在当时的电影宣传中,定位为“哲学电影”。关于“哲学电影”一词,还有待于考究,毕竟在电影中的分类当中,并没有“哲学电影”的规范性定义和解释。但由此也可见到导演侯耀,犹如艺术家的浪漫奔放,也有着诗人般的狂躁不羁。
侯曜在该片中,摆脱了诗人的一贯形象,侯曜在该片中所饰演的诗人:一头凌乱的头发、裸着双脚、戴着一窜珠子、穿着一身宽松的和尚服,这样一个邋遢不堪的诗人形象,与同时代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著名诗人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等人,完全不同。侯耀是如何认识“海角诗人”的? 首先,海角诗人是一个徐志摩,他的人生犹如徐志摩,没有活力没有张力,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他只要自由、爱和美。“离却了凡尘俗世,任逍遥海北天西。看飞鸥倩倩双飞,羡海鸥波面翱翔……怎似得听狂涛观旭日,趁扁舟海天无际。”飘逸中含着温柔,忧郁里带着潇洒,这样的一个诗人,不应当是西装革履、抬头挺胸,而是衣衫褴褛、酷劲十足,犹如现代的“犀利哥”。
其次,海角诗人是一个胡适。胡适是一个白话诗人,他作的新诗,与古典诗歌基本区别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这种情趣浓厚,且有语言朴实、情感通透的诗歌,作者应当也是朴实无华、毫无造作之感的。侯耀想表现一个通俗易懂、玲珑剔透的现代诗人、而不是身着长袍、正襟危坐的古典诗人。换而言之,《海角诗人》是用白话现代主义来表达海角诗人的幻想、焦虑、忧愁以及浪漫,而这种白话现代主义的具体形式就是通俗易懂的诗歌、朴实无华的诗人。 再者,海角诗人还是一个闻一多,“一个绝望的死水” “波涛汹涌的海水”,都是青年们来自内心深处的痛和隐忧,对命运的忧虑和期待。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两种意识时刻在他们的脑中盘旋斗争。所以海角诗人呆在孤岛上,放逐自己,一个放逐的诗人,怎能拥有都市诗人的面孔和穿着。
如果说它是一部“哲学电影”,不如将说成是一部“革命电影”,革传统诗人的命、革古典诗歌的命,革城市的命、革富贵的命……

张真教授带电影《海角诗人》在教室放映,并介绍该片的搜寻过程以及电影的艺术内涵。



海角诗人(1927)

又名:A Poet from the Sea

片长:90分钟

主演:候曜 Hou Yao/林楚楚 Cho-cho Lam/李旦旦 Dandan Li

导演:候曜 Hou Yao编剧:候曜 Hou 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