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中文名是不是“协议”或者“诺言”更好些?因为很明显,电影主题、主角的动机、故事的推动力就是应该履约守信。

我不晓得像“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算不算普世价值。但诚信守诺,我以为何时何地都是。没这个,人与人,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如何连接起来?单靠利益、单靠博弈、靠尔虞我诈恐怕不行,结果也不会妙。守信,应该是最基础也是最紧要的人类道德规范。

司马迁写的刺客之所以动人,绝不是政治正确,而主要因为守信,一诺千金,不惜身死。因此我也有点佩服塔利班的奥玛尔,他信守了“不出卖客人”的承诺,为庇佑本拉登,不惜牺牲了到手的全国政权,放弃了所有城市,回到山区、乡村打游击。

美国力量进入阿富汗后,对协助美军的阿富汗人也有承诺,但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失信了,它2021年丢下自己承诺会带往美国的大批阿富汗协助者,仓皇撤退。有个镜头被历史永远记住:2021年8月16日,喀布尔国际机场,美军的一架C-17运输机不顾阿富汗民众生命安全强行起飞,阿富汗人有的被收起的起落架在轮舱内活活碾碎,有人从高空坠落身亡。这使人不能不联想到1975年的西贡时刻,那时美国也是抛弃了大批南越附从,任他们在北越军的枪口下自求多福。

虽然拜登与他的团队百般辩解,转身就忘,但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这么像政客一样无耻,至少《盟约》的主创们对此念念不忘:我心里有只钩子。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饰演的军士长约翰·金利说。艾哈迈德把我拖回来了,他救了我,我不能把他一家扔在阿富汗。于是盖里奇用电影完成了现实中罕有的救赎。他也用电影狠狠打脸了背信弃义的拜登政府官僚。

电影的核心,和它拍得最好的,不是战争场面,不是营救过程,而是回到作为人的基本的道义。你信任我,我拼命都要把你拖回来。你救了我,我把房子抵押了也得回去把你捞出来。它最动人的,是约翰.金利回到美国,回忆被翻译拖行的几个镜头,是他面对美国官僚系统的愤怒与抓狂。是他面对上校说的:你觉得我要是能摆脱这笔债 我会不愿意吗?你觉得我能通过正常渠道解决 我会不用吗?这笔债不是这么还的。它需要一个结果 而不是息事宁人。我心里有一个钩子,你看不见。

电影自然只能很俗套地回到主流:独闯虎穴,夺路狂奔,天降神兵,英雄获救.......但盖里奇还是把信息传达出来了:拜登,做人不是你这样的,要知恩图报,要信守承诺。

但,你觉得拜登在乎这个吗?



盟约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