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载了这部片子在电脑里,所以也不知道是过了多久,我才在清理电脑时看到它,并且动了看一看的念头。如果电脑里的文件也有日久天长的概念,那么它的身上也必定早覆盖上了厚厚的灰尘。

影片的前16分钟,法国姑娘斋娜在朋友玛丽的陪伴下去罗马尼亚寻找斋娜的爱人,这个人在法国与斋娜相恋,后来被遣返回罗马尼亚,而他走后斋娜发现自己怀孕了。我浅薄地以为这个片子是描写斋娜如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她的爱人,或者活着,或者死了。

没想到第16分钟的时候,那男人就找到了。

斋娜是被他的音乐吸引的,同样,她因为听到他的琴声而与他重逢。她以为他们会热烈拥抱、疯狂亲吻,连头发和衣服都不放过地一一抚过。但是没想到这个男人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别跟着我,我不是被遣返的,我是自己跑回来的,我不爱你,我不需要你。

哦,天哪。不用斋娜说什么,屏幕外的我已经感觉到彻骨的凉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游行的队伍、热烈的音乐、欢快的人群。她是不是在想:“不如死去”呢?她是不是恨不得被游行的队伍踩翻在地,并且一一踩过,从此不必再醒来呢?

不过我马上说:不要啊,斋娜,薄情的男人很多,你却不必为了他的蠢而折磨自己啊。

但是斋娜却听不见。她和玛丽又在之前遇到吉普赛人的小店里翩翩起舞了,她们拿起桌上的空盘子,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扭动一边把盘子摔到地上。那种壮烈的、浓郁的情绪真有无比的感染力,每一个晃动的镜头,那昏暗的灯光、紧闭的双眼无不充斥着深重的绝望和悲伤——而且是:越热烈、越悲伤。

玛丽想带着斋娜回法国。哦,法国。这是家的方向啊,念起来都觉得亲切。可是斋娜的眼神让我清楚地知道,她不会回去了。一个没有灵魂了的女人,哪里还有家呢?

果然,趁玛丽离开的工夫,斋娜跟随一个来乞讨的小姑娘走了。玛丽到处寻找,仍然没有找到。

小姑娘也是流浪儿,她带着斋娜流浪。我微微地笑了,却是非常的心酸。一个失去爱的女人,竟然需要一个孩子来疼爱关照,爱,竟然是她的全部生命么?

接着,斋娜遇到了另一个男人,收古董的。之前他们也几次相遇,一次是斋娜去爱人家乡,到处问路时,这个古董贩子就在一旁。另一次是在小酒馆,古董贩子与她搭话,她说要寻找爱人,古董贩子露出嘲笑的神情。

这一次,他们在一起了。一个绝望的、无所谓的女人和一个看似放荡不羁的男人。是不是因为她寻找爱的决绝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呢?反正他就是收留了她。——到这个时候,剧情刚过半。

两个人相互温暖,然而流浪的生活决不是花前月下那么浪漫。斋娜打扮得像吉普赛人,害得古董贩子生意不景气(吉普赛人的社会边缘地位)。她的肚子也日渐隆起了。接下来的生活要怎么继续呢?

冰天雪地里,车坏在了路上(竟然写成“路坏在了车上”,晕)。斋娜临产。男人徒步去找帮手。先找来一个只会祈祷的老头,然后是三个长得像巫婆举着刀子的老太太。恐惧中,斋娜狂叫:“强加洛,你再不来我就要宰了你!”

没有俗套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下一个画面直接转到斋娜给孩子哺乳。男人在雪地里踱步,然后出人意料地找了个乐队来为他自己演奏。男人是在与内心的某种东西做着斗争。他回到了斋娜哺乳的房间,可是斋娜却不见了。

男人开车上路,音乐声伴随着他。最后,他再次回到那个房间,斋娜和一个可爱的婴儿睡得正香。斋娜睁开眼睛看到他,笑了。

剧终了。一切的想当然在这部影片面前都变得幼稚而可笑。从最开始的不耐到中间的欣赏到最后的恨不得它不要结束,我心里对导演和编剧还有演员升起了深深的敬意。一部灰色调的片子却拍得如此好看又不落俗套,真了不起。

关键词:音乐、在路上。

音乐贯穿始终。浓郁的异族风情在我听来怎么都好听。后座上的手风琴、小酒馆的乐队、一个人的小提琴,还有荒野里的提琴乐队……音乐真好,无论人生是热烈还是坎坷,是孤独还是甜蜜,是光明还是晦涩,有音乐,就有了依靠。

在路上。时常有车行路上的画面,有的甚至很长。窗外的风景缓缓流动,或者是苍茫大地上车如小虫爬行其间。斋娜的心在辗转漂泊寻找,一如这路上的老车。刚开始的旅馆简陋破旧,一如我们出外旅行时偶尔栖身的旅馆,这就是在路上的感觉。游行的队伍长长的,充斥了鲜艳的服饰和热情的歌舞,一如我们行走在少数民族的土地上,这也是在路上的感觉。所以这个故事就像是儿时浪迹天涯的梦想被斋娜一一实践,心虽怀有深重的悲伤,却逐渐被爱、被希望、被陌生而友善的人群慢慢修复。流浪,不过是深度的旅行,而旅行对于生命来说,真的很重要。

斋娜问:你喜欢什么音乐?
古董贩子说:德国军歌。

斋娜问:我们为什么不住旅馆?
古董贩子说:被墙围着,我会发狂。旅馆只是用来洗澡的。

莞尔一笑,结束这部含泪的影片观赏。


寻爱之旅Transylvania(2006)

又名:特兰西瓦尼亚 / 寻爱之路

上映日期:2006-10-04片长:103分钟

主演:艾莎·阿基多 / 阿蜜拉·卡萨 / 波热尔·尤内尔 / 

导演:托尼·加列夫 / 编剧:Tony Gatl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