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十五年前,我去了巴黎圣母院,那时候手机还很原始,相机也不怎么样,和其他游客一样拍了正面的建筑和彩色玻璃圆窗,还有侧面的一些怪兽的雕像和尖顶。室内很昏暗,我除了记得自己需要屏息好几秒才能拍下一张照片外,并没有记住太多细节。当时不是弥撒时间,里面有没有摆着装在红玻璃容器里的耶稣的荆冠,我也没有印象了。当时我正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中,在法国期间,我会走进大大小小的教堂,渴望在昏暗的烛光中获得一丝安慰,但宗教离我还是太远,圣灵的手指并未触碰我的心。

如果那时候我知道,这座古老宏伟的建筑将在十几年后大半毁于大火,也许我会更仔细的观看和触摸她,但在那个时间碎片里,我依然是茫然无知的。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她在燃烧,几小时,几小时的燃烧,而人们无能为力,想到那些古老、典雅而美好的事物就这样渐渐消亡,真是心痛得无以复加。在我的城市,排片极少,我们也许是蹭着一个团体预定的场次才看上的。中国人大概觉得,如此遥远的地方的一座建筑的消亡,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那是全人类共有的美好的事物,在经历了那一切困苦之后,我不知道这种共情还剩下多少。

有人说巴黎就是这样混乱又美丽,有人说这是一部法国主旋律片。我不能同意。松散的管理,年久失修的设备,连消防车都无法到达的拥堵的交通,连换三辆都是坏的公共自行车(这一段实在是太黑了),以及政客的作秀,办事流程的官僚作风(当然他们还是能绕过去的)……这些充斥了影片的“吐槽”实在称不上主旋律。巴黎圣母院的着火以及整个灭火过程,完全体现了巴黎这座城市的优缺点和价值观,同时在一切世俗化的部分之上,还有宗教和神性的部分,这大概就是一个法国人在面对这场事故时想要探讨和告诉我们的。那么松散、自由的巴黎人在街上一起唱圣歌的场面深深的震撼了我,也许上帝也不忍让他古老的荣光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巴黎这个城市的意义,在她漫长的历史里,已经超越了一座普通城市所承载的,而是成为某种象征。巴黎是法国人的价值观最集中的体现,她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关于世界各民族融合和反对种族歧视的理念,关于接纳和抗争、和平和暴力的理念,关于减少贫富差距,并努力让每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我无法穷尽,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这一切。但在我对法国和巴黎的逐渐累积的认知中,她非常坦率的把一切矛盾和可能性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去评判,也让我们去思考。

巴黎的懒散,她对个人价值和创造性的尊崇,包括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教堂可以再建,但破碎的家庭却无法再复原”的人本思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解之上的。如果你希望每天准时下班,拥有足够的假期,可以和家人相处,可以去旅游,可以在工作之余有更多兴趣爱好,那就意味着你也要接受别人上班时间短,经常无法快速处理你的问题,上班时也有点漫不经心的情况。如果你不希望做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在街上飞奔的骑手,那你就要接受你点的外卖可能会迟迟无法送到的糟心情况。如果你希望生病或失业时都能有足够的保障,那当你辛辛苦苦挣了钱却被税收吃掉一大块时,你也要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巴黎圣母院虽然烧毁了大半,但参与抢救工作的所有人中,只有一名警察和一名消防员受了轻伤,虽然我很心痛,但在石头和活生生的人之间,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生命。不管是赞颂巴黎的人,还是每天都在吐槽巴黎的人,如果他们看到巴黎正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的两面,他就更能欣赏她的真诚,并作为她的一分子尽力思考如何才能在这些互相冲突的部分里,找到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巴黎用她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现实的参照和议题,仅仅在这一点上,她的价值就是无穷的。

虽然我还没踏上那片土地就已经开始吐槽,但我依然对这座城市存有敬意和爱,也存有我的想念。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快要完成了,我希望能看到劫后余生的她,能有机会再走进去,点一根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