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看完,确实受触动,但对某博主“我们变污了”的解构心中发寒、不敢苟同。跑到豆瓣上,也看到一众的忏悔主调,“做为成年人我们是不是要思考点什么”“童真再也回不去了”等,评分到了8.2.

可是,戏中的现象实在太正常不过啊。

小时候看童话,不管是格林、安徒生,还是《一千零一夜》,甚至是图书馆借到的一本陈旧厚重的《意大利童话》里,大轮廓都是和美的爱情:王子公主一见钟情珠胎暗结,公主被掳,王子被逐。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和美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故事模板,可以依次把男主身份替换为:国王,大臣的儿子,乡间的帅小子,古堡的主人;可以把女主身份依次替换为:公主,女神(真的女神),灰姑娘,富商的女儿,大臣的女儿,都完满成立。撇去后代解析出的这些童话中的暗黑暴力因素,讲故事的人专门为孩童编制出了一个秩序井然、单纯无暇的世界。

但直面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半点的幻想和狂妄。短片中的公主,姑且物化为“身边的她”或抽象的“追求物”。而怪兽,可以概括为粗暴强壮(拥有一眼能看出的优势)却无人性的竞争者或现实。当一个不再有童话中的主角光环笼罩的成年人初尝坐拥理想的欢喜,与之俱来的不是装模作样的披荆斩棘,而是赤裸裸的可以量化的真枪实弹的较量。成年人有所负伤都不可避免,失败也有可能。所以剧中观众看到庞然怪物来袭,舒展的眉头后是会心一笑,有种心照不宣的被理解的默契。

自己可能被现实重击,眼睁睁地见证连爱人和理想都可能被生狠夺去,毫不怜惜地蹂躏糟蹋。 拥有毫无区分度的脸型和表情的人们,苦笑的大概不是台上的木偶,是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人生。大部分的成年人,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国籍,在能力才华撑不起想要的生活时,都会在这条成长道路上受挫受辱,手中削铁如泥的绝世宝剑也不过是一把普通的道具。

剧场末尾,王子携手抢回的爱人,似目光呆滞,无力地缓缓落幕。是不是在怀念刚才的一场厮杀?是不是幡然醒悟,奋斗并不是孩童时代简单地对困境的一针见血一剑封喉,而是实实在在的拼命厮杀、垂死挣扎后绝处逢生?渴望有所成就,也不是那般如心所愿的风风光光抱得美人归,而是浴血奋战后理想已有瑕疵,满是疲惫。

相比而言,我看不出成人版有何不妥。孩提天真无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成年人的有意庇护。成长的过程不是明知孩童世界的虚假,仍坚持唾骂社会的阴暗面,愤愤不平,成长是看清现实社会所必需的生存手段,仍能坚持真我,不气不馁,有所追求。 我倒是十分喜欢这个结尾,并觉得有种鼓励的意味:当你找到了那位今生的心之所爱,可能她已被伤害过抛弃过,你是否还会一如纯真的孩童,去呵护你的公主?当你已不再单纯,已满是伤痕,你是否还会去奋力拼搏,争取曾经的梦想?从这点说,不知台下的看客是否有笑有泪,它是如此的写实啊。





娼妓与野兽The Great Harlot and the Beast(2015)

上映日期:2015(丹麦)

主演:Adam Krand / Erik Mogensen / 

导演:弗雷德里克·萨灵·特勒尔斯-史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