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自杀小队》宣发阶段的电影海报示人以夸张、怪诞、叛逆的漫画风格,预告片里所展现的角色形象也似乎是向观众暗示,这是一支聚集了怪胎、精神病、暴力狂、反社会者的“奇葩”小队,而这种反传统的超级英雄恰是当今同质化程度颇高的漫画电影中所缺少的,《死侍》的票房火爆即以证明观众亟需更颠覆化、个性化的超级英雄,以调和传统漫画电影所带来的审美疲劳。《自杀小队》从题材到预告都显示出了要打破传统,背离主旋律的趋势,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电影呈现的实质内容却和预告片中所展现的大相径庭。

即便没有看过原著漫画,只要简单的了解一下电影的背景资料,亦可知晓自杀小队的成立是本着“恶人自有恶人磨”和“以暴制暴”这种反常规的理念。“恶”与“邪”是小队成员行事作风最直观的写照,然而影片为迎合于教条的主旋律却反其道而行之,弱化了影片整体的反叛精神,且在每个小队成员的闪回片段里都增添了“洗白”情节来博得观众对角色的怜悯。

<图片2>

作为小队核心成员的死亡射手,影片侧重于他对待女儿的真情、行动中的大局观与责任感,却忽视了去刻画他性格里“恶”的一面,而演惯了正面形象的威尔·史密斯在影片中也俨然一副正人君子的做派。

小队中天赋最强的炎魔桑塔纳也被塑造为一个怀揣着忏悔与不安的“圣母”形象,至于像回旋镖、杀手鳄等一众配角成员基本上扮演着“酱油瓶”的角色,影片不单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极为潦草,对他们特殊能力的展现也不够全面。不过,幸好影片中还有哈莉·奎茵(小丑女)。

<图片3>

尽管影片在角色定位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但也成功的塑造了“哈莉”这个极具cult气质的漫画人物。浓厚的烟熏妆、可爱的双马尾、超短的迷你裤、鲜艳的棒球服,其扮相上就已体现了这个人物性感而叛逆、冷艳而癫狂的矛盾性,亦成为影片用来俘获男性目光的软色情输出点。

玛格特·罗比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很到位,其在片中刻画了哈莉沉醉于爱情时的野性与温顺,也表现出她追求犯罪快感时的疯狂与暴躁。正是哈莉这种神经质的特性使得这支自杀小队具有了那么一点叛逆、颠覆的恶趣味。此外,片中的幽默点也多是围绕着哈莉与小队成员的互动而出现。可见,哈莉才是这部《自杀小队》真正的灵魂,而原本备受关注的小丑,在片中的出现时间却极为短暂,且多是为了表现与哈莉之间的感情戏,与主要的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牵连。因此,很难对莱托版的小丑做一个明确的定论,毕竟电影提供给他的发挥空间着实有限。

<图片4>

由于《自杀小队》整体的定位偏向于主流价值观,“哈莉·奎茵”的角色虽令人印象深刻,但却显得有些独木难支。影片沿用了传统漫画影片里宣教的友情、责任、合作精神,却淡化了对小队成员黑暗、暴力、不择手段的渲染。对于观众而言,更喜欢的是自杀小队与反派间“黑吃黑”的斗法,而不是被招安后的曲意逢迎。

影片和谐的基调尚可以理解为是对市场与电影分级制度的妥协,但情节与叙事的混乱则使影片完全不像是一部合格的大制作。其实,电影开场还算精彩,以漫画感极强的渲染和闪回的视角介绍了小队成员的背景,其中“老爷”与闪电侠的现身也满足了粉丝们对彩蛋的期待。

当影片开始进入“组队——刷小怪——打BOSS”的套路后,就突显出了故事的单薄性,片中仅有小丑营救哈莉这一条支线情节,且编剧对该情节处理得极为草率。而主线故事里插入的那些闪回片段更是将本就单薄的故事切割得四分五裂,影片的故事性、节奏感、紧张气氛都被莫名其妙的闪回所打乱。决战之前,一众人居然坐在酒吧里漫谈人生大道理,正是这类俗套又拖沓的无聊情节毁掉了这部电影。

<图片5>

此外,影片还具有大多数漫画电影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反派“过弱”,魅惑女巫无论气场、智慧还是实战能力都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BOSS。最后的决战中,除了“炎魔变身”令人眼前一亮之外,再无值得一抒的场面。加之影片为了贯彻DC的“黑暗”宗旨,主要的战斗场景全部发生在夜晚中,再配以影片本身冷色调、低亮度的画面风格,对于观众而言,绝对是一次严格的眼力考验。

《蝙超》的口碑与市场不及预期影响了DC对《自杀小队》整体基调的定位。目前来看,重新剪辑和临时补拍的风波还是多少影响到了这部影片的质量。DC将影片调整为更适于路人的轻松幽默的风格本没有错,但过分保守的遵从于主旋律,而舍弃了题材本身所具有的反叛性,则多少显得有些矫枉过正了。

<图片6>
如果你喜欢这篇影评的观点,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影栈

自杀小队Suicide Squad(2016)

又名:X特遣队/自杀突击队(台)/自杀特攻:超能暴队(港)/犯罪敢死队/Task Force X/Bravo 14

上映日期:2016-08-05(美国)片长:123分钟

主演:威尔·史密斯 / 杰瑞德·莱托 / 玛格特·罗比 / 乔尔·金纳曼 / 

导演:大卫·阿耶 / 编剧:大卫·阿耶 David Ayer/约翰·奥斯特兰德 John Ostrander

自杀小队相关影评

南城
苏隰
苏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