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08-28

采桑 • 小孤星:小孤星

泪流满面。
  想一个小女孩可以承受几多的伤悲。人们大多会觉得残酷:生命的沉重如同耶稣的十字架一般加载在她稚嫩的身躯和清澈的眼眸之上。
  “对比”完全可以作为本部影片的艺术表现方式,也许这样说还不够确切。可是我所关心的是,它本身究竟想要证明些什么呢?我在想:它是在纯粹的描述一个事件还是另有企图?于这一点上我比较爱较真,我往往把一切文艺看得过高,觉得真正伟大的作品除了要真实而不造作的反映现实本身,还应该承担更深刻的社会责任——至低点是“惩恶扬善”之累,最高点应该作到更加的哲学性,可以升华人的思想,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可以引发人对于现状的思考,作为一补文艺片它不应如此吗?
  我因此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记得以为电影大师说过:真相都是云遮雾绕的,只有假象才清晰逼人。那么它是纯粹的要让人忘却过去,投入到真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中吗?是关于悲伤的诉求,要人们学会坚强学会快乐吗?是要表现善良与悲悯和宇宙间最不可摧毁的骨肉亲情和爱吗?
  在关于主旨的探讨之前,我记得我要做一些我自以为是的辩解。记得有网友曾经说过:小女孩很可爱,就是精神不甚正常。
  这在我看来是一个过于表面的理解。实际上,小女孩看似“不正常”的精神表现是一个常态的悲伤的体现。从生理上说,小孩子在一定的年龄之内会由于中枢神经还未发育完全,而表现出一些自言自语(如同片中主角),那时因为他们把一些纯属自己幻想范畴内的内容误以为真的讲出来。当然小主角的症状似乎更甚,她终日沉醉于等待母亲,甚至愿意不惜一切,在看到她轻信同学的话,愿意努力以成为上帝的女儿的场面实在让人落泪。可是这一点应该归咎于那些过于善良的大人们:他们是如此的不忍告诉她残酷的现实和真相,不原用成人的标准去央求她飞速的挣脱现实悲伤去成长,他们在给她造一个温暖的、柔和的、看似坚硬得无懈可击的空间去保护她,也许在他们看来时间可以清洗一切。时间确实可以清洗一切,可是小女孩的性格中有固执得近乎于偏执的倾向,并且他们都低估了她对于母亲的爱和外界对于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伤害。
  也许,我们可以用感情来解释她的异常。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因爱而带来的伤害最终因爱而拯救。在那孩子在阴森的坟地悲哀哭泣之时,她的母亲奇迹般的出现了(女孩以为这是必然的)——以着血肉之躯。她为她穿上温暖的毛衣,也温暖着她的心灵。导演安排一个这样的略显突兀的童话式的结局,也许是因为连她也觉得不忍啊,事情的发展很自然:在一次一次的努力都失败之后又加上受到同学的嘲讽,她痛苦的心濒临绝望的边缘,她宁愿去死,因为只有死才可以使她快乐,不仅仅是因为可以见到妈妈…
  可是最后她说:要学会快乐。我如见一个成人的抑郁症患者终于脱离苦海,这情形如此的相似,我难以想见的痛苦流涕。于是瞬间理智被 情感所淹没,我想我还要追求什么意义呢?泪水就是最好的意义。
  如此成熟的一部影片。吝啬的天光,广袤却略显凄凉的草地,冬天的光秃的枝桠下孩子满怀心事的眼睛,我就这样的被征服并甘愿被骗。


小孤星Ponette(1996)

又名:悲怜上帝的小女儿

上映日期:1996-09-10片长:97分钟

主演:薇朵儿·希维索 / Delphine Schiltz / Matiaz Bureau Caton / Léopoldine Serre / 玛丽·特兰蒂尼昂 / 泽维尔·布瓦 / 克莱尔·勒布 / Aurélie Vérillon / Henri Berthon / Carla Ibled / Luckie Royer / Antoine du Merle / Marianne Favre / Hadrien Bouvier / Benjamin Lemaire / 

导演:雅克·杜瓦隆 / 编剧:雅克·杜瓦隆 Jacques Doil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