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打出字幕;“画家约翰·博格和妻子暂住在巴尔特卢姆的弗里斯小岛上。阿尔玛在丈夫的日记中发现了他的幻觉,日记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基础。”片头的字幕伴随着摄像机转动的声音,以“沉默、拍摄、摄影机”这几个词作为完结。阿尔玛走出房子,面对观众坐下,继续片头的话:”我不想离开,我们俩七年来一直住在这里,孩子再过一个月就要出生了。约翰怕黑......"

关于过去的画面从阿尔玛混乱的记忆中涌现出来,她记得曾读过丈夫的日记。一个白衣女人出现,告诉她这些日记的存在。镜头对准了阿尔玛正在翻阅的日记,画家惊人的想象力把岛上的日常事件转换成了令人焦虑的噩梦:自我封闭的约翰在夜晚总是难以入睡;夫妻俩接受邀请去邻近的城堡参加晚会;老情人维罗妮卡总是阴魂不散。

木偶剧团在城堡里上演了《魔笛》的片段,晚会几乎成为一场侮辱性的表演。而与情人的 约会的一幕更加恐怖,情人维罗妮卡赤裸的躺在存放死尸的地下室里。在城堡主人的讥笑声中,约翰的装花了,这令他的脸看上去发生了扭曲变形。“还是到了极限,精子被打破,但碎片中又会反射出什么呢?”被耻辱和罪恶感击垮的约翰默默念道。一个孩子的死始终萦绕在约翰的记忆中,恍惚间孩子的尸体从水下冒了出来。约翰吵阿尔玛开枪,以为杀死了她,之后自己也消失在沼泽中。影片的最后,阿尔玛如同影片的开头,独自面对观众,不断探究着发生的一切。

伯格曼在影片《犹在镜中》里第一次吧镜头对准了自己所居住的费罗导,这一次,故事仍然发生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里。艺术家因害怕而逃离社会,却在孤独中遭遇了来自自身创造的恐惧,吞噬他的魔鬼和幽灵实际上都是他自己制作出来的。完成此片后他就接受了《假面》拍摄——两个故事的背景都在这个岛上。在《假面》以及其后的电影中,伯格曼镜头中的人物几乎就是她自己的化身,他不断表达着创作的痛苦:“可恶的义务,如切齿之恨一般从未离开过他。”

伯格曼的艺术触及绝望,展现了他对虚无主义的尝试。人们对艺术家的奉承和赞美只会进一步侮辱和摧毁他。但是这究竟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还是在画家自我侮辱中产生的幻觉呢?无论答案是哪一个。一切都停留在电影里。约翰这样对阿尔玛解释“豺狼时刻”:“这是许多人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是噩梦最真实的时刻,是失眠的人无法摆脱最强大的焦虑时刻,是幽灵和魔鬼最肆虐的时刻,是很多孩子出生的时刻。”他们同样绝望的等待这黎明的到来,经历夜晚也是在坠入地狱。

电影像一个拼图游戏,极大的展现了图像吞噬万物的可怕魔力,画家笔下歪曲变形的人脸速写,用其自身的獠牙攻击、撕咬。吸血鬼般的想象力,作为摧毁生活的力量或许还从未以如此恐怖的方式展现过。当影片中女人摘下帽子并取下橡胶面具一样扯下自己的脸时,这一幻想的现实性告诉人们: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影响,与其说是的到了解脱,不如说是发生了变形。“哈哈镜美学”使得此片成为一部驱魔的影片,驱逐的对象正是在影像自恋的倒影中所发生的死亡和解体。
引自 《英格玛伯格曼》

豺狼时刻Vargtimmen(1968)

又名:狼之时刻 / Hour of the Wolf / Die Stunde des Wolfs

上映日期:1968-02-19(瑞典)片长:90分钟

主演: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丽芙·乌曼 Liv Ullmann/格特鲁德·弗里德 Gertrud Fridh/乔治·莱德伯格 Georg Rydeberg/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英格里德·图林 Ingrid Thulin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