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7-15

柳柳乐 • 尘与雪:尘与雪

[img=2:C][/img]“当我房间烧成了废墟
我看见了更皎洁的月光
我看见了所有赐予我的幸福
所有转瞬即逝的快乐
我看见了我违背的誓言
不曾释怀的痛楚
压抑住的泪水
我看见了我不曾哀悼的死亡
没有回应的祈祷
未曾开启的门
和始终放开的门
我看见了被我遗弃的爱人
未能实践的梦想
我看见了所有给予我
却不能接收的一切
我看见了我期盼
却未能收到的来信
我看见了所有应该发生
却没发生的一切”
[img=3:C][/img]
羽变火 火变血
血变骨 骨变髓
髓变尘 尘变雪

2005年的一部电影,大一的时候看过一遍,但却是把它当成一部单纯的摄影人文电影来看,每一帧画面定格都是一张惊艳的摄影作品。

一个小时的时间,整部作品被导演赋予一种诗意。长镜头虽然都多少会使影片带有一点悲凉的气氛,但却也自然的变现一种和谐的美感,使人不用于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完全放空,但却会令你置身于影片中,这就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不同于其他的纪录片,《尘与雪》更像是一部充满诗意的艺术片,导演意识流的思想太深刻,再加上影片昏暗的色调,使影片充满幻想于梦境,充分体现出了自然的纯净与活力。

影片的过于艺术,使人们虽能感悟于这种美的存在,但却也无法了解这种美的深层含义。大多人持有怀疑这种自然之美的的态度,在这样一部看似平淡却也浓郁的电影中,幻想得到平静,幻想化为自然中的一粒尘埃,这个时候的大自然就像世界中最伟大的神灵,主宰一切,所有的人和物都活在神灵的梦想中。有空洞有悲观也有希望,一种永恒存在的美,或许这也就是生命的真谛。

影片以人与动物之间静默的交流为主,一种极慢速的节奏,来表达幻想的空洞,表达到达极致又会将深刻的思想投入到整部影片的大环节中,适时的美足以让人窒息,在这种美的意境下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总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象征着一切,最完美的人与自然的融合。影片中的水天的相连,深沉的大象,宁静的大海和起舞的姑娘,仿佛就像一场过于梦幻的梦,而这些梦里过于密集的镜头,不断的刺激着我们的视觉感受,影片中所有人和物的呈现,仿佛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存在都是那么的和谐与融洽。一切又像回到最初的样子,世界中没有暴戾,没有残害,有的只是有纯净与希望。就像人们所崇尚的那样,与风雨、与尘土、与水流相伴,在自然中体会着一切,感受着一切美好。

摄影师的慢节奏,和与对待某个事物的专注和过长时间的凝视总能使观众感到一种平静感。生活中我们习惯过于快速的生活,看似便利又效率,但却完全失去了自身带有的感知生活的本能,也就同样发现不了身边生活的趣味和美好,过于浮躁的心理,使我们难以沉下心来去体味生活中的件件小事,但假如我们并没有沉迷于这个过于喧嚣的世界,而是生活在《尘与雪》这种平和而平等的生活中,那么一切的惊喜快乐愤怒哀伤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眼泪也就只会因为惊叹于自然的美而流。

我们与自然中的任何物种一样,像是一颗树、一朵花和任何一只动物,所有对于自然来说都是渺小的存在。任何存在的根源都在大自然中,《尘与雪》所表现出来的震撼的美也使所有人都会体会到那种渺小与纯真。影片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仿佛闭上双眼就能河流、海洋、人类和动物的声音。在这微小的尘埃中漂浮着,找不到降落的地点,迷失在这种充满迷雾的意境中,让人无法从中抽离,同样也舍不得离去。

影片虽仅仅63分钟,但格利高里惊人的技巧与表达故事的能力却将整部影片刻画的美到窒息。他总能捕捉到最单纯最宁静的时刻,他的镜头中没有任何人与动物的恐惧,而是用爱和善良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表现出来。通过每一帧的画面让我们感受这种美的永恒,感受“你不需要对大自然做任何美化,这世界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只是出来乍到。”



影片的最后一段旁白

“这时再用闭上的眼睛重读我的信,让那些话语和图景如浪花般洗刷你的身体,当你的双手罩着你的耳朵仔重读我的信,倾听伊甸园的歌声......一页,接着一页,再接着一页,沿鸟的徒途飞翔 飞翔 飞翔......”
[img=1:C][/img]

尘与雪Ashes and Snow(2005)

又名:灰烬与雪

上映日期:2005-03-05片长:63分钟

主演:劳伦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Enrique Rocha/渡边谦 Ken Watanabe

导演:格利高里·考伯特 Gregory Colbert编剧:格利高里·考伯特 Gregory Colbert

尘与雪相关影评

余火
小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