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1.58年《一口菜饼子》,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直播,宣传“忆苦思甜,节约粮食”
2.八年初创:黑白直播
3.十年动乱:只拍了《考场上的返修斗争》
4.80年电视机仍是稀缺物,人们对电视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电影
5.两部美国系列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麦克镜”;《加里森敢死队》“头儿”
6.《新岸》,对边缘人物失足青年的关注
7.人情味儿《凡人小事》(单本剧)
8.刑侦剧《神圣的使命》
9.《乔厂长上任记》,改革文学

1981
1.电视报道和民众情绪的互动成为社会景观
2.直播(体育与爱国、新闻)
3.中国电视剧无米下锅→转播话剧播电影→原创之路《敌营十八年》(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依旧“粮草危机”,引进国外电视剧《巧入敌后》(南斯拉夫)、《红与黑》(法国)、《安娜卡列尼娜》→欧美归于平淡,日本大行其道《铁臂阿童木》,日本流行文化热《姿三四郎》、《无名英雄》(朝鲜)
4.电视广告,商业广告的全面介入,“春雷牌”收音机(79年春节,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内地的第1条电视广告“参桂养荣酒”),体育插播广告
5.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正式启动(政府表彰性质)→飞天奖

1982
1.广派剧,《虾球传》(中国大陆制作的第2部电视连续剧,第1部打进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大陆电视剧,粤产电视剧时代由此到来)
2.“家电热”,足球转播
3.物质与精神,《赤橙黄绿青蓝紫》,叛逆青年
4.《蹉跎岁月》
5.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中国第1家电视制片厂成立(北京电视制片厂)
6.《西游记》筹拍
7.长篇连续剧《鲁迅》,对电视人物传记片的有益尝试
8.《武松》(真人真老虎、民族配乐)

1983
1.电视会引发精神危机?
2.《春晚》首次播出
3.《话说长江》
4.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产量大幅提高,但无大头剧
5.《高山下的花环》
6.励志,《排球女将》(日本)
7.译制厂,配音,《海蒂》(德国)
8.港台电视剧涌入内地,《星星知我心》《射雕英雄传》(开创了武侠电视剧的黄金时代)

1984
1.《我的中国心》张明敏,大中华文化,《霍元甲》(内地观众看到的第1部香港武打片,《万里长城永不倒》)
2.《一剪梅》(传统文化气息,对人伦情理细腻深刻的描述,为内地市场带来灵感)
3.奥运首次金牌,35周年国庆,《今夜有暴风雪》
4.城市改革,呼吁观念更新的题材成了编导的热衷方向
5.《新闻启示录》(单本剧,描绘了改革的艰难,剖析了现代思维方式与传统观念的矛盾,组合了改革年代里的新闻材料,大有一种为历史立此存照的气势。跳跃雄辩,政论色彩和哲理意味非常浓,为中国电视剧开创了一种新的形式。理想主义,知识分子的张扬与姿态),新闻干预生活
6.步鑫生,企业精神,《女记者的画外音》
7.引进剧第二次高潮,《血疑》(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命运》
8.电视台增办白天的综合节目,《女奴》(巴西),引进长度惊人的南美电视剧,低成本重表现的室内剧
9.《夜幕下的哈尔滨》(悬疑抗战民族,说书人形式)

1985
1.《上海滩》,引发了民国黑帮剧热潮;《上海屋檐下》
2.《新星》,电视剧是严肃的艺术
3.85美术新潮,艺术界一片繁荣
4.《寻找回来的世界》
5.《四世同堂》(中国本土电视剧正史的开端,开创了两个传统:长篇剧、以家庭为主要叙事单元的叙事方法)

1986-1987
1.本土电视剧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古典名著、历史题材开花结果。
2.《西游记》《红楼梦》试播,人物定型
3.《努尔哈赤》→清史题材热
4.《济公》
5.《希波克拉底誓言》(单本剧,形式感)
6.《凯旋在子夜》
7.外来文化,港台文化冲击:琼瑶小说、迪斯科、《霹雳舞》(爆炸头、太空步)、《京华烟云》、《阿信》(日本,燃起一代人的创业梦想)

1988
1.《红高粱》得奖,王朔年
2.《西游记》,《末代皇帝》
3.经商热,社会转型,《雪城》《便衣警察》
4.引进剧《神探亨特》
5.《乌龙山剿匪记》(献礼片)
6.《昨夜星辰》《绝代双骄》

1989
1.电视剧功能的商业化转型
2.《篱笆女人和狗》(平民叙事风格)《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当代农民的心灵史,当代人的迷茫与找寻
3.城市题材电视剧方兴未艾,《大酒店》
4.《上海的早晨》
5.《长城向南延伸》《长江第一漂》
6.本土剧数量骤增质量下降,引进剧《星星知我心》(港台腔在内地流行)
7.《十六岁的花季》

1990
1.80s是本土电视剧从探索走向成熟的十年,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出现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流行剧。进入90s,在经历了思想解放的繁荣场面之后,进入了更加一个更加务实的历史阶段,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内敛,能够以更加踏实的态度来看待本土的成长。怀旧的情绪开始弥漫
2.《渴望》,造成轰动效应,成为文化标志性事件,第1部从节目交换转向市场发行的电视剧,依靠主创人员结构故事设置情节
3.港台剧《义不容情》《流氓大亨》《我本善良》《春去春又回》
4.亚运会,大中城市扩容,《都市风流》《公关小姐》
5.《围城》(黄蜀芹)
6.市场化,电视台和录像市场《凌汤圆》(方言剧)《傻儿师长》→《东北一家人》《山城棒棒军》;通俗戏剧小品(赵本山)
7.毛泽东热和红太阳热,《少年毛泽东》
8.电视艺术多元化,《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杨乃武与小白菜》

1991
1.“游荡的茨冈”,民工潮
2.《人在旅途》(新加坡电视剧开始引入内地);《外来妹》(第1部反映打工者、劳资关系的电视剧,第1次邀请香港演员加盟)
3.《孔子》(叫好不叫座的历史剧);《杨家将》
4.《雪山飞狐》(第1部在内地取景、两岸三地共同创作的金庸武侠剧)
5.《成长的烦恼》美国情景喜剧
6.《赵尚志》《中国神火》《北洋水师》
7.《上海一家人》
8.《编辑部的故事》(90年代之社会问题、流行热点和时尚风俗的电视百科全书)
9.《南行记》(叫好不叫座,三个时空交错,影像辽远)

1992-1993
1.“80后”,成长的烦恼,《小龙人》,《少年特工》
2.《成长的烦恼》还在播
3.《过把瘾》
4.《北京人在纽约》(移民浪潮),美国热,出国热

1994-1995
1.现实社会与艺术世界的距离被拉近
2.《9.18大案纪实》(纪实风格,没有职业演员,全是事件当事人),《12.1枪杀大案》
3.《年轮》(友情的圣经)
4.《我爱我家》(演剧形式的真实,中国第1部情景喜剧);《情满珠江》(岭南派电视剧又一次丰收)
5.95年被看作中国网络时代新纪元的开始,成为新旧时代的分水岭。
6.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现了戏说与正说两种史学观的分野和争论。《戏说乾隆》(拓展历史剧表现形式,商业元素与大众道德需求统一在一起);《三国演义》
7.市场的繁荣与社会文化忧思
8.《孽债》
9.95年精品歉收(创作手法单一、商战与情战成模式、故事发展和情节冲突更多的依据于语言而不是内在的矛盾、人物形象苍白和概念化),观众更加理性和成熟

1996
1.《和平年代》《车间主任》《党员二愣妈》
2.《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
3.《英雄无悔》(岭南风格,借鉴港剧)
4.《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剧,年轻一代的口味)

1997
1.现实主义作品大行其道
2.《水浒传》(代表了当时央视乃至国内在电视剧制作方面的最高水准,袁家班动作指导,广告价位惊人)
3.《康熙微服私访记》(电视消费狂潮)
4.香港的时尚流行渗透到内地,中国电视的“现场直播年”,《香港的故事》
5.《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群体的精神力量)
6.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儿女情长》《一地鸡毛》《人间正道》

1998
1.历史题材电视剧兴隆《雍正王朝》
2.《还珠格格》(琼瑶)→《情深深雨蒙蒙》
3.《让爱情进行到底》(第1部国产青春偶像剧)
4.家庭的感情危机成为创作者的关注目标《牵手》《来来往往》

1999
1.献礼片《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命运的决战》《红岩》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跨国制作)
3.《突出重围》
4.港台金庸武侠剧大举进驻内地荧屏《天龙八部》,《创世纪》
5.《一年又一年》(编年体手法)
6.《永不瞑目》(赵宝刚,海岩)
7.《大明宫词》
8.《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9.贺岁剧《家和万事兴之情归龙年》



电视往事(2008)

又名:中国电视剧20年纪实

上映日期:2008-03-06片长:45分钟

主演:王刚

导演:宋强编剧:宋强

电视往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