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很多男孩本来都有机会试镜这部片,但他们的父母在听说了电影的题材后纷纷下达禁止令。有个男孩在导演面前哭了:“我爸爸不准我亲一个男生,哪怕在电影里面也不可以。”

这样看来,导演在片尾字幕后写下的那句话未尝不代表了一种寄望:

“献给所有父母不允许他们来出演本片的孩子,一切在变得更好。”

-------------------------------------------------------------------

“德州北海”是根据比利时女作家André Sollie的畅销小说“这是永远”改编的。原著的成长故事到了导演Bavo Defurne这里像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皮姆的性觉醒早得异乎常人,并且没有任何犹疑和不坚定。他的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因为从小和吉诺一起长大,所以理所当然视对方为爱人。这个设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没有坠入同影常见的出柜窠臼,缺点就是看不到成长的印记。导演把皮姆的初恋塑造得非常唯美非常梦幻(帐篷里那段哟,看的人肝颤…)但这种爱就像抹在蛋糕表面的糖霜,缺少凌驾于性向之上的更深内涵——从后来皮姆对吉普赛青年卓坦的迅速移情就能看出来。

当然皮姆的早熟也许和他的家庭、社会背景有关。电影设定在60年代的中欧,二战结束后许多幸免的吉普赛人都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犹太民族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这些吉普赛人秉承居无定所的流浪传统,跨越一个又一个国界,用漂泊抒写自己的历史。这种崇尚自由和一走了之的民族特质对不少欧洲本地人都构成了吸引。皮姆的母亲伊薇特就是其中之一。她也许不算是坏母亲,但她对儿子的不尽责绝对是将皮姆迅速推向成熟的关键。

皮姆(和吉诺)的家庭关系是导演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剧情处理。吉诺妈妈弥留之际拿出的那张照片就像奇峰突起,让本来平铺直叙的剧情出现了一个意外的转折。它解释了很多——为什么吉诺妈妈一直这么照顾皮姆,为什么说他是这个家的一员,为什么不肯给女儿看父亲相片——就像突然祭出的炸弹。在我们还没回过神来时,电影迎来了结局:两个男孩(不知为什么)再次厮缠、牵绊、纠结在了一起,让观众感到无所适从和一丝心悸感...

总的来说我对导演的叙事和剪辑能力不太满意。Bavo Defurne最大的长处应该还是视觉画面。他镜头中阴冷苍茫的北海、随风起伏的芦苇、白色细沙的小路,都无不具有萧瑟和疏离的美感。而作为对比的是内墙五彩缤纷的装饰、男孩鲜艳活泼的衬衫、还有飘溢橘黄灯光的德州酒馆。这些元素各自拆开来看都是极美的,但堆砌在一起就显得浪费,并且造成了情节松散。如果硬要挑一个最最无用的,我会毫不犹豫砍掉“德州”,因为在片中“德州”更多是充当了一个意向化的符号,和剧情其实没有太大关联。(Bavo Defurne在接受采访时也说主要是因为喜欢这个建筑——该建筑为比利时重要文化遗产,你说扯不扯...)

角色上皮姆算是塑造得最成功(或曰最立体)的,但让一个孩子过早承载成年人的感情,却是以牺牲人物的成长性为代价。或许我不该苛求所有孩子都从一张白纸开始,人一旦走过了那个阶段,便再也不会还原了。那么——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德州,北海Noordzee, Texas(2011)

又名:邻家男孩(台) / 北海,德州 / North Sea, Texas

上映日期:2011-03-16(比利时)片长:94分钟

主演:杰尔·弗劳里佐恩 / 马提亚斯·瓦格尔斯 / 妮娜·玛利亚·柯特卡斯 / 伊娃·范·德·古奇特 / 卡特简·达门 / 卢克·文思 / 托马斯·库芒 / 

导演:巴沃·德弗恩 / 编剧:巴沃·德弗恩 Bavo Defurne

德州,北海相关影评

fdsf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