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电影的故事得从一本《格林童话》开始说起。

电影的开头,这个叫孔秀的姑娘回忆中,被父亲驼在了自行车后座,在和父亲分别时,父亲送给了她一本《格林童话》。我特意在映后找到了和电影中出现的那本《格林童话》一样版本的书,还找到了一篇有关《格林童话》在我国传播流行的相关论文,论文是这样说的——

195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丰华瞻翻译的《格林姆童话全集》,这套难得的优秀译本却受到1952年3月《翻译通报》的横加指摘。作者称其收入的“那些故事充满了有害于我们下一代的毒素……那些毒素为反动的阶级所爱好……”不过这次事件很快就得到了纠正,1952年7月3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文化生活简评《正确地发挥书评的作用》,文章认为“《<格林姆童话集>是有毒素的》一文的作者既没有认真研究格林姆童话,也没有认真考虑我国出版政策,就对古典著作采取了粗暴的态度,甚至错误地企图干涉其继续翻译和出版。”编者接着指出“格林姆兄弟的童话集对于十九世纪的童话文学影响很大。这些童话得到了读者首先是成年的、有教养的读者。
第一次对格林童话的批评就此告一段落。到了1964年,又出现了对格林童话的第二次批判。1964年第12期的《人民教育》刊载了张铁林的文章《<格林童话>到底宣扬了什么?》,文中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批判了格林童话的超阶级人性论和封建思想,认为不该把这样的作品推荐给我们的少年儿童。批判格林童话的“超阶级人性论”论调,就此开始。

而我们的这本和电影片中一样的《格林童话》,恰好出自于两次批判之间,于1963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的初版,作者是丰子恺之子丰华瞻选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年代下的电影故事,这究竟是一个女人怎样的故事,从电影开头的一本书里,就定了调。

2

女人的故事离不开床,这是电影第一个镜头给出的镜头语言。

一个抱着男孩的老母亲坐在床的一边,一个女孩坐在床的另一边,女孩说的是“一定要嫁吗”“我才十九岁”,而六目相对,回应她的是巨大的无言的沉默,全都包裹在这张床周围,回答是不响的,但也是肯定的。无论女孩再有读书梦,再有远行梦,都跟那本《格林童话》一样,只能被压在箱底。

这一年是1972年,刚才坐在床上那个女孩叫孔秀,她很快结婚,成为女人,而倒推回去,孔秀是1953年出生的,现在还活着那已经是奶奶辈的人。

和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奶奶一样,这个奶奶也是年轻过得,她看过《格林童话》,她对未来的丈夫过有朦胧的好感,她结婚之后同样也跟丈夫在土炕床围上有过干柴烈火的生活。

但一切都在她作为新娘起床后的一餐饭中,消失殆尽。

对于同样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婆婆对她这个新娘起迟了没起来做饭说的是“笨,还会做点什么,饭都烧不好”,而对于同样没起来的新郎,即婆婆自己的儿子,说的是“少叫他,让他多睡一会儿”。

一张床,一顿觉,便睡出了家庭地位的高下之分。

这样一床分高下的事,影片中还有不少。比如转了几年后,这个叫孔秀的女孩从女人已经成为了母亲,而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没有继续在婆家住,而是带着两个孩子在印染厂宿舍住,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本片一个亮点——孔秀的这个男人一周才回这个宿舍一次,当然夫妻生活在床上有所表示是再正常不过的。但耐人寻味的是,两人挤在一张上下铺的铁床上,每次都是孔秀加个板凳在床的另一侧,她睡在板凳加的这一边,而她的男人每次都占据了床的主要位置,并且在床上完事后,那点事后烟的烟钱,男人总会向女主人孔秀去讨要,而早上起来收板凳的活儿,从来都不会是这个男人去做的。

铁床加板凳,承载着夫妻大量生活的床,孔秀作为女人只能睡得如此将就,如此不舒服,如此膈应,那板凳不仅横亘在夫妻的床沿边,也是横亘在了孔秀生活与命运的时时处处。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横着如此巨大的膈应,就像没有人愿意和爱人睡在床上,明明是同一张床,你却要被挤到硬邦邦的板凳上。

于是这段婚姻对电影中的女主孔秀来说只能走向终点。

3

孔秀在她的第一段婚姻里受到的不仅仅是睡到板凳上膈应人,她一个柔柔弱弱的小姑娘早早经历生育,她那么瘦瘦小小的个头在印染厂却要干她根本干不动的活儿,她的丈夫本该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说下农村就下农村,她的女儿在一场爆炸过后被查出耳聋……

这些看似是生活的麻绳专挑细处断,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剧擒着每个人往阴影中去,往墙角里去,每个人都想逃离,但每个人又都被无情地捉了回来,无一例外。

所以在那个年代,女人敢于顶着“不孝”“不洁”“抛弃儿子”的罪名离婚,离婚后还要带着一个女儿继续生活,是勇,也是后怕。无可避免的,孔秀和那个年代所有的女人一样,只能从和男人的一张床走向另一个男人的一张床。

看映后的影评,包括看同样描写那个年代书籍的书评时,我能看到很多现在的女性主义觉醒观念,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她还要选择结婚”、“为什么她不能一个人和女儿好好过”……

也许是吧,那个年代,如果现在不是主动去搜索边缘资料,已经很难了解那时候苦难的全貌了。就像我们现在打开任何一个网文app或者短剧app,首页推荐的年代剧或者文都是类似重生之xxx七零八零的式样,即便少量描写苦难也仅仅停留在物质匮乏上。

而物质匮乏又仅仅是那个年代女性苦难的一角。

对苦难全貌缺乏了解,对真相全貌缺乏探索,就会有人问出“为什么孔秀还要继续结婚,电影为什么非要表现孔秀爱男人”,这种实在是啼笑皆非的话。

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欲望上被极度压抑的年代,女人从一张床,走向另一张床,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活着。孔秀就是为了这样的活着,把自己嫁了第二次,也无可奈何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了第二次。

如果说孔秀的第一个男人,第一张床带给她的是权力等级的分明,那么这第二个男人,第二张床,带给孔秀的是暴力的压榨。

无论是他们这个重组家庭坐在大床边吃饭,第二任丈夫居高临下,还是丈夫数次在床围的夫妻生活中对孔秀的野蛮相向,都是家庭结构中暴力的缩影。

孔秀反抗过吗,反抗过,无论是在夜里推开丈夫,还是为了找女儿,那个不被第二任丈夫待见的前夫的女儿,甚至是在大桥上以寻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悲哀,都是孔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抗过的证明。

成功了吗?没有。

尤其是在第二任丈夫因工受伤之后,道德的压力,社会的规训,生活的物质性,都迫使孔秀最终没有扔下无法走路的丈夫,而是重新在床前伺候这个给她第二段婚姻生活注入无穷无尽暴力因素的男人。

男人躺着,她佝偻着,半蹲着,男人躺着发脾气打伤她,她还得顶着受伤第二天去上工养活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就这小小的一张床,承载的才是那个年代不少女人苦难的真相。

谈爱?谈独立?谈欲望?谈思想?这对生活里从来没有尊严的女人来说,得是多么奢侈甚至是多么残酷的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孔秀没有爱。

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又一本实体书,这本书在今天21世纪会被各种冠以政治争议的符号,在当年却是推崇备至的一本书。尤其是在那个浪潮还未褪去,革新即将拉开大幕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些爱情故事,在那个靡靡之音可能还是要遭到批判,跳个舞还要警惕会不会有巡逻队的时代,一本《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便足以让荷尔蒙处于巅峰的中青年心生向往。

爱情,不再完全是不可言说的,它终于撒下种子鼓荡在人们心里,但这依然不包括女主孔秀,尽管孔秀当时已经和第二任丈夫分开。

孔秀的爱情就始于那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是同厂一个有些结巴的武师傅的书。

武师傅对孔秀的好,孔秀都知道。正是因为知道,所以在武师傅说自己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在说书里的爱情时,孔秀涨红了脸,露出了难得的娇羞;也正是因为知道,所以在第二次婚姻存续期间,武师傅帮受伤的孔秀推车时,孔秀严肃地拒绝了;同样是因为知道武师傅的好,在武师傅向孔秀表白时,孔秀推着车到最后默默不语了。

当时代解禁,冰封逢春,武师傅案头上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变成了孔秀案头上的《简爱》,这又何尝不是孔秀的自我觉醒,又何尝不是孔秀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欲望呢。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要被批评的部分,它是写了女性的欲望,写了女性觉醒的开始,写了女性为自己发声去阅读去写作,然而都写得那么流于表面。

孔秀在知道自己的情爱被打开开关后,她是喜的吧,正因为欢喜,正因为被认可,才会重新同意和武师傅跳舞;可她也是怕的吧,怕什么呢,怕社会的不理解,怕别人剜来的目光,怕女儿的不认同?这部分并没有表达多少,没有呈现孔秀自身的转变过程,便以孔秀与自己那个早早守了寡的亲妹妹,在床边的两次谈话,以孔秀最终想把自己的亲妹妹介绍给武师傅,以孔秀主动去看那个曾经养在前夫家的亲儿子和终结亲女儿的爱情,作为了女性欲望探索和挣扎的终点。

就像郝蕾说的,我们的爱情电影里,太多惧怕触碰灵魂的东西,我们甚至惧怕勇敢直面,怕受伤害,怕错过,这样怎么能有爱情呢。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讲爱情,你也可以说,爱情并不是孔秀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如果导演讲述这个女人的故事,把爱情作为扣下孔秀自我认知和觉醒的扳机,那就更应该细致且勇敢的表现出孔秀在发掘自我过程中的爱与怕,细节与纠葛,而不是把过程都坍缩为年代化符号化的事件。

最典型的就是当孔秀得知她的第二任丈夫,跟她分别已久的男人重病复发面临死亡的时候,在生死如此重大冲击转变的人生大事前,导演也只是把这件事当做了过场符号。电影并没有去探究这个曾经充满暴力的丈夫,伤害过孔秀的丈夫,在孔秀面前走向死亡后,对孔秀带来的影响和挣扎,甚至还给了曾经这对夫妻相对温和完整的面对死亡的尾音。

要这么看,在电影前半程用孔秀为第二任丈夫生育的难产,表现了孔秀在这第二场婚姻中为“生”所受的难,是非常恰如其分的;那么电影后半段在呈现孔秀面对第二场婚姻中为“死”经历过的伤痛和伤害,影响和震荡,就是不合格的。

正是这部分爱与欲望,希望与绝望对于女性的转变没写明朗,导致于后面,孔秀在面对女儿真正有她自己的爱情萌芽时,那一巴掌,打得极其错愕。

那本该是孔秀作为女性身份矛盾的一巴掌,本该是孔秀在自我认可和自我否定之间挣扎的一巴掌。结果因为前面的剧作呈现不够完整,到这里反而成了孔秀仅仅作为一个传统保守的女性,在对待新鲜的新生的女性勇敢追爱时,在面对女儿那句振聋发聩的“妈,你从没爱过”时,她这个做母亲的巴掌,倒像是威权下的一巴掌,以至于最终把正从旧时代觉醒中的孔秀和新时代阳光下勇敢奋进的女儿放在了对立面。

那本本应该传承着母女两代人,爱的向往,自由的渴望,从压箱底到重见天日的《格林童话》,在母女这狠狠的一巴掌之间,又只成了符号化的产物,所有时代车轮碾过的痕迹,所有女性谋求自我转变的意义,也被这有些猛然的一巴掌打得稀碎。

5

同样作为观众,尤其是作为女性观众,感到被这部电影后半程打脸的,还有那首从孔秀嘴里念出来的诗歌。

电影里出现了两处朗诵,一处是之前武师傅对孔秀表白的时候,在读书角朗诵了一段《忏悔录》书里的话,是对爱人的袒露。还有一处就是孔秀默默努力写小说终于被看见,被认可后,成为了厂里的典型广播站一员时,在广播站朗诵著名女性诗人舒婷写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舒婷的这首诗歌在全国都广为流传,俨然是当年的出圈顶流。的确卡在这个节点,这首诗歌的创作描述了过去这里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苦难有哀痛,有悲伤,已经比同时代各种虚空的歌颂形象来的要真实得多,但最终这首诗歌依然是对整个家国的热爱和希望,激情和期盼。

我不知道这本原著小说是如何处理这一段的,但如果作为一个2024年上映的女性电影,在前面女主遭遇大量生活的婚姻的命运的磨难之后,只因为自己终于获得机会摆脱过去的困难,摆脱过去那些桎梏而琐碎的生活,她就能对未来充满巨大的希望,对未来新生如此讴歌,难免让人觉得是在符号化女性的苦难。

当然女性有没有可能对未来重获新生充满希望的可能,女性有没有权力在“出走”之后重新去歌颂生活,有的。但女性,或者是人性,并不会真正忘记过去的伤痛和苦难。

更何况孔秀一直都是以一个普通传统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形象贯穿始终,母亲对于她来说是真实可触摸的,情感对她来说是贴切能感知的,但祖国、理想、千百年,对于一个刚刚重获新生走出困顿的女性来说,显然是更虚焦的,没有那么实感的东西,孔秀又怎能在广播站念诗的时候高度共情呢?

这里对于孔秀这个角色来说,与其念这首舒婷的《祖国啊》,不如让她念舒婷的《致橡树》让我觉得来得更真切,更可靠,更贴合孔秀这个女性人物角色。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男性主创团队在表达女性情感变化的时候某种缺失,即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压在女性过去现在未来的大山上,父权和家国实际上是一体的东西,当一个女性在寻求自我探索的时候她对于这个家国宏大叙事的概念,一定是会本能的逃离。

不是那句话说了么,“乡愁是独属于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才是刻进女人身体的史诗”,女性的成长和反叛,对过去伤痕累累的控诉,对未来一腔热血的狂奔,从来都不会赞美和歌颂,如果很多男性主创团队意识不到或者意识不足这一点,对于整个女性视角成长,情感过程的变化描写叙述,终归不是女性本身应该呈现的视角。

那从这里延伸出来的,现在舆论争议非常广泛的一点就是,男性创作者到底能不能以女性视角来创作呢,是不是所有男性创作者在讨论女性话题的时候,我们女性都要一脚踢开,甚至把观看这部分男性创作的女性视角作品,当做是一种对女性的背叛呢?

大可不必。

男性和女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种这没错,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从创作角度上来说总会有差异,这也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如此大千世界里,我们的创作和理解完全是排他性的。任何事物,任何物种,只要全面排他,就一定会走向另一个层面的极化,这是无数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女性视角创作,更需要从不同维度的女性视角创作,只要这样的女性创作是真诚的坦诚的,是愿意接受交流愿意接纳不同的,它都应该被允许存在。哪怕在真正的女性看来,有些男性视角创作下的女性,让人不愉快,让人觉得不够贴切不够真实,那也是男性和女性两个物种真正对话沟通的开始。

尾声

最后的最后来说说导演王超和女主演沈诗雨。

王超最著名的电影就是他出道的《安阳婴儿》,也是这部电影把他划归到了第六代导演范畴内,真实粗粝边缘化角色纪录片风格,大概是第六代作者导演电影表达逃不开的母题。

不过对比贾樟柯现实主义镜头语言的起承转合,娄烨的剧本奇情化着眼,王超的《安阳婴儿》卡在了想表达社会边缘形态与影片叙述角度不匹配的困境中,导致于整个影片看下来让人觉得可留下深刻印象的点实在不多,是完完全全的平铺直叙。就算是一个纪录片的呈现,也应该有高低起伏,如果一味地是平实记录,反而更难让人在长达九十分钟的电影中,有一些激荡的灵魂共振。

而这个遗憾也继续带到了王超导演这二十年后的电影《孔秀》中。

诚然《孔秀》就是在平静中讲述一部属于中国女性的成长史诗,但过于平铺直叙,以及像ppt那样把时间顺序以黑字19xx年做转场,在更长的108分钟电影里,像是在看一本奶奶的流水账。流水账是素材基石没错,但作为电影,作为创作作品,或许还是应该有更多打动人心的点,比如之前说的那个对床的各种隐喻,对母女分别对抗时代的隐喻,作为名头是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人,还可以给到更多面。

演员沈诗雨自然是这部戏的重中之重,之前确实没有关注过,但这个片之后,完全可以把她作为非常有潜力在独立电影、文艺电影上走得更远的“新人演员”。

这样一部跨度长达二三十年的电影,女性角色在不同阶段,少女的娇羞和迷茫,青年女性在家庭工作中的困顿,中年女性重新踏上追求自我道路的坚定,沈诗雨各个时期都演得让人信服。而且看映后采访,大概沈诗雨是真的当过妈妈的缘故,在面对子女的戏份时,不管是生育带娃的艰难,还是对青春期子女叛逆的反应,她都给得比较真实准确。

真实、准确、诚恳,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主创必须具备的,也许这部电影还很难称得上是优秀的,但我们感受到主创们所带来的真心实意,这在当下,一个大武汉一天只有一部《孔秀》排片的现在,已经是实属难得。

但要有人,用真,去对抗世界这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不是吗。

参考文献: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研究 朱红妮 2014



孔秀(2022)

又名:Kong Xiu / A Woman

上映日期:2024-03-08(中国大陆)/2022-09-23(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2023-06-11(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108分钟

主演:沈诗雨 / 朱栋青 / 王学东 / 于清斌 / 

导演:王超 / 

孔秀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