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得空,围绕昨天下午观看的王超导演的电影新作《孔秀》,再多说几句:

1.结构的。影片的宣传语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事实上,这种心灵上的自我救赎与成长,是从她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反思、独立与觉醒开始的。于是我们在影片里,会不断看到展现制约孔秀自我生长的各种结构性力量。这其中,不只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女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结构化的、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也有导演最为看重的三种结构化的空间呈现——“餐桌”“会议”“床笫”。在这些结构当中,孔秀的一次次被侮辱、被伤害、被制约与被拖累,是理解她选择文学作为彼岸之依托的关键符码。而她与上述各种结构的“脱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理想,也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在选择跟前夫汉章会面之后,导演以孔秀独自一人的近景特写作为影片结尾,正是展现这种“脱嵌”之后的自立与自洽。

2.解构的。映后交流时,导演一再强调跟宏大历史叙事相比,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才是其重点关注之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聚焦特定年代的电影当中,关于时代政治背景与国家大事的交待,基本上是付之阙如的。这种时代语境的充分留白,给年轻一代观众理解这部电影的表达,带来了较高的门槛。从影片的豆瓣短评来看,60后的导演跟如今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电影观众之间,是存在传播过程中的明显隔阂与落差的。

当然,如果你对当代中国史有比较多的了解、甚至生命体验的话,就会发现电影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跟其标明的发生年份之间的巨大关联。正如文末附注的创作时间,是理解北岛、芒克那一代诗人作品的重要线索一般,影片中“1972年”“1975年”“1978”的年份标注,也同样是影片整体叙事最重要的组成符码之一。有了这种之于历史和时代语境的在场感,就会对孔秀第二任丈夫的伤残与恢复健康、新华书店门口的朗诵交流会、以及孔秀通过广播深情朗诵舒婷致祖国的抒情诗等电影重要场景的叙事指向,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这种高度留白、以日常生活的隐忍叙事观照时代变迁的表达,既是之于宏大叙事的解构,也是电影艺术之于政治表达的一种写意式建构。

3.借构的。充满时代文化符码的叙事,是这部电影的另一突出特点。基于这种强烈的作者化表达,这部电影跟郑大圣导演总结的问世于2016—2019年的那几部回望改革开放史的电影(郑大圣的《村戏》、贾樟柯的《江湖儿女》、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构成显著意义上的互文关系。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解冻”时刻收音机里传来的《蓝色的多瑙河》旋律,看到1980年代初期新华书店陈列的满是西方文学名著的书目宣传语,看到那些交织着诗歌、小说、朗诵会与读书会的“春天的日子”。基于这样的影像呈现,导演的表达诉求,绝不仅仅只会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同样是一位今年迎来“耳顺之年”的60后导演回望自己青春、回望自己文艺创作初心、回望那个充满理想与希望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怀旧致敬”之作。个人的青春记忆、一代文艺爱好者的时代怀旧,就这样借构于孔秀的女性心灵成长史的主体叙事之上,构成一种双重的意义表达。

因此尽管确实存在不少缺憾与不足,这部《孔秀》,在当下的院线电影作品中,仍然拥有足够的辨识度与可看性。这样的作品,也不应该在票房至上的电影市场中,悄声湮没。



孔秀(2022)

又名:Kong Xiu / A Woman

上映日期:2024-03-08(中国大陆)/2022-09-23(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2023-06-11(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108分钟

主演:沈诗雨 朱栋青 王学东 于清斌 

导演:王超

孔秀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