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9
http://mov.blogbus.com/logs/2006/12/3998523.html

在1995年的《无懈可击》中,一小部分美国人就对政府处理恐怖主义事件的态度提出了质疑:只调查姓名不追究原因会成为正确长久的安民政策吗?


911事件后,对恐怖分子的妖魔化描述曾一度达到了顶峰,世界各国都有关于恐怖主义事件的报导,这些亡命之徒被舆论塑造成世界人民的公敌,盲目、冷血、疯狂、残酷的刽子手。


2005年,《天堂此时》勇敢地揭开了恐怖主义的神秘面纱,以真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两位巴勒斯坦青年被选中当“人体炸弹”后发生的故事。通过三天的零距离速写,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信仰、尊严和救赎。

【信仰,是一个滤水器】


在巴勒斯坦,滤水器和信仰都是生活必需品。


战争和领土纠纷所累积的阴影就像巴勒斯坦日益恶化的水质。虽然人们对滤水器的真实功效心存怀疑,但有总比没有好。这种自我安慰就如同信仰对苦难心灵的一剂吗啡。


这个世界上,只要相信便能拥有的东西太少了。——《天堂此时》道出了其中的两种:廉价的滤水器和真主的庇护。

【人体炸弹,是一种武器】


《天堂此时》努力地纠正“人体炸弹=恐怖主义”的偏见,将其客观地定义为一种武器。——它和以色列驱逐屠杀巴勒斯坦人所用的武器同质,和美国大力支援给以色列的武器同质,和历史上所有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同质。战争或许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武器没有。


当然,作为武器,人体炸弹还有其特殊之处。它带着一种类似于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荣耀,它带着弱势群体甘为理想和自由而亡的无畏。


写到这,我想到了董存瑞。

【死,是一场救赎】


主人公Said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接受人体炸弹的任务,并不是为了成为英雄。Said绑着炸弹所经历的一天让我想到了《无主之地》里那个躺在地雷上的士兵。——这是一种生命随时会被引爆的悲怆,一种旁人无法体会的濒死心情。


这一天是Said临死前对人生的回望,——亲情、爱情、友情,虽然皆是匆匆一瞥,却显得格外浓重。


这一天让Said重新掂量自己死亡的意义,是对民族气节的证明,是对强权迫害的还击,更是对长年生活在父亲通敌罪阴影下的软弱自我的救赎。

【天堂,是一道光芒】


影片中,巴勒斯坦人将自己的国家比作监狱。透过铁窗照射进来的光象征着自由与和平,这是现今大多数人都能享受的生活;但对于有些巴勒斯坦人而言,则是天堂,是付出生命才能抵达的地方。


影片在Said的眼睛特写中结束,接踵而来的是满屏晃眼的白,无声的字幕。——这是属于天堂的颜色和寂静。


天堂此时Paradise Now(2005)

又名:天堂不远(台) / 立见天国 / 天堂此刻

上映日期:2005-09-07片长:90分钟

主演:Kais Nashef/Ali Suliman/Lubna Azabal/Amer Hlehel

导演:Hany Abu-Assad编剧:Hany Abu-Assad/Bero Beyer

天堂此时相关影评

籽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