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一部关于人肉炸弹的故事,不免事先会联想到谁会甘愿去当人肉炸弹。或者说人肉炸弹来至于哪些类型的人群。极端的种族主义者?疯狂的恐怖分子?或者被战争逼得丧失生存意志的绝望父亲?
  《天堂此时》呈现给我们的两个“人弹”是有点暴燥脾气,但努力工作,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萨德以及他的好友克汉雷。可以说导演有意地推翻了我们事前的揣测,武器团体的联系人是小学教师,人弹“取材”于过着正常生活、努力工作的平民。抛出了“人弹源于生活”、“在巴勒斯坦人人皆肉弹”的命题。
  由此看来,巴以冲突问题早已不是政党之间、武装团体与军队之间的冲突,巴以间的恩恩怨怨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次次的巴方自杀性报复与以方采取的军事回应间,以夫仇子报、夫仇妻报等各种形式深深扎根在巴勒斯坦的普通百姓心中。和平并非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亦非部份武装团体暂时性的停止协议能成的。
  终于,萨德、克汉雷还是绑上炸药踏上了通往以色列的公路。人之将死必有所思,萨德开始反思这种行动的意义,克汉雷则坚信自己会因此升入天堂,享受上帝的慈爱。这时候的萨德是焦虑不安的,克汉雷到是相当乐观。是啊,走到这种“箭已在手,不得不发”的地步,理性的反思相较于虔诚的信仰反而更容易使人深陷矛盾,倍受煎熬。
  面对死亡,即使是圣人也只能选择继续拥抱信仰,拥抱仁慈的上帝,期望他老人家的公平审判,等待步入天堂享受永恒。当然,这是指西方的圣人。西方哲学体系是以“智”为基础,开出“德”,事事皆用理智加以客观分析,所以只知“有”而不知“无”,天堂不就是“有”的一个延续吗?所以西方哲学悟不出庄子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今又变而死,是相与为春释冬夏四时行也。”相反的,中国哲学则以“德”为基础,而开出“智”,从“有”悟出“无”。所以中国古代的圣人对于死,才有庄子的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不求升天,也不需拥抱上帝。
  扯远了,接着说电影。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至高潮,或者说是好莱坞式的惊险戏加感情戏,有些落俗套了......直接跳到最后说吧。
  来至于被炸得近似废墟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萨德,将在欧洲般美丽的以色列引爆炸弹,为了抗议民族与民族间的不公平,也为了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而报复。萨德最后的话,道出了他为了尊严、为了民族而舍身取义的决心,这种精神是可取的,却夹杂了太多仇恨于其中,使主观的冲动胜过了理性思考,这种报复行为的作用也仅仅是满足了某些人复仇的快感,而继续加深了两个民族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以外人的身份谈巴以问题,似乎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所谓”推已及人“,如果我是萨德,我除了做人弹还有其他选择吗?我只知道,如果把巴勒斯坦换成中国,把以色列换成日本,我是萨德,我也会上。

天堂此时Paradise Now(2005)

又名:天堂不远(台) / 立见天国 / 天堂此刻

上映日期:2005-09-07片长:90分钟

主演:Kais Nashef/Ali Suliman/Lubna Azabal/Amer Hlehel

导演:Hany Abu-Assad编剧:Hany Abu-Assad/Bero Beyer

天堂此时相关影评

籽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