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影院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天堂此时》,以色列导演从巴勒斯坦人弹的视角,探讨战争带来的痛苦。说实话,并没有比我想象的更震撼。但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用极端的方式去换取自由,或者平淡无奇地活在当下,其实也是天涯和咫尺的辩证而已。

两个生活在约旦河西岸贫民窟的年轻人。一个是通敌者的后代,从来没有过尊严,内向而不苟言笑;一个父亲被以色列人砍断腿,对占领者深恶痛绝。一个想洗刷与生俱来的耻辱,一个想荣耀平凡庸碌的人生。一个在行动开始的时候犹疑不定,一个为如是的死亡义无反顾。

如果故事就是这样在最后的爆炸中结束,那么这充其量就是一部模拟的纪录片。戏剧总要有戏剧性的元素,以色列人的作品总要有一个独特的立场。高潮来自于二人绑好炸弹越过边界以后,却因突如其来的军车干扰,而走散了。行动不得不被临时取消。人物的内心挣扎在二人互相找寻的过程中一点点展开。突然来临的死亡也许并不可怕,你还没来得及想,就已经是天堂。可是如果给你机会在那一刻之前去思考,那么这一切,又值不值得呢?天堂,是否有天堂。永远相信安拉。在主人公看来,这是不容置疑的信仰。这也是他们自己深信不疑,为了圣战而献身的动机。只不过在最后的24小时里,信仰,似乎动摇了。于是,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Said 和Khaled,画面上,他们是两个和Jack和Ennis一样英俊的男人,他们也曾在故乡山丘的墓地旁喝酒聊天,乘兴起舞。他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眷恋。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天堂?正如前面所说,我认为这其中“信仰”并不是最根本的力量。很多人认为信仰不容置疑不可挑战,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去质疑和挑战而已。这就好比爱情,我从不问自己为何爱你,所以我才爱的疯狂。Said和Khaled是不怕死的人,但是当他们第一次从死亡线上回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的意义。当他们发现烈士的录影带和通敌者的录影带在商店里是同样价钱,当他们在以色列看到一样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

因为生活在贫民窟,所以一生只被允许跨过约旦河一次;因为背负了父亲的耻辱和冤屈,所以生命永远没有尊严;因为终日生活在炮火和动乱中,所以年轻的旅程还未开始就已经看到终点;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终日面对着废墟,炮火和坟场;因为心灵孤独,所以没有能力去笑,也没有能力去爱。

Said说,没有尊严的人生没有意义。Khaled问,他死后家人是否能得到好的照顾,他的形象是否可以在故土变得无尚光荣?

我以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动机。政治,宗教,地域,文化,信仰——超越一切之后,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美好的本能——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讽刺的是,这样美好的动机,却能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和肮脏的利益冲突一起,夹杂在血迹斑驳的历史教科书里,沉默,死亡,腐烂,被扭曲。如果我们不能走近,它们将永远是一个望不穿的道德黑洞。而谁曾想,那黑色深处埋葬的,却是有着同你我一样的,不能被误解的,无比珍贵的,光明。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堂。可有些人的生活却是地狱。
每一个人都终其一生去找寻光明。可是那路途竟然这样崎岖。

天堂此时。我相信。
天堂何时?我怀疑。

天堂此时Paradise Now(2005)

又名:天堂不远(台) / 立见天国 / 天堂此刻

上映日期:2005-09-07片长:90分钟

主演:Kais Nashef / Ali Suliman / Lubna Azabal / Amer Hlehel / 

导演:汉尼·阿布-阿萨德 / 编剧:Hany Abu-Assad/Bero Beyer

天堂此时相关影评

籽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