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此时》以恐怖分子的视角展现了两个巴勒斯坦热血青年对以色列执行“人肉炸弹”任务的故事,从中展现了有许多国际关系元素。我主要就巴以冲突和恐怖主义谈谈我的观后感。我们课上看过的电影,比如伊丽莎白、惊爆十三天等都是从国家领导,在国际上有话语权的人物来展现这种国家间的博弈,不同主义的碰撞。但天堂此时这部电影不同以往,它从最平凡的、在国际关系、社会背景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来展现了国际关系。
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的历史根源十分复杂,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又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但在本片中,我认为对于普通巴勒斯坦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两国发展的悬殊——本国的土地被占领、自由被禁锢。电影中的巴勒斯坦相对于以色列充满的现代气息:高楼林立,巨幅的广告牌,阳光、沙滩、比基尼美女……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回顾整部电影,我似乎想不起来Said有露出过笑容,应该就像他所说的吧,在这个被封闭的地方,生活就像是永久的监狱,没什么令他快乐的事,就连在萌芽中的爱情也不能使他忘记生活在被禁锢自由的国家的沉重。
长期生活在这种沉重中的人,内心是绝望的,他们似乎看不到出口。Said说道德舆论都是偏袒于以色列的,以色列压迫着巴勒斯坦的同时还在国际社会上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所以,Said认为通过对话或非暴力的方式不可能缓解巴以关系,他反复强调着巴勒斯坦人为和平曾经的努力和牺牲,强调着巴勒斯坦人已经绝望到只能用圣战来讨回公平。只有通过有人做出牺牲,采用这种极端的暴力行为,让以色列知道“如果巴勒斯坦人民没有安全保障,那么以色列人也没有安全可言。”
恐怖主义是有一些政治色彩,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对无辜的人进行残杀和伤害,以此来暴力威胁,希望引起公众的注意,是一种极端的复仇方式。
本片中,我认为巴勒斯坦的自杀式袭击,就是恐怖主义利用了平民的绝望情绪,加以宗教信仰的渲染,形成了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让手无寸铁的平民相信只有选择自爆,才能在以色列引起大规模的恐慌心理上对巴勒斯坦的畏惧,才能使讯息传开,才能达到他们对自由公平的诉求,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所以在Said和Khaled还有许多巴勒斯坦人眼中,“人肉炸弹”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国家的自由战士,是民族英雄,死亡也只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从而在所不辞。
Suha在影片中则代表了理想主义与反战的声音。Suha在法国出生,摩洛哥长大,是巴勒斯坦民族英雄的女儿。但她认为自杀式袭击只会造成更多无辜的受害者,并让巴以两国陷入无限循环的暴力与战争。通过她和Khaled的对话,我们得知Suha有一个human rights group,她通过这种非政府自发的人权组织进行人权观念的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谴责违反人权标准的国家。这点与理想主义的相信教化的作用,重视公众舆论作用的观点吻合。
恐怖主义在一些国家和人眼中是弱势群体反对强势群体的重要工具,但是反观恐怖主义兴起以来,带来的只有动荡不安和灾难。我认为,在恐怖主义下,受害者不是压迫者,只是无辜的平民,国与国之间只存在仇恨。恐怖主义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带来更大规模的报复和痛苦,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影片中,Khaled在Suha的劝说下放弃了自杀式袭击,然而他们两个人最终还是没能使Said回头。他踏上那辆满载着以色列士兵的公共汽车,眼神是漠然的。影片的最后是一道白的刺眼的光,三四秒后是一片漆黑的结束。我想这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恐怖主义所带来的死亡,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不会有任何人进入没有天堂。

天堂此时Paradise Now(2005)

又名:天堂不远(台) / 立见天国 / 天堂此刻

上映日期:2005-09-07片长:90分钟

主演:Kais Nashef / Ali Suliman / Lubna Azabal / Amer Hlehel / 

导演:汉尼·阿布-阿萨德 / 编剧:Hany Abu-Assad/Bero Beyer

天堂此时相关影评

籽珥